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學習組隊學習task02——馬爾可夫決策過程及表格型方法
文章目錄
一、馬爾科夫決策過程
馬爾科夫過程描述了強化學習的框架。在馬爾科夫過程中,環境是完全可以觀測的,但是很多時候環境裡面有些量是不可觀測的,但是這個部分觀測的問題也可以轉換成一個 MDP 的問題。
在介紹馬爾可夫決策過程之前,先梳理一下馬爾可夫鏈、馬爾可夫獎勵過程。這兩個過程是馬爾可夫決策過程的一個基礎。
1.馬爾科夫鏈
當一個狀態滿足馬爾科夫特徵時,要求未來的轉移只取決於現在的狀態,與過去無關。馬爾可夫性質是所有馬爾可夫過程的基礎。
下圖為一個馬爾科夫鏈示例:
這張圖中有七個狀態,這七個狀態不斷轉移,以s1為例:
- s1有0.6的概率繼續存活在s1狀態
- s1有0.4的概率轉換到s2
其餘節點與s1類似。我們可以用一個狀態轉移方程來描述這種狀態轉移,每一行描述了從一個節點到達所有其它節點的概率。
2.馬爾科夫獎勵過程
馬爾可夫獎勵過程(Markov Reward Process, MRP) 是馬爾可夫鏈再加上了一個獎勵函式。
在 MRP 中,轉移矩陣跟它的這個狀態都是跟馬爾可夫鏈一樣的,多了一個獎勵函式(reward function) 。獎勵函式是一個期望,就是說當到達某一個狀態的時候,可以獲得多大的獎勵,然後這裡另外定義了一個 discount factor。
依舊以上面的馬爾科夫鏈為例,將獎勵加上,即到達每一個狀態時,都會得到一個獎勵。例如到達s1時,得到5的獎勵,到達s7時,得到10的獎勵,其他狀態沒有任何獎勵,所以我們可以用一個向量來表示這個獎勵。
一些概念:
- horizon:它說明了同一個 episode 或者是整個一個軌跡的長度,它是由有限個步數決定的。
- return:獎勵的逐步疊加,discount factor說明我們其實更希望得到現有的獎勵,未來的獎勵就要把它打折扣。
- 狀態價值函式:某一狀態的價值,可以看作關於 return 的期望。也可以看成是一個對未來可能獲得獎勵的當前價值的一個表現。
- discounted factor:折扣因子,折扣因子在狀態價值函式中扮演著重要作用,原因如下:
- 馬爾可夫過程是帶環的,這個無窮的獎勵。
- 希望儘可能快地得到獎勵
- 設定為0時,只關心當前獎勵,設為1時,未來和當前獎勵一樣,可作為超引數
依舊以之前的馬爾科夫鏈為例,假設折扣係數為0.5,s1獎勵為5,s7獎勵為10,其餘為0
對於馬爾科夫鏈s4、s5、s6、s7,價值為0+0* 1/2+0* 1/4+10* 1/8=1.25
計算價值函式有如下方法:
(1)貝爾曼公式(Bellman equation)
Bellman Equation 定義了當前狀態與未來狀態的迭代關係,表示當前狀態的值函式可以通過下個狀態的值函式來計算。
第一部分為當前立刻可以得到的獎勵,第二部分是未來打了折扣的獎勵之和。
s’可看作未來的所有狀態,P(s’|s)指從當前狀態轉移到未來狀態的概率,V(S’)代表的是未來某一個狀態的價值,最後把未來的獎勵打折扣。
以矩陣形式表示價值函式:
得到的解析解: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方法時間複雜度很高,只能求比較小的馬爾科夫價值。
(2)迭代法
迭代的方法就有幾種,比如說動態規劃的方法、也可以通過蒙特卡羅辦法,即通過取樣的辦法去計算它、另外可以通過 Temporal-Difference Learning 的辦法,這個 Temporal-Difference Learning 叫TD Leanring ,就是動態規劃和蒙特卡羅的一個結合。
蒙特卡羅辦法
下面是蒙特卡羅方法的虛擬碼
蒙特卡羅辦法的具體思想是當得到一個 MRP 後,從某一個狀態開始,隨機產生很多軌跡。產生了一個軌跡過後,就會得到一個獎勵,直接把它的 discounted 的獎勵算出來。算出來後就積累起來,當積累到一定的軌跡數量後,然後直接除以軌跡的數量,然後就會得到它的這個價值。
動態規劃方法
下面是動態規劃的虛擬碼:
動態規劃辦法通過一直去迭代 Bellman Equation,最後達到收斂。即最後更新的狀態跟上一個狀態變化並不大的時候,這個更新就可以停止,最終輸出最新的V(S’)。
3.馬爾科夫決策過程
馬爾可夫決策過程(Markov Decision Process) 多了一個 action ,其它的定義跟 MRP 都是類似的。狀態轉移也多了一個條件,就是採取的某一種行為會導致未來的狀態會不同。價值函式也多了一個條件,即當前的狀態以及你採取的行為會決定當前可能得到的獎勵多少。
