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晉總監生存指南二——建立指標

葉小釵發表於2021-05-27

一、膨脹的團隊、膨脹的複雜度

書接上文:新晉總監生存指南開篇之總監二三事

按照之前的邏輯:如果你想創造一個能夠維持一定秩序、不會分解的系統,那麼這個系統必然是一個開放系統,就需要為他注入能力,並讓其在系統中流動以維持這種秩序。管理的動作就是為團隊注入能量,能量停止系統就會開始退化,這種持續為組織注入能量的行為,正是領導力的核心。

以上的話比較晦澀,他要表達的意思是:團隊一定會出問題。規模越大問題越多,並且問題會越來越愚蠢、越來越不可思議!

如果沒有管理動作的介入,團隊會變得十分混亂,效率接近為0,根據熵增定律,封閉的系統,最終會由有序變成無序。

這裡舉個簡單的小例子,大家去食堂打飯,沒人維護秩序會怎麼樣;增加規模,變成市民去火車站買票沒人維護秩序會怎麼樣;持續增加規模,變成國慶期間外灘遊客如果沒人維護秩序會怎麼樣。

所以管理的核心其實是有效的解決團隊的問題,保證他有效的運轉,而團隊不同的階段(不同的規模)下他所產生的問題以及對leader的依賴是有所不同的,如圖所示:

新晉總監生存指南二——建立指標

每個團隊在形成初期,溝通往往是單向的,需要一個強有力的leader,成員之間瞭解度低,對環境乃至公司團隊戰略不清晰,很容易產生焦慮困惑和不安全感。

比如新同學是非常容易無所適從而導致離職的,這個時期主要需要解決的是兩個點:信任與目標,即員工之間的信任問題,和明確團隊的目標問題,這個可以由五維能力模型的戰略入手。

這個時期的團隊一般50人以下(更常見於20人以下),由leader凝聚起來,如果leader足夠優秀,團隊會非常有凝聚力,適合區域性作戰,打一些小戰役,而隨著團隊發展,接下來就會進入風暴期。

由於團隊規模變大,不可避免的團隊和團隊之間會產生合作,但是因為各個團隊風格各異,衝突會因為文化、理念、利益、工種等問題不斷爆發,這個時候我們主要解決團隊之間的問題,這裡除了機制解決以外,更好的辦法是劃分賽道,並且確定更大的戰略目標。

風暴期的團隊已經有一定體量,人數因公司團隊情況而有所不同,這個時候的團隊衝突往往很難自己解決,因為一旦涉及到所謂團隊利益,很多人就會很容易失去冷靜,所以這個時候更需要一個好的leader解決一些衝突,把各個團隊串聯起來,避免團隊各自為戰,各自埋怨產生內耗,形成效率豎井,事實上風暴期是很多創業公司的送葬場。

團隊經歷痛苦的磨合,開始進入規範期,這個時候團隊之間已經找準自己的定位以及對方的價值,彼此間開啟高效的合作模式,之前良好的機制迭代,也形成了統一的文化,所以團隊問題變得更可控了(未必變少了),合作共贏、配合執行成為團隊主旋律,leader的更多是參與決策,而不是主導決策,只有在一些比較膠著的情況才會推動問題解決。

團隊最終階段,我這邊缺少經歷無法建立認知,便不多說了。

分而治之是解決規模過大的良藥(正如上圖中的team小圓圈),多數公司都會分為事業部,繼續將關注點聚焦,技術團隊一般是按業務線或者按技術職能線劃分(前後終端...)分為幾個組。

於是管理整個技術團隊變成了管理各個小組,這樣雖然會導致“屁股問題”,但管理難度會小很多。這裡最核心的問題依然繞不開:CEO不可能承擔所有角色(技術、財務),技術負責人也很難精通各個技術棧,那麼各個陌生的部門、陌生的領域如何管理?

