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孔測序技術如何?
測序與奈米孔測序
測序,在過去若干年的發展中,逐漸成為生物資訊學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核酸資訊是生物資訊的主要內 容,在代際間傳遞遺傳資訊,在生長中表達蛋白,核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測序是對核酸資訊的解讀, 對全面瞭解一種生物起到基礎性的作用。
為了更深入瞭解到生物的全貌,測序技術從上世紀開始發展,至今也已經是第三、第四代測序技術了, 甚 至已經逐漸弱化掉了代際的問題,對第三代、第四代甚至是更高代的測序的提法已經鮮有聽到,更多的會 講奈米孔測序技術,單分子測序技術等等。在ONT的Nanopore Day中,ONT的銷售說他們自己不提自己 是第幾代測序,說他們現在在做的是倒數第二代測序技術,終極的測序解決方案是利用物理孔對分子進行 測序。
最近,我對奈米孔測序技術的實現方法進行了一個相對系統性的回顧,希望能夠從目前各個主流的奈米孔 測序過程的實現分享奈米孔技術的目前發展狀況和未來發展前景,在未來的若干年內,單分子測序技術定 會大有作為。
奈米孔測序的基本流程
針對生物樣本,測序的流程大致相同,都需要經過:文庫構建➡奈米孔檢測➡資料讀出與記錄➡序列分析 等主要流程,我們將奈米孔測序的主要流程以及基本大致原理繪製成了下圖:
奈米孔測序的基本流程
上圖左側是奈米孔測序建庫的兩種方式,分別是ONT奈米孔的1D建庫方式[1]和PacBio的SMRTbell的建庫 方式[2]右圖下方電流示意圖為奈米孔感測過程的電流示意圖,為原始資料的展示。[3]
目前主流的奈米孔檢測方式的實現是依靠奈米孔實現核酸的單鏈進入,從而實現單個分子的檢測,在這個 實現過程中,待測序鏈通過奈米孔以及檢測器獲得核酸鏈的鹼基資訊。我們需要注意到的是,單個核酸分 子的尺寸極小,單個鏈的通行速率在奈米尺度內仍是極快的,在具體的實踐中,工程師們在奈米孔通過過 程中加入了減速物,通過分子間的作用,控制核酸分子通過的速率,以此來滿足下游檢測的靈敏度問題。
針對納米孔的檢測方式有許多種,最終的訊號讀取均為電訊號,從而轉化為序列資訊,包括採用光訊號響 應的解決方案,也會將光訊號通過光學感測器轉化為電訊號,並得到結果讀出。因而,採用奈米孔的測序 技術,最終歸結下來,是對電訊號的收集、整理、轉化與資料讀出。只是不同的實現方式採用了不同的技 術手段罷了。
接下來會主要介紹幾個型別的已經開始商業化的奈米孔測序解決方案。
已商業化奈米孔測序解決方案的原理介紹
目前已經商業化推廣的奈米孔測序方案不多,截至2019年5月份,僅檢索到3個相對比較完整的奈米孔測序 方案,包括PacificBiosciences,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y和Ontera三家主要的公司。圖中三個方 案從左至右為PacBio、ONT和Ontera的解決方案,最左側的圖片展示的是PacBio的PacBio Sequel II System[4],即PacBio公司提供的測序儀,PacBio佔據了時間優勢,已經有許多使用者用到了這個測序產 品,也發表了很多論文;中間圖片為ONT的系列產品[5][6],完整展示了從行動式Flongle到MinION,再到 GridON,再到PromethION的不同測序通量的測序儀器,是我認為目前完成度最高的產品,無論是從通量 滿足還是檢測演算法,抑或是結果讀出,都做到了非常完備,隨著晶片研發進度的推進,會實現更高精度的 測序過程;最右側的是我認為未來感最強的產品,Ontera公司前身是Two Pore Guys,中文譯為雙孔人, 它的官網顯示Ontera的初代產品會在2020年3月左右可以拿到樣機[7],也僅限拿到單孔的測序產品,在雙 孔或者是多孔的測序檢測方案進度應該是還需要更多的路需要走。
各個公司的測序解決方案各有優劣,採用著不同的實現方式。
1.PacBio
