這段時間公司全面 https 改造,涉及到域名的遷移,域名的遷移不是 nginx 做個對映就完事兒了,還有各種程式碼的去 schema,各種元件的搬遷,算是一個大手術!我看最近百度主站也升級到了 https,期間應該出過一次問題吧,貌似回滾了一次,他們遇到的坑應該還不算多,只是 www 域升級,而不是全網。公司最近出了不少的問題,大小問題都有,表面看是前人挖的坑,實際是整體架構思考的有欠缺。
當我們放下一個專案轉投下一個時,手頭的東西就要轉交給他人處理,或者..不再有人處理,可程式碼還在那裡,搞不好你就引用了別人的東西,保不準哪天別人的程式碼裡就爆出了個大 bug,當然這裡的“別人”也可能是 你!我們既不希望自己是受害者,更不希望自己是施害者。
1. 如何挖坑
挖坑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你寫出來的外掛、元件、程式碼,很可能被很多人用到了,各種業務場景下狂奔你的程式碼,一堆測試人員檢測你的bug,所以在專案中埋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麼如何埋坑呢?可以參考以下方案:
- 在一個檔案中放一坨很長很長的程式碼,不加註釋,不解耦程式
- 把判斷都放在一層嵌一層深深的邏輯裡頭
- 程式中臨時加入幾個全域性的標記變數,在很多地方改變變數的值,在很多地方使用變數的值
- 不考慮多變的場景,不實時容錯,讓他按照你腦子的軌跡跑
- 到處散播不同版本的程式碼,不整理統一的文件
如果這些方案還不夠你挖坑,我想你團隊同學的技術水平也真真是太高了。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不經意間留下了隱患。當自己寫的東西被其他人使用後,程式需要兼顧的場景就會增多,出現的問題也會變多,這個時候我們不得不完善自己的程式碼邏輯。結果就是,邏輯耦合度高了不少,程式碼層次深了不少,出錯的概率也就增加了不少。
所以在設計一個功能或者元件的時候,該考慮什麼,不該考慮什麼,一定要理清楚。並不是所有東西都適合往程式碼里加,我們不是在做 ExtJS 這個整體方案,也不是編織一個底層的操作庫,只是用少量的邏輯整合離散化、個性化的業務,這些邏輯越少越好,與核心邏輯無關的內容就必須抽離出來!
2. 使勁踩坑
如果說挖坑是一件很有難度的活兒,那踩坑就更難了。其實可以說難的不是踩坑,而是發現自己踩坑了。
在一堆巨量的檔案中找出「因把等於號寫成恆等號」造成的 bug,這不是輕鬆的事情,可能你在 debugger 的時候進入了別人的程式碼領域,對著別人巨長而又沒什麼註釋的程式碼,估計當場就暈了,更暈的是,自己卻還在懷疑這到底是不是這堆程式碼裡頭的問題。團隊合作中,我們心裡預設相信隊友,隊友產出的程式碼是沒有問題可以直接拿過來使用的,所以一旦出現問題,我們懷疑更多的是自己,質疑別人需要很大的勇氣,尤其是質疑那些成熟的框架,用了很多年的程式碼。
那麼如何踩坑呢?我們可不喜歡踩坑,有的坑踩進去就跳不出來了,最後只能選擇其他方案處理。很少有前端同學寫程式的測試用例,可能還有一部分同學根本就沒聽說過什麼測試用例。而在後端中(比如nodejs)沒有測試用例的程式碼就是一堆廢程式碼,除了自己可以拿著用用,別人根本就不敢用的。那麼測試用例會考慮做那些事情呢?簡單點說:
- 寫出有問題的程式碼,讓程式按照期望的出錯方式出錯,如果沒有,程式就有bug
- 寫出沒問題的程式碼,讓程式按照正常的流程返回正確的結果,如果沒有,程式就有bug
測試用例要覆蓋到程式中所有的邏輯判斷,比如 if elseif else 等判斷的邏輯都要覆蓋進去。當我們的測試程式碼覆蓋了100%的邏輯,那坑位就展露無遺了。
埋坑人的致命弱點就是很少對程式作出異常情況判斷,只要找出程式中的異常點,試圖以另類的方式觸發這個異常,你就順利踩坑了!
3. 用力填坑
首先,填坑是一種責任。
發現問題是最難的,解決問題只是時間的問題。當我們確認了一個坑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告訴別人這裡有坑,你不要踩了。但是最好再多補一句話:你先別踩,等我填好了坑你再來。我這覺得這句話真的很暖人心,程式猿之間的關懷就應該這麼赤裸裸的。儘管,有的時候,這個坑不是你挖的..
當我們挖好坑,踩完坑,再埋好坑之後,回頭想想自己在團隊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挖坑者還是埋坑者?這必然是有益於成長的。
相關閱讀
評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