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教程之工具使用(八)——EGit禁止自動轉換回車換行符

劉水鏡發表於2014-12-30

眾所周知,Windows和Linux系統的回車換行是不一樣的。想要進一步瞭解它們的可以閱讀下面的介紹,不感興趣的可以直接跳過。

產生背景

 關於“回車”(carriage return)和“換行”(line feed)這兩個概念的來歷和區別。在計算機還沒有出現之前,有一種叫做電傳打字機(Teletype Model 33)的玩意,每秒鐘可以打10個字元。但是它有一個問題,就是打完一行換行的時候,要用去0.2秒,正好可以打兩個字元。要是在這0.2秒裡面,又有新的字元傳過來,那麼這個字元將丟失。

於是,研製人員想了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在每行後面加兩個表示結束的字元。一個叫做“回車”,告訴打字機把列印頭定位在左邊界;另一個叫做“換行”,告訴打字機把紙向下移一行。

後來,計算機發明瞭,這兩個概念也就被般到了計算機上。那時,儲存器很貴,一些科學家認為在每行結尾加兩個字元太浪費了,加一個就可以。於是,就出現了分歧。Unix系統裡,每行結尾只有“<換行>”,即“\n”;Windows系統裡面,每行結尾是“ <回車><換行>”,即“\r\n”;Mac系統裡,每行結尾是“<回車>”。一個直接後果是,Unix/Mac系統下的檔案在Windows裡開啟的話,所有文字會變成一行;而Windows裡的檔案在Unix/Mac下開啟的話,在每行的結尾可能會多出一個^M符號。

Windows建立的檔案是 \n\r結束的, 而Linux等類Unix作業系統是\n結束的。所以Unix的文字到Windows會出現換行丟失(ultraedit這類軟體可以正確識別); 而反過來就會出現^M的符號了

Windows等作業系統用的文字換行符和Unix/Linux作業系統用的不同,Windows系統下輸入的換行符在Unix/Linux下不會顯示為“換行”,而是顯示為 ^M 這個符號(這是Linux等系統下規定的特殊標記,佔一個字元大小,不是 ^ 和 M 的組合,列印不出來的)。Linux下很多文字編輯器(命令列)會在顯示這個標記之後,補上一個自己的換行符,以避免內容混亂(只是用於顯示,補充的換行符不會寫入檔案,有專門的命令將Windows換行符替換為Linux換行符)。 Unix/Linux系統下的換行符在Windows系統的文字編輯器中會被忽略,整個文字會亂成一團。
 

正文


正因為有以上區別,才會有接下來說的回車換行轉換的問題。現在很多公司都是Windows的開發環境,Linux的伺服器,Git預設有一個自動轉換回車換行的功能,但是這個功能有時候會調皮,這樣一來就會導致我們的程式碼出現一些莫名其妙的問題,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將開發環境的回車換行設定成Unix風格,並且禁止Git的自動轉換功能。下面我們來看看如何設定:


首先開啟Eclipse的屬性皮膚,找到Team,然後是Git,切換到System Settings選項卡,點選Browse。



選擇Git的安裝目錄(如:C:\Program Files (x86)\Git)


最後將autocrlf屬性設定為false即可。



 

OK,如此一來就不用再為換行符不一致帶來的問題而煩惱啦。就是如此簡單,快來試試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