PacBio的測序解決方案沿襲了二代測序的一些技術,可能這也是illumina對PacBio更加青睞的原因,2018 年11月有訊息報導Illumina以12億美元收購了PacBio[8],給PacBio的發展注入了一股強有力的助力,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PacBio在前些年和羅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9],羅氏也投入了鉅額的資本在PacBio的發展路 途中,至於羅氏和PacBio為什麼分手我會在後面做一些猜測。
PacBio的測序原理在這個視訊中講的很清 晰,可以參考。 PacBio的測序實現採用的仍舊是邊合成邊測序,但是與二代測序的橋式PCR以及DNA分子簇不同的是,它 在奈米孔中實現核酸複製的過程。在PacBio的SMRT晶片底部固定有DNA聚合酶,在測序的過程中,遊離 的熒游標記核苷酸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待測序鏈為模板進行DNA的擴增過程,帶有熒游標記的 核苷酸分子被底部光源照亮,不同核苷酸分子帶有不同的熒游標記訊號,從而可以通過判別其熒光訊號來 判斷結合到核酸鏈上的核苷酸分子的類別,從而計算出待測序鏈的序列。
PacBio的一項核心技術叫做零模波導孔技術(Zero-Mode Waveguides,ZMWs)[10],這項技術利用的 是奈米孔的一個特性,激發熒游標記的核苷酸分子的光只能照亮奈米孔底部的很小一部分割槽域,而不能穿 透奈米孔,因而可以檢測到合成位點的核苷酸分子上面帶有哪一種鹼基。據說這項技術是源於科學家對微 波爐的觀察[11],科學家發現在微波爐中,可見光可以通過微波爐門上的小孔,但用於加熱食物的微博就沒 有辦法通過微波爐門上的遮蔽網,因而利用這樣的特性,實現奈米孔對熒光訊號照射範圍的約束和限制。
ZMWs孔測序原理示意
PacBio的測序實現中,創造性地將不同熒光分子標記在了各種鹼基型別磷酸基團上,標記在磷酸基團上的 熒光分子可以最大限度上減少其對核酸合成過程的影響,消除測序的負面影響,從而提升測序的準確性。
值得一提的是,PacBio測序解決方案中,提出的SMRTbell建庫方案[12]為奈米孔測序提供了非常新鮮的思 路,與二代測序把核酸鏈打斷成為小片段的方案不同,PacBio在雙鏈DNA兩端接上了兩個環狀的接頭,使 得雙鏈核酸分子形成環形,在測序的過程中,環形分子中的各個核苷酸均可以被檢測。得益於環形分子, 在DNA聚合酶的驅動下,可以實現互補鏈的核苷酸可以分別被合成一次,從而顯著提升測序的準確性。在 實際的測序過程中,這樣的迴圈會發生十餘次,從而實現優異的長讀長準確測序。
SMRTbell建庫方案
PacBio到2019年已經有十年的時間了,無論是方法創造還是技術積累,都已經有了比較長足的發展,是納 米孔測序技術的一組中堅力量。但在我看來,相比較後面陳述的兩種測序方案,在方法的最終實現中,會 落後於另外兩個方案。原因是PacBio依靠的是DNA聚合酶作用下的核酸擴增過程,DNA擴增在人體內仍不 能進行完全正確的匹配,更何況是在體外的實驗環境中,即便會進行環形的擴增過程,仍不能做到理論上 的100%。此外,在PacBio的解決方案中,採集的是熒游標記核苷酸的熒光訊號,在資料獲取中從核酸信 息轉換到了光資訊再轉化到電訊號,經歷複雜的訊號轉化和傳輸過程,實現起來並沒有那麼直接,因此對 於解決方案的完成度而言,我更傾向於後面兩個公司的解決方案。
2. 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y
ONT提出的奈米孔測序解決方案是我瞭解到的第一個單分子測序技術,有一些先入為主,總體感覺下來牛 津奈米孔提出的奈米孔解決方案會更有優勢,但不得不承認,ONT的奈米孔方案是一個目前而言應用起來 很"漂亮"的一個技術。 牛津奈米孔測序手段的實現得益於蛋白孔的成型和在測序中的應用,具體而言,採用[13]溶血素[14]作為核 酸分子的奈米通道,通過判斷核酸跨膜過程的電流變化從而實現測序過程。α-溶血素是一個由7個蛋白構成 的蘑菇狀結構[15],在結構中有帽型區、邊緣區、主幹區幾個主要組成部分[16],最小的孔徑為1.4nm,允 許3kDa的分子通過,適合用於核酸分子的檢測。
α-溶血素結構示意圖
