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的認識——叔本華

mi_zy發表於2020-10-30

充塞在實在的、 客觀 的、有形的世界,才能在知性中而且 只對知性而存在 ,根據 同一個因果律 ,表現自身並進一步在時間中產生變化,在空間中產生運動。 —— 因此,正是知性本身創造了 客觀 世界;

感官只提供原始材料,知性當即按照法則,通過我們已論述過的簡單形式:空間、時間和因果律,把這些材料加工成有形世界的客觀映象。

確切地說,客觀的直觀只使用兩種感官:觸覺和視覺。只有這兩種感覺為知性提供材料,知性以此為基礎,通過剛描述過的過程 建構客觀世界 。其他的三種感官則完全是主觀的 , 因為它們的感覺在面向外因的同時,不包含任何可以決定其空間關係的材料。空間是所有直觀即領悟的形式,確切地說,只有在空間這種形式中,客體才能呈現自身。因此,這另外的三種感官無疑可用來預示我們以其它方式已經知道了的客體的存在;但是,由它們所提供的材料,不可能形成空間建構,從而也就不能形成客觀的直觀。

觸覺和視覺有它們各自所特有的優勢;它能給 知性 提供大量非常確定的材料,通過 實踐 practice )對這些材料進行加工,就能得到物體的形狀、尺寸、距離以及本性,並且同時在直觀中呈現它們。

然而,這些材料無論如何不會產生直觀,直觀從來都是知性的事情。只有當 知覺從感覺追問到它的原因時 理智 才為自己 建構 起一個具有強度、不可入性和硬度等特性的物體。

正是理智在一切經驗之前,在自身之中包含有空間和時間直觀,以及與空間和時間同在的運動可能性的直觀;理智還包含因果表象,以便從感覺 —— 經驗所給予的只是表象 —— 追問感覺的原因,並把此原因構建為具有一定形態,在一定方向上運動的物體。這一切之所以可能僅僅是因為理智是先於一切經驗的,它自身中包含著作為直觀形式的空間;作為變化形式的時間;以及作為統轄變化生滅的因果律。恰恰就是在一切經驗之前的所有這些形式的先在,構成了理智。

這種機能不是在經驗中學來的。不然就無法解釋為什麼很多天生的盲人能掌握關於空間關係的全面完整的認識,使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彌補視力方面的缺限,並且取得驚人的成功。

因此,所有這些都證明,時間、空間和因果律都不是通過觸覺和視覺得到的,也不是任何外來的東西,而是內在的,因而是非經驗的,它們只能起源於理智。從這裡我們又可以知道,對於物質世界的直觀,其本質是一個理智過程,這個過程由知性來完成,感覺只不過為理智在各種具體情況下的運用提供機會和材料。

知性,其唯一的任務是找尋萬物之因 .

知性把感覺改造為直觀的第 過程在於它從所得到的簡單表面中建構客體 —— 加入空間的第三向度。知性通過因果律在空間的第三向度中估計物體的伸展情況 —— 空間的第二向度是由知性先天認識的 —— 即根據眼睛受客體影響以及光線明暗的漸變程度。事實上,雖然客體處在三維空間中,但是,它們在我們眼中只能產生兩維的印像;因為眼睛這一器官的本性是:我們的視覺只是平面的而非立體的。直觀中的立體感都是由知性產生的,知性的唯一材料是眼睛從何處得到印象、印象的限度以及明暗間的各種變化:這些材料直接表明它們的原因,使我們區別面前的東西是一個圓盤還是一個球。這一心理過程,同前面的過程一樣,瞬息即過,以致我們只能意識到它的結果。

繪畫藝術就在於有意識地在記憶裡儲存視覺材料,這些材料即我們所說的處於第三理智過程之 的東西;對於我們這些不是畫家的人來說,一旦出於上述目的使用過這些材料之後,就把它們擱置到一邊,沒有保留在我們的記憶中。

知性以空間和時間之基本的先天直觀為基礎,只從感覺中獲得材料,然後通過把每一個變化構想為結果並進而由果求因 ,產生了客觀世界的大腦現象。而且,知性要產生這種效果只能通過它自身的形式:因果律;因此,這是非常直接地、直觀地完成的,並不藉助於反思 —— 通過概念和語言而來的抽象認識,這種抽象認識是第 認識,即思 ,因而是理 的材料。

毋庸理性參與而經過知性產生的這種認識甚至通過下面的事實即可表明:無論什麼時候,當知性從一個給定的結果找到一個錯誤的原因時,而且確實認定就是這個原因,因此產生假 。我們的理性在抽象認識中無論把問題的真實情況看得多麼清楚,都無法對知性有所幫助,儘管對原因的認識是錯誤的,假象卻不受影響,仍然繼續下去。

    意志的作用和身體的行為之間沒有任何因果聯絡;相反,兩者完全是同一個東西,只不過是從兩個不同的方面來加以觀察——一方面,從我們的自我意識或內感官方面來觀察,就看作為意志的作用;同時,另一方面,從外在的、大腦的空間直觀方面來觀察,就看作為身體的行為。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970627/viewspace-273105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