MDP中的決策(policy):
- Policy 定義了在某一個狀態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為
- 知道當前狀態後,帶入 policy function,會得到一個決定採取什麼行動的概率或者直接輸出一個值
- 決策函式:
- 概率函式是靜態的(stationary),不同時間採取的行為都是對 policy function 進行取樣。
MDP 跟 MRP 之間可以進行轉換。已知一個 MDP 和一個決策函式π的時候,可以把 MDP 轉換成MRP。在 MDP 裡面,轉移函式 是基於它當前狀態以及它當前的 action,現在已知 policy function,那麼可以直接把這個 action 進行加和,直接把這個 action 去掉,這樣就會得到一個類似於 MRP的獎勵函式。
MDP的價值函式
-
狀態價值函式(state-value function):定義是跟 MRP 是類似,這個期望是基於採取的 policy,通過對 policy 進行取樣來得到一個期望,那麼就可以計算出它的這個價值函式。
-
Q 函式(action-value function):定義的是在某一個狀態採取某一個行為,然後可能得到的 return 的一個期望。這裡期望其實也是基於 policy function。所以需要對這個 policy function 進行一個加和,最後得到它的這個價值。
-
對 Q 函式中的行為函式進行加和,就可以得到狀態價值函式。
-
通過貝爾曼公式,可以將狀態價值函式變換為Q函式
-
Bellman Expectation Equation :對狀態-價值函式進行一個分解,得到類似於之前 MRP 的 Bellman Equation。定義了當前狀態跟未來狀態之間的一個關聯。
-
Q 函式的 Bellman Expectation Equation:對於 Q 函式,也可以做類似的分解
-
當前時刻的 Q 函式跟未來時刻的 Q 函式之間的關聯
-
當前狀態的價值跟未來狀態價值之間的關聯
-
policy evaluation:計算價值函式的過程,也可以理解成評估這個策略會得到多大的獎勵。
例子
假設環境裡面有兩種行為:往左走和往右走。獎勵函式是隻要達到s1,會有5的獎勵,達到s7,有10的獎勵,其餘無獎勵。對於如下的三種情況:
- 假設採取的策略是不管在任何狀態都是往左走,折扣因子是0。那麼對於 deterministic policy,最後估算出的價值函式是一致的。直接通過 Bellman Expectation Equation 不停地迭代,最後會收斂。收斂過後的值就是每一個狀態的價值。
- 假設採取的策略是不管在任何狀態都是往左走,折扣因子是 0.5,通過如下等式進行迭代,最後。就會得到它的狀態
- 假設採取的策略是0.5 的概率往左走,有 0.5 的概率往右走,折扣因子是 0.5。開始的時候,可以初始化不同的V(S’)都會有一個值,那麼放到Bellman Expectation Equation去迭代,最後是v ,然後就會算出來。
4.馬爾科夫決策過程的決策評價
MDP 的Prediction 是給定一個 MDP 以及一個 policy ,去計算value function,就相當於每個狀態它的價值函式是多少,可以通過動態規劃去解決。
MDP是滿足動態規劃的要求的,在 Bellman Equation 裡可以把它分解成一個遞迴結構。當我們把它分解成一個遞迴結構時,如果我們的子問題子狀態能得到一個值,那麼它的未來狀態因為跟子狀態是直接相連的,也可以繼續推算出來,所以這個價值函式就可以儲存它以及重用它的最佳的解。
對於 policy evaluation問題,使用的方法是反覆迭代Bellman Expectation Backup直到收斂,Bellman Expectation Backup公式如下:
由於已經給定了這個函式的 policy function,那麼可以直接把它簡化成一個 MRP 的表達形式,就相當於我們把這個a去掉,如下式所示:
這樣它就只有價值函式跟轉移函式了。通過去迭代這個函式,我們也可以得到每個狀態的價值。因為不管是在 MRP 以及 MDP,價值函式包含的變數都是隻跟狀態有關,就相當於進入某一個狀態,未來可能得到多大的價值。
5.馬爾科夫決策過程的控制
MDP 的Control 是去尋找一個最佳的策略,它的 input 就是MDP,輸出是最佳價值函式(optimal valuefunction)以及最佳策略(optimal policy),可以通過動態規劃去解決。