測序解決方案中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是需要解決檢測器的靈敏度問題,單個核苷酸分子足夠小,即便是 在100-200mV的電壓作用下,核酸鏈通過奈米孔的速度仍然非常快,如何通過檢測器檢測到單個的核苷酸 分子資訊是擺在工程師面前的一大難題。在Oxford Nanopore的介紹視訊中[17]是整條鏈通過奈米孔,通 過在待測序鏈中加入一個“馬達蛋白”,實現對核酸分子的減速過程,核酸鏈通過奈米孔後,核酸鏈仍保 持完整。但在奈米孔測序方法創始人Bayley發表於2009年的一篇論文中[18],論述的檢測方式是在奈米孔 上方加入一個核酸外切酶,或者是在測序溶液中加入核酸外切酶,將核酸鏈上的鹼基逐個剪下,通過對溶 血素進行改性,延緩單個核苷酸分子通過奈米孔的時間,來滿足檢測的時間解析度要求,這個過程示意在 下圖中。
奈米孔測序過程示意
3. Ontera
Ontera的前身是Two Pore Guys,作為一家科技型獨角獸企業,也是受到了資本的青睞,在2017年拿到了 2450萬美元的投資[19],終於預計在2020年能夠拿出第一代可以商用的產品。Ontera同樣是採用奈米孔的 測序方式,但與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y區別在於它採用了固態孔,而不是ONT採用的蛋白孔,在 物理結構上也從ONT的豎直方向運動改變為水平方向上的核酸鏈運動。
Ontera的解決方案在物理上提供兩個距離足夠近的孔,從而雙鏈DNA的每一條鏈可以同時進入兩個孔中, 當核酸鏈分別進入相鄰的兩個奈米孔中時,通過對兩個奈米孔施加不同的電壓,核酸鏈會出現類似拔河 ('tug-of-war')的效果[20],利用電壓變化也可以控制核酸鏈進入奈米孔的速度,從而可以消除核酸鏈在 測序過程中的摺疊或者是易位的錯誤。
雙孔測序方案
在論文中談到,鑑於雙孔的特性,不會對核酸鏈造成摺疊從而引起測序的誤判,從而對奈米孔的尺寸要求 沒有那麼高,甚至可以採用25nm以上的奈米孔進行實際的測序流程,這樣大大降低了固態奈米孔的加工難 度,也對整個測序晶片的成本抑或是測序的成本有一個合理的控制。
When λ-size DNA passes through a large (> 5 nm) nanopore, the probability of folding occurring during translocation is high (~60-70% for pores in the 10-14nm range). We find active tug-of-war control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folding probability, even for the large (> 25 nm) pores used here. Under optimum conditions more than 79% of events with active tug-ofwar are unfolded and almost all the remaining folded events decay to unfolded events while tug-of-war control is maintained.
當然,話說回來,我並不不認為可以降低多少加工難度,仍舊是刀尖上的舞蹈。電子電路的發展近年來已 經穩定在14nm工藝,激進的一些晶片企業已經進軍7nm,儘管奈米孔測序晶片和電子晶片在用途上有所 區別,但是加工成型工藝中也難免會有可借鑑的地方。在目前而言,儘管25nm的晶片成型工藝可能不成太 大問題,但面對更復雜的液體反應環境,仍是很大的考驗。
目前集中主流的商業化的奈米孔解決方案的原理大概是這樣的,技術各有千秋,各個公司也在不斷改良技 術、細化解決方案,在專利領域也掀起了一場血雨腥風。
奈米孔相關專利概覽
目前我對奈米孔國內的相關專利進行了整理,主要途徑是SooPat和專利匯兩個網站,以“奈米孔”+“測 序”為關鍵詞檢索或以“奈米孔”為關鍵詞檢索,以“測序”進行二次檢索,兩個網站分別檢索到213件和 415件專利。