二、為什麼要建立資料指標

實際推進資料指標落地可能非常費力,需要不停的建立共識,瞭解全貌可以更好實施,所以我們首先介紹團隊膨脹到複雜度增加,並最終選擇分而治之的方案,至於資料指標是什麼,我們以一個案例開始:

因為產研是公共資源,所以會存在業務方搶佔產研資源的現象,而限制創造力的內部競爭會導致制度性的內卷,於是某一天老闆提出誰使用誰埋單的規則,產研剛以為可以少做一些低價值需求後,來了一句神來之筆:

產研團隊對於公司的意義是什麼,如何評價產出。

角色定位決定關注點,我們直接聚焦到研發團隊,研發團隊對於公司的意義是什麼,如何評價產出;這裡再進一步,各個技術棧團隊的產出如何評價?

雖然當時的真實反應是:艹!又要做一堆無效的作業去應付這莫名其妙的疑問。但如果細細思考,這裡卻觸發了本質問題:

我們的團隊與外包團隊有何不同,我們與其他研發團隊的差異是什麼,如何評價優劣

技術負責人應該如何評價各個單元組的產出,可以主觀的定性,卻需要客觀科學的定量,於是便需要建立資料指標。

然後在具體實施落地的時候,很多同學不容易理解資料指標是什麼,認為“資料指標”在瞎折騰,不能理解這塊的用意,內心抵制是不容易做好的,就算做好了也可能只是運氣好(蒙對了,反而會埋下更大的坑),這裡跟大家強調下,資料指標至少有兩個作用:

1 想不出來資料指標,說明是對這塊事(團隊要做的事)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2 想得清楚資料指標,卻做不出來,說明對整個團隊缺少掌控,不能推動落地

不能建立資料指標,根本沒法做資料驅動,看似簡單的資料指標把團隊是否在裸奔指了出來,是因為慣性還是被動向前跑,一目瞭然。

綜上,資料指標其實是想真實反應我們的團隊是什麼狀態,我們做的事是什麼狀態的一個指向標。究其原因,組織執行力、產品健康度需要某種程度的量化,資料指標的作用從更巨集觀的角度看是這樣的:

新晉總監生存指南二——建立指標

資料指標提供了航行方向,北極星的作用,這裡再來一張圖,看看資料指標在全域性中的角色:

新晉總監生存指南二——建立指標

其中牽引指標就對應我們的業務資料指標,牽引指標不健康的時候可以預警是不是團隊方向跟目標走偏了,leader要考慮調整目標還是修正團隊方向。

三、研發資料指標

3.1 比價模型

先回答上面的靈魂一擊:你的研發與外包團隊有什麼區別?

一般來說研發團隊的工作是“做專案”,其工作產出物是“程式碼”,作為偏執行團隊的評價指標一般是三個:

1 成本指標

2 過程指標,執行效率

3 結果指標,交付質量

粗粒度的表格可以是這樣的:

  你的團隊

競品團隊

成本

人均成本

   

人力成本

   

維護成本

   

交付質量

過程BUG數

100(個)

冒煙通過率:90+%

 

上線一月BUG數

3(個)

 

安全性

 

事故處理能力

 

交付效率

人日(單位)

   

新晉總監生存指南二——建立指標

在資料準確的情況下,上述評價模型基本是可用的(只不過大概率拿不到,所以老闆的問題大概率還是瞎扯淡......)

3.2 質效指標

事實上比價模型被作為一個作業交差了,但其中的質效相關指標作為了衡量整個研發團隊的指標被保留下來,持續迭代後變成了這個樣子:

新晉總監生存指南二——建立指標

新晉總監生存指南二——建立指標

實際執行效果如圖:

新晉總監生存指南二——建立指標

 

新晉總監生存指南二——建立指標

新晉總監生存指南二——建立指標

上述是周常規指標,每週週會我們會過這個資料,除此之外我們還有一個專案維度的指標,大概是這樣的:

新晉總監生存指南二——建立指標

新晉總監生存指南二——建立指標

這個表格用於每個專案結束後覆盤的重要參考材料。

3.3 其他指標

上述是比較通用的質效指標,各個業務團隊皆需要遵守,是兜底的存在。

具體到前端團隊的資料指標、後端團隊的資料指標、NA團隊的資料指標,又會有很大的差異,端更傾向於體驗指標、後端更傾向於穩定性指標。

而業務團隊的資料指標提取就“奇妙”了,除了通用的質效指標需要遵守,還需要侵入業務,而這個資料指標又不能是諸如訂單量之類的業務指標,所以純業務團隊的研發資料指標,很長一段時間我也沒想明白,後來迴歸本質,我認為依舊需要在效率和質量上做文章。

其中效率可以具體細化為很多元件化工具的建設,技術升級,這裡最終會反饋到整體的效率指標提升,但如果單項的工具建設,由於耗費人力,可能還會在某個時間段降低效率,這裡取捨需要leader自己判斷,比如測試環境治理要不要做,需要付出什麼成本,能達到什麼效果,這些都需要決策。

業務質量部分可以更多的考慮業務埋點,比如P0頁面乃至介面的監控,這裡要達到的效果是,大流量場景下,一旦某個使用者觸發了邊界場景,這個是有預警的。

關於業務側的技術類指標問題,我認知有限,如果大家有什麼建議,請不吝賜教

最後,資料團隊、工程團隊、產品團隊的指標各有不同,大家可以自由補充。

四、資料的使用

建立資料指標,才能儲存正確的資料,隨後資料便可以產生價值了,我們這裡的資料使用依舊是聚焦到研發領域:

1)周常規資料,比如我們每次週會都會過上一週質效週報,裡面資料一旦有波動,就一定是某個團隊出了問題,這裡首先暴露了該團隊這個週期內可能的問題,我們可以繼續深入這個團隊,看他這個週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指標不達標,再協助做整改即可。

某些程度來說,資料指標有“緊箍咒”的作用,沒有團隊想在會議上被人“覆盤”,於是平時就會刻意的做建設,那麼團隊整體的產出就有基礎的保障。

這裡要注意的是,大家都可能出問題,萬不可以某個團隊指標不合理大做文章,成為噴子。

2)專案維度指標,我們記錄了專案維度的執行指標(如上圖),在對“問題”專案、“典型”專案覆盤的時候,我們發現這次專案過程中,產品與研發的合作十分糟糕,battle不斷,對比資料一看,發現需求更改10次,於是便更需要產品同學做覆盤;我們發現技術側耗時遠遠超出平均專案時間,跟進去一看發現原來測試環境泳道出了問題,專案的執行測試環境,不斷的被其他團隊修改,那麼就該在測試環境治理一塊做工作......

諸如此類

3)週期內某業務線整體質量覆盤,大概是這樣的:

新晉總監生存指南二——建立指標

新晉總監生存指南二——建立指標

四、結語

無論個體、單元組、團隊都需要切實瞭解自身狀態如何,為了更具象的描述這種“狀態”,我們要求每個單位需要提出自己的衡量指標,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的資料指標。這裡要注意一個點:

資料指標絕對不是leader獨立提出來的,財務的資料指標需要財務提出、產品的資料指標需要產品提出、研發的資料指標需要研發提出,誰瞭解誰提出,leader更多的是考察其科學性(leader缺少認知、資訊很難提出系統的指標,但總會有幾個行業好友吧)

建立資料指標——>資料開始有指導作用——>資料可說話——>資料驅動,這是每個團隊都想要達到的狀態,他需要每個“山頭”的leader都對自己的領域有足夠的認知,提得出相關指標,還需要切實的落地指標記錄,到最後的應用指標,這個要求其實比較高,那麼有沒有相對簡單的辦法可以更好的建立指標呢,事實上可能還真有:

在某種意義上說好的OKR實踐,會經歷完整的指標建立過程

所以下次,我們一起學習下OKR工具的使用,關於資料指標一塊的淺薄的認識就到此,希望大家多多討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