最佳價值函式
搜尋一種 policy ,然後我們會得到每個狀態它的狀態值最大的一個情況, V*就是到達每一個狀態,它的值的極大化情況。
最佳策略
在出現上面的極大化情況是得到的策略。可能有多個最佳的 policy,多個 policy 可以取得相同的最佳價值。
尋找最佳的 policy可以通過對 Q 函式進行極大化,得到最佳價值。當所有東西都收斂後,因為 Q 函式是關於狀態跟動作的函式,所以對某一個狀態採取一個行為,然後可以使得這個 Q 函式最大化,那麼就這個行為就應該是最佳的行為。所以就可以直接提取出它的最佳策略。
Bellman Optimality Equation
整個 MDP 已經到達最佳的狀態時滿足Bellman Optimality Equation。當到達最佳狀態過後,對於 Q 值,取最大的 action 時候的那個值,直接等於最佳 value function。
將該式與Q函式結合就會得到 Q 函式之間的轉移
策略搜尋辦法
- 窮舉法:假設我們有有限多個狀態、有限多個行為可能性,每個狀態可以採取有限種行為的策略。把這些可能的policy窮舉一遍,然後算出每種策略的 value function,然後對比一下可以得到最佳策略。這種方法的缺點是非常沒有效率。
- policy iteration:這個方法主要有兩個步驟,這兩個步驟一直在迭代,直到收斂:
-
policy evaluation:先保證 policy 不變,去估計當前的價值,即v函式。
-
policy improvement:取得 v 函式過後可以進一步推算出Q 函式。通過在得到的 Q 函式上面做一個貪心的搜尋,這樣就會進一步改進它的策略。
-
- Value iteration:將 Bellman Optimality Equation 作為更新規則,不斷進行迭代直到收斂
在進行價值迭代後可以通過下式得到最優決策
二、表格型方法
1.Q表格與狀態價值
P函式和R函式: P函式反應的是狀態轉移的概率,即反應的環境的隨機性,R函式就是Reward function。但是我們通常處於一個未知的環境(即P函式和R函式是未知的)。
Q表格型表示方法: 表示形式是一種表格形式,其中橫座標為 action(agent)的行為,縱座標是環境的state,其對應著每一個時刻agent和環境的情況,並通過對應的reward反饋去做選擇。一般情況下,Q表格是一個已經訓練好的表格,不過,我們也可以每進行一步,就更新一下Q表格,然後用下一個狀態的Q值來更新這個狀態的Q值(即時序差分方法)。
時序差分(Temporal Difference): 步步更新。不用知道全域性,走一步看一步的做自身引導。即此時與下一時刻的價值函式差分(也可以理解是現實與預測值的差距)來近似代替蒙特卡洛中的完整價值。
採用時序差分法的強化學習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線上控制(On-policy Learning),即一直使用一個策略來更新價值函式和選擇新的動作,代表就是Sarsa。而另一類是離線控制(Off-policy Learning),會使用兩個控制策略,一個策略用於選擇新的動作,另一個策略用於更新價值函式,代表就是Q-Learning。
2.Sarsa演算法
Sarsa的思想是,如上圖從上到下,先基於當前狀態S,使用ϵ−貪婪法按一定概率選擇動作A,然後得到獎勵R,並更新進入新狀態S′,基於狀態S′,使用ϵ−貪婪法選擇A′(即線上選擇,仍然使用同樣的ϵ−貪婪)。演算法每次更新值函式需要知道前一步的狀態(state),前一步的動作(action)、獎勵(reward)、當前狀態(state)、將要執行的動作(action)。
演算法流程為:
建立一個Q Table來儲存狀態s和將會採取的所有動作a,Q(s,a)。在每個回合中,先隨機初始化第一個狀態,再對回合中的每一步都先從Q Table中使用ϵ−貪婪基於當前狀態 s (如果Q表沒有該狀態就建立s-a的行,且初始為全0)選擇動作 a,執行a,然後得到新的狀態s’和當前獎勵r,同時使用ϵ−貪婪得到在s’時的a’,直接利用a’更新表中Q(s,a)的值,繼續迴圈到終點。
程式碼實現:
class SarsaAgen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obs_n, act_n, learning_rate=0.01, gamma=0.9, e_greed=0