專利匯提供公開的專利資料分析服務,目前而言,大部分奈米孔的專利仍處於申請階段,已授權專利數量 有限,其中以羅氏、東南大學和吉尼亞公司位列前三,而吉尼亞公司早在2014年被羅氏收入囊中[21],也 就是說,就目前國內專利情況而言,羅氏具有絕對的數量優勢,這也不難解釋為何羅氏拋下了康健成長的 PacBio,當然其中也有PacBio的野心不被羅氏滿足的抗爭過程[22],不過PacBio也不算挫敗,搭上了 Illumina的這艘大船[23],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在奈米孔的領域,國內的高校走在了前面,東南大學和 北京大學申請或者拿到了一些石墨烯奈米孔的專利,北京大學的團隊和哈佛大學的團隊在生物奈米孔中也 佔有一席之地,加利福尼亞大學董事會和加利福尼亞太平洋生物科學股份有限公司拿到了SMRT的相關專 利。華大也是其中不可獲取的中堅力量。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篇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四川中心馬妍妍在2017年發表的論文中拿 到的重要專利人的申請數量中,和檢索軟體檢索到的排序資訊有所出入,甚至數量上遠多於檢索工具中查 詢到的數量。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日立、浙江大學、雙孔人、中科院重慶綠色智慧技術研究所等申請人悉 數出現在榜單上,大概這個申請數量更貼合實際的申請情況。[24]
論文中報導的申請人專利申請數量
從時間上看,近年來申請數量有所減緩,2015年是奈米孔專利公開的高峰,大量奈米孔專利在2015年、 2016年扎堆公開,也可見在2016年以後,對於奈米孔的整個發展進度沒有之前那麼快了,先鋒企業已經進 入成熟技術的改良期,又沒有出現新的顛覆性的技術手段,也正是證明了奈米孔測序的行業正式走入了商 業化的階段,在測序市場上將會展開一場血雨腥風的戰爭。
奈米孔專利中報導的技術細節
專利作為奈米孔測序技術的法律保障,在公佈的專利文字中,報導了大量的測序方案實現的技術細節,可 供參考。奈米孔測序技術大戶羅氏或者是吉尼亞科技在奈米孔測序中佈局良久,不僅專利數量眾多,專利 文件詳盡之極難以想象。接下來會對羅氏或吉尼亞和雙孔人的專利中講述的一些我所感興趣的技術細節簡 要分享一下。
羅氏/吉尼亞科技專利
吉尼亞科技專利中的奈米孔測序方案採用的是蛋白孔的測序方法,整個的實現方案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y 介紹的原理以及具體的實現方式具有極高的相似性,甚至我認為如果吉尼亞科技或是羅氏對 ONT提起專利訴訟,ONT有大量的技術細節是無法逃過這些專利的火力覆蓋,ONT近年來穩步發展,應該 與兩公司達成某些協議不無關係,但並沒有檢索到相關的公開資訊。
具體而言,吉尼亞科技在國內目前可以檢索並下載到的專利包括《用於在奈米孔中操作分子的系統和方 法》《用於生物化學應用中極低電流測量的噪聲遮蔽技術》《基於奈米孔的分子和檢測與測序》《晶片設 置和高精度核酸測序》《使用標記的核算測序》《產生用於奈米孔感測器的雙層的方法》《奈米孔陣列》 《用於在生物晶片上形成脂質雙層的方法》《在奈米孔單元陣列中的非法拉第的、電容性耦合的測量》 《使用奈米孔的高速分子感測》《用於在奈米孔中操作分子的系統和方法》《實用堆疊晶片技術的機遇納 米孔的測序晶片》《匯出奈米孔陣列的測量結果》《用於奈米孔系統的位點特異性生物綴合方法和組合 物》《雙分子層形成的電氣增強》,囊括了從奈米孔製備到測序結果讀出的全過程,這些專利文件相互交 叉引用,頁數加在一起長達717頁。
2015年後,羅氏在此基礎上又申請了《印刷電極》《利用變化的電壓刺激的基於奈米孔的測序》《a-溶血 素變體》《用以減小資料大小的奈米孔的編碼狀態改變》《多肽標記的核苷酸及其在通過奈米孔檢測的核 算測序中的用途》《奈米孔測量資料的自適應壓縮和修改》《儲存奈米孔測量樣本的模擬儲存器的差分輸 出》《含氟聚合物作為疏水層以支援用於奈米孔的脂質雙層形成的用途》《實用氮化鈦作為反電極》《在 奈米孔測序測定池中抵消滲透不平衡》《長壽α-溶血素奈米孔》等等專利,更是為奈米孔測序技術的專利 網路新增了許多新的希望和可能,這部分專利頁加在一起也有579頁。也就是說,將吉尼亞科技的專利和羅 氏的專利加在一起,僅在國內就有近1300頁,數量巨大,細節豐富。
對於奈米孔的製備而言,吉尼亞的專利中提供了一個比較清晰的組裝示意圖。
溶血素奈米孔示意圖
