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數》總結

雪山飛豬發表於2021-01-16

本書是王小波的雜文集,封面是蒙克的《吶喊》,很靈魂。
人到中年的王小波,深感肩負社會重任,不能再像他年輕的時做沉默的大多數人,只顧自己潔身自好、獨善其身,藉著蒙克的恐懼符號,發出內心的吶喊,打破沉默,呼籲大眾明辨是非,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

不同於《黃金時代》裡的風格,本書沒有一點色情文學作風,全書觀點犀利,筆調幽默,語氣真誠,給人力量。

開篇就渲染了一個淒涼的畫面

傍晚時分,你坐在屋簷下,看著天慢慢地黑下去,心裡寂寞而淒涼,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剝奪了。當時我是個年輕人,但是我害怕這樣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來,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看到這段話時,總覺得似曾相識,想起了瑪格麗特·杜拉斯的《情人》裡的“我已經老了……”,看到後面王小波揭示了《情人》對他終身受益,影響了他的行文風格,這可能就是文學的相通性吧。

一個人倘若需要從思想中得到快樂,那麼他的第一個慾望就是學習。而能夠帶來思想快樂的東西,只能是人類智慧至高的產物。比這再低一檔的東西,只會給人帶來痛苦;而這種低檔貨,就是處於功利的種種想法。

要想明辨是非,我們就得以史為鑑。但是,歷史浩如煙海,正史野史又真假參半,也不見得百分之百客觀,有沒有更簡單粗暴直接方式?有的,亞里士多德覺得,藝術比歷史更真實。
我們可以去欣賞人類文明幾千年的藝術瑰寶,無論雕塑、繪畫、音樂、戲劇、詩歌、小說等等,都可以,他們比書面記載的歷史更真實、深刻、震撼。

同時,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我們還能緩解人生痛苦(這是叔本華說的,我也覺得很有道理哈哈哈哈哈哈)

為什麼欣賞藝術可以緩解痛苦?
過多的慾望是我們的痛苦來源,而人在欣賞真正的藝術的時候,內心是非功利、不帶慾望的。

藝術的真諦就是要使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無缺。傳授科學知識可以直接告訴你各種法則,而藝術修養是無法傳授的,只能潛移默化。其實文學也是如此,如果社會上,人們一點文學和藝術修養沒有,他會覺得任何作品都很滿意。

所以,遇到到傻X的時候,沒必要較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給足傻X尊重,讓他覺得他很厲害,然後,繼續做自己就行,畢竟人生的樂趣和終點都不同。

回到正題,通過各種幽默反諷,王小波時刻在告訴我們應該好好學習,不媚俗,不人云亦云,要獨立思考,永遠對世界持有好奇心,做個有趣的人。就是這樣,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