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網際網路分析指標

發表於2021-06-21


三節課培訓筆記
資料指標定義:
當前業務有參考價值的統計資料統計資料。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彼此的認同!
常見的資料指標:

一、使用者相關的資料指標

1 DAU/MAU (Daily/Monthly active users)

日Daily和月Monthly計算

日Daily:一個自然日,(跨海產品最近24小時)的活躍使用者量,反應產品短期使用者活躍度。
月Monthly:單月活躍使用者量,反應產品長期使用者活躍度。
計算方式:

  例如,一個新產品9月1號新增了100個使用者,隨後的30天,不再有新使用者新增,而這100個使用者每天都活躍,則9月每一天DAU=100,9月MAU=100,而不是100 * 30=3000,MAU不可能比總使用者數都大。

active定義

  • 資料第統計系統定義(第三方):基於事件上報進行統計(頁面載入上報Page View事件、APP確認登入按鈕點選上報onclick事件),比如友盟、百度統計、GA等預製報表統計系統。push推送‘確認到達事件’上報不能作為active,這是使用者被動收到,很多使用者直接忽略push了。
    APP訊息推送指標相關文章:APP訊息推送(Push)
  • 業務上的定義(內部):基於使用者執行了關鍵事件(如訪問首頁、詳情頁)。注意push訊息時,使用者直接跳轉到的頁面,完善‘日活事件列表’的管理,把訪問該頁面事件也加到列表,需要更新維護,存在維護成本和溝通成本。

Users選擇

一個人可以從多臺裝置登入產品服務,一臺裝置有可能有多個人登入產品服務。認人還是認裝置,取決於是否有賬號系統、未登入的使用者對業務是否有價值。

  • 選人場景:1.每位使用者有專屬U_ID,適合強註冊/強登入的應用。使用者數=訪問的U_ID數,未登入的使用者會被遺漏掉。
  • 選裝置場景:通過cookie的隨機長字串作為裝置唯一標記符。使用者數=訪問的裝置數。無法對應裝置背後的使用者。

業務解析

  1. 兩個指標僅僅為了日後的分析,其本身並不具有任何意義。不能說100的日活產品就比1000的日活產品差。DAU資料僅僅只是該款產品在某個時間點的縮影,並不說明任何事情,而影響它的因子才是所應該關心的。
  2. DAU / MAU的大小表明了這款產品對使用者的黏性大小,使用者開啟產品的頻率。一款產品MAU為100000,平均DAU為15000。那麼DAU/MAU的值為15%。粗略說明了,平均每個使用者在這個月裡15%的天數中開啟了產品。
  3. DAU/MAU的值越高,毫無疑問粘性很強。DAU/MAU的值很低並不能說這款產品就是失敗的,還需要結合活躍使用者數量、ARPU、線上時長、付費轉化率等進行多維分析。例如一款新上線的遊戲在第一天有1000個玩家登陸,隨後在這1000人當中,每天只有固定的100個人活躍。這樣算下來DAU/MAU的值是0.1,顯示出玩家的參與度很低,但事實上這100個玩家的遊戲參與度卻是100%。

2 新增使用者(推廣)

使用者新增業務流程

定義【增】節點:

啟用一般包括:註冊、下單、瀏覽某些內容等等

判別【新】

  • 基於設-備:
  • 基於賬號:與後臺賬號匹配。

定義新增使用者:定義新增使用者

3 使用者留存(吹牛皮指標)

計算方法:

(以7日為例子)
一個產品第一日新增10個使用者(即DAU_day1 = 10),假設往後7天無增使用者:

  • 七日留存

  • 七日留存

根據業務目標、場景選則合適計算方法

  • 場景一:對比渠道質量——關心第7天的表現
    以【X日日留存】作為比較標準時,可以避免其他日資料的干擾。

第一種:只使用了第一天和第七天的資料,忽略了同樣的資訊量,可以【公平】比較。

假如使用第二種計算方法,而且活躍曲線如下:

【】渠道A:前三天平穩(活躍數大),後四天急劇下跌,到第七天所剩無幾。
【】渠道B:則相反,先下降後平穩,第七天還有所剩餘。

  使用第二種演算法:7日留存(渠道A) > 7日留存(渠道B),而第一種演算法得到相反的結論。‘對比渠道質量(7日留存)’這種業務場景,可能更關心是第7天最終留下的使用者,第二種計算方法把中間day2~day6的使用者資料引入,從而影響了實際判斷。

場景二:對比渠道質量——關注7日內活躍

  某產品有周期性活躍特徵,只在週六、週日使用者才會比較活躍。其他時間基本沉默。星期二獲取的新使用者,到下週一(第七天)活躍使用者很少。這種場景還用第一種計算方法的話,得到的資料會非常糟糕,往往不能反映這種週期性業務的真實情況。用第二種方法可能會比較合適。

演算法一的其他計算標準:

優點:分子和分母星期相同,某種程度能抵消星期級別的波動。

看留存的目的

  • 瞭解某一個渠道的質量。
  • 觀察整個大盤。

二、行為相關資料指標

1 PV、UV、轉化率、人均次數、訪問深度

傳統定義和衍生定義:PV、UV

  傳統的網頁時代,PV(Page View)指的是頁面的瀏覽量,不去重;UV(Unique Visitors)指的是獨立訪問數。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使用者會在頁面進行一些操作,比如‘點贊’,此時可以衍生新的定義——點贊次數:

轉化率和人均次數

  對於一個路徑漏斗,把次數和人數單獨放在一側,描述一些問題就會簡單得多:

Q:來了多少使用者?訪問情況如何?——> A:來了5個。訪問13次,人均2.6次。
Q:首頁轉換效果如何?——> A:有8/13 = 62%的【次】進入課程詳情頁。
Q:有多少註冊了?——> A:來了5個有兩個註冊,佔了40%。
Q:註冊了又有多少當時付費了? ——>A:2人只有一個付費了,佔50%。

- 轉化率:PV/PV or UV/UV,下一節點除以上一節點,關注留存轉化。

人均行為次數:PV/UV,同一節點相除,

訪問深度計算方法——使用者對產品的瞭解程度

演算法一:使用者對某些關鍵行為的訪問次數
演算法二:將網站內容/功能分成幾個層級,以使用者本次訪問過最深的一級計算

  • 第一級:首頁
  • 第二級:搜尋、分類導航
  • 第三級:詳情頁
  • 第四級:檢視圖片、評價等內容

2 訪問時長

訪問時長很難被統計:

  • web時代:統計頁面開啟時長(使用者一直沒關,去幹別的事);
  • APP時代:前臺駐留時長(手機放桌面,去幹別的事);
  • 通過瞳孔與注意識別(涉及許可權和隱私,只能小範圍研究測試用)。

所以,應該以統計的目標為出發點,通過統計特殊事件,支援業務需求。
例如,統計【視訊被消費的程度,評價內容質量】:記錄暫停/關閉頁面後,播放器中視訊在進度條的位置。

3 彈出率/跳出率Bounce Rate

定義:僅瀏覽了一個頁面就離開的訪問次數與所有訪問次數的百分比,基於會話。
計算:

退出率和跳出率區別:退出率和跳出率

三、業務相關資料指標

ARRU/ARPPU區別:ARRU/ARPPU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