奈米孔[25]是鑲嵌在磷脂雙分子層中的,磷脂雙分子層採用的是DPhPC[26](1,2-diphytan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在磷脂雙分子層外側有由不定性癸烷組成的絕緣膜層,實現上層電路和下層電路的 隔斷。核酸分子鏈在電壓的作用下,通過奈米孔結構,在下方的電路中感知電流變化,並將電流變化訊號 通過一系列的處理,最終反饋到用於的計算機上,呈現出來測序的鹼基種類。
磷脂雙分子層分子式
在微電流感測中,專利中提到了兩個電流感知方案,分別叫做法拉第傳導驅動的電流檢測方案和非法拉第 傳導驅動的電容性耦合的測量。法拉第傳導驅動的電流檢測方案利用溶液中氯離子和銀電極的反應來生成 電子,從而傳導電流,完成測序電流的檢測。
法拉第傳導驅動的電流檢測方案
而非法拉第傳導驅動的電容性耦合檢測方案[27]創造性地解決了銀電極損失的問題,更是將檢測方案抽象 化,將奈米孔作為一個阻抗和容抗的組合,把奈米孔作為電子電路的一個元器件來看待,核酸分子或者蛋 白等其他大分子通過奈米孔的過程,會引起阻抗和容抗的變化,從而減小電路中的電流,更容易將其整合 至完整的測量電路,實現高效的核酸鏈測序。
Ontera的雙孔測序方案實施細節
在雙孔的測序方案專利中,有單獨一個專利[28]是在講如何實現奈米孔的製備過程,Ontera採用的是固態納 米孔,在專利中具體而言是一個矽基的奈米孔裝置。
https://www.zhihu.com/video/1115383451469099008?autoplay=false&useMSE=
雙孔測序晶片製作流程示意
主要的實現方式是在矽基底上生成兩個大尺度的腔室,在這個基底上方覆塗一層極薄的氮化矽膜層,在這 個膜層上開啟奈米孔。這個膜層最初需要生長在一個矽晶片上,再採用物理或者化學的方法將其轉移至帶 有腔室的矽基底上。在實際操作中,科學家們發現矽晶片和氮化矽無法很好地剝離,從而加入了一個犧牲 層,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加入了鎳金屬層,通過氯化鐵的作用即可將犧牲層剝離,從而分離矽晶片和 氮化矽膜。
https://www.zhihu.com/video/1115384655586672640?autoplay=false&useMSE=
帶有犧牲層的雙孔晶片成型示意
將氮化矽膜層和矽基底粘合後,在膜層上打孔,並在其上方加入可容納含有待測序核酸鏈液體的PDMS腔 室層,即可完成完整的雙孔奈米孔測序晶片。
測序和未來的測序
作為剛剛接觸奈米孔測序的我,其實沒有很大的權威性來評價這些技術,只是從一個潛在的使用者角度,從 表面上瞭解了奈米孔測序的實現方式,技術原理和具體的解決措施。PacBio背後有Illumina基於光學檢測 的成熟解決方案,在奈米孔測序的市場中定會有它的一席之地。而對於牛津奈米孔和Ontera這樣的非擴增 過程的測序,我更願意將賭注押在它們身上。
Illumina的二代測序仍不會過時,奈米孔測序在短讀長上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甚至成本低過二 代測序,奈米孔測序作為極有力的補充,完善了長讀長的測序方案,在更大維度上的基因認知、基因工程 上會綻放出更多的光芒。
隨著雲端計算的發展,基因上雲已經成為了現實,ONT的測序平臺已經藉助AWS的東風起飛,在國內也已經 開始部署阿里云為國內使用者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未來測序領域的雲端化勢在必行,輔以完善的精準醫療體 系,基因疾病可能是無處遁形了。
再說遠一點,DNA作為儲存介質也是被科學家們反覆提及的未來場景,如果有朝一日DNA測序能夠實現極 低的錯誤率,DNA儲存指日可待。
RNA:
奈米孔測轉錄組可以計算表達量,PacBio不行。
PacBio可以測PolyA長度,奈米孔暫時不行。
DNA:
奈米孔更長,但是沒自校正,準確率不如PacBio。
奈米孔組裝需要更長時間。
奈米孔更便宜,更靈活。
作者:Tang Boyun
連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107608/answer/63975327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F1000Research Article: MinION Analysis and Reference Consortium: Phase 1 data release and analysis.
-------------------------------------------------------------------------------------------------------------------------------------
奈米孔之後還有量子孔測序,轉自PacBio主程 Jason Chin的吐槽:
I currently work for PacBio as a bioinformatist developing some methods to handle single molecule data and genome assembly properly.
Recently, I feel I am so lacking of vision. I have spent most of my time helping to develop methods in hope that they will be useful for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use PacBio data. While we were developing those methods, as far as I could tell, many of those ONT fans had zero vision about them. We openly revealed those methods for the benefit to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PacBio’s and PacBio-like data. We naively assumed ONT would generate some great data with raw single molecule read accuracy > 96% as what Clive presented in 2012 AGBT. If so, those ONT fans would not need to use any of those methods we had developed. After a while, we find out that some of the visionary ONT fans are finally “inspired” to use some of our methods for processing some ONT data and publishing papers to show some values which some of those fan questioned about before. Without any new inspiration to me, I feel so dwarfed thinking how visionary the company was when they promised to build a world class bioinformatics center to develop bioinformatics method in Oxford back in 2011 ( Oxford Nanopore Opens New Bioinformatics Center in Cambridge, Will Expand Informatics Staff).
Maybe it is just also from many other questionable scientific and business practices that trigger me to feel that I am in my mid-life crisis. I think one good way to get out of it is to learn to be a visionary man like @BioMickwatson. So, I start to think how I can start my own company to develop a quantum pore DNA sequencer soon.
Here is my vision: all sequencing and bioinformatics will be done with quantum computer with latest spintronics on a single graphane sheet. All you have to do is to put the graphane patch on the bottom of your Apple Watch, your genome sequence data will be transferred to the Cloud every 15 minutes (through HLTE, Hype-long-term evolution network, wireless throug hyperspace spectrum, of course). After analyzing with STP-WGAA (space-time-population whole-genome-assembly-association), the drug you need to keep your visionary view for the day will be on your office desk even before you get into your office in a Google self-driving car or through Elon Musk’s Hyperloop. Not only that, proper p-value for keeping your visonary view against whatever null hypothesis will be calculated and send to journal editors and reviewers to justify certain words used in the conclusion section of a news-worthy paper. Or, better, it also automagically produces papers because they are news-worthy as no scientific study is actullay needed to be done to get scientific results. (The best part is that it fixes my crappy English spelling and grammar in the process.) What a wonderful world!! The imagination is unlimited!! I will be retired in months after successfully hiring my CPO while many graduate students or postdocs will be figuring how to pipette into a graphene sheet or using a spintronics driving quantum computers in the years to come. (Did I say no pipetting nor bioinformatics needed?)
Life is too short. Now I feel inspired and visionary again. I should be hiring soon. First start with a CPO. What can be a more exciting job than a CPO!! Not surprisingly, my prototype already shows the p-value that this company will not be successful is less than 0.05. Join me! No resum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ience required. Experience for proper commercialization or production development undesirable. No one needs to write a product specification anyway. Rejection for sure if you try to make any scientific or business sense out of this. Also, if you already have public funding resource, our investors will prefer that you keep getting paid by that. High K-index impact guaranteed among cargo cult scientists’ club.
Opinion mine. Writing in a personal computer and in personal time. All Facts.
作為生物資訊學家,我目前在PacBio工作,開發一些處理單分子資料和基因組組裝的方法。
最近,我感覺自己的視力很差。
我花了大部分時間來幫助開發方法,希望它們能對科學界使用PacBio資料有用。
在我們開發這些方法的時候,據我所知,許多ONT的粉絲對它們一無所知。
我們公開了這些方法,以幫助科學界理解PacBio和類似PacBio的資料的價值。
我們天真地假設ONT會產生一些具有原始單分子讀取精度的偉大資料。
96%是克萊夫在2012年AGBT中提到的。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些ONT愛好者就不需要使用我們開發的任何方法了。
過了一段時間,我們發現一些有遠見的ONT粉絲終於“被啟發”,用我們的一些方法來處理一些ONT資料,發表論文來展示一些粉絲之前質疑過的價值觀。
對我沒有任何新的靈感,我感到相形見絀的思維富有遠見的公司是如何當他們承諾建立一個世界一流的生物資訊學中心開發生物資訊學方法在牛津大學早在2011年(在劍橋牛津奈米孔開啟新的生物資訊學中心,將擴大資訊人員)。
也許正是由於許多其他有問題的科學和商業實踐,才讓我覺得自己正處於中年危機之中。
我認為擺脫這種困境的一個好方法就是學著做一個像biomickwatson那樣有遠見的人。
所以,我開始思考如何儘快建立自己的公司來開發量子孔DNA測序器。
我的設想是:所有的測序和生物資訊學都將用量子計算機和最新的自旋電子學在一張石墨紙上完成。
你所要做的就是把graphane補丁放在你的Apple Watch底部,你的基因組序列資料每15分鐘就會被傳送到雲端(當然是通過HLTE,高長期進化網路,通過超空間頻譜的無線傳輸)。
通過STP-WGAA(時空人口全基因組組合關聯)分析後,你需要的藥物就會出現在你的辦公桌上,甚至在你乘坐谷歌自動駕駛汽車或通過埃隆·馬斯克的超級高鐵進入辦公室之前。
不僅如此,我們還會計算出適當的p值,以保證你的visonary觀點不受任何無效假設的影響,並將其傳送給期刊編輯和審稿人,以證明在一篇有新聞價值的論文的結論部分使用的某些詞是正確的。
或者,更好的是,它還可以自動發表論文,因為它們具有新聞價值,因為不需要進行任何科學研究就可以得到科學結果。
(最棒的是,它在這個過程中修正了我蹩腳的英語拼寫和語法。)
多麼美好的世界!!
想象力是無限的!!
在成功聘用我的CPO後,我將在幾個月內退休,而在未來幾年,許多研究生或博士後將研究如何將移液管移入石墨烯薄片,或使用自旋電子學驅動量子計算機。
(我說過不需要移液管或生物資訊學嗎?)
生命太短暫了。
現在我又有了靈感和遠見。
我很快就會招人了。
首先從CPO開始。
還有什麼比CPO更令人興奮的工作呢!!
不出所料,我的原型已經顯示這家公司不會成功的p值小於0.05。
加入我吧!
無需科研經驗簡歷。
有適當的商業化或生產發展經驗者不可取。
沒有人需要寫一個產品規格說明書。
如果你想從科學或商業角度考慮的話,肯定會被拒絕。
此外,如果你已經有了公共資金資源,我們的投資者會希望你繼續通過公共資金獲得回報。
高k指數衝擊保證在貨運狂熱科學傢俱樂部。
我的意見。
在個人電腦和私人時間裡寫作。
所有的事實。
相關文章
- 基於Transformer的新方法,可從奈米孔測序中準確預測DNA甲基化ORM
- 奈米晶片製造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晶片
- IBM稱奈米技術讓iPod可裝下整個YouTube網IBM
- 測試開發技術架構有哪些?學習順序是啥架構
- 英特爾45奈米制程技術為電晶體帶來巨大改變
- 1區塊鏈底層技術-序區塊鏈
- 2015技術總結-序
- 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革新 雲端計算的應用
- Laravel 測試技術Laravel
- 通用測試技術
- 漏洞優先順序技術(VPT)導論
- 遊戲測試人員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遊戲
- 大連市長:英特爾65奈米技術2010年落戶大連
- 一執行緒序員忙著學習技術,二執行緒序員忙著技術變現,你呢?執行緒
- 活體檢測技術
- 測試通用技術3
- Python技術分享:如何同時檢測多個人臉?Python
- 軟體測試技術-黑盒測試
- 如何技術選型
- 如何學習技術?
- 技術人如何搭建自己的技術部落格
- 學會軟體測試技術以後的發展如何?
- 偽AP檢測技術研究
- 入侵檢測技術基礎
- 技術預測法(轉載)
- 追捕oicq探測技術 (轉)
- 第三代基因測序技術革新 探索生命的奧秘全憑這朵雲
- 【技術向】SSH加密隧道流量攻擊與檢測技術加密
- 如何在 Oracle 技術網上發表技術文章Oracle
- 如何利用Python去檢測一下身邊是否藏有針孔攝像頭?Python
- 基於DMAIC改進挺杆孔加工孔徑偏小不良AI
- 如何撰寫技術文件
- 如何提升web前端技術?Web前端
- 如何寫技術部落格
- 如何學習新技術
- 如何使用Microsoft技術棧ROS
- 如何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到自動化測試上?人工智慧
- Index R 時序數倉技術架構(待補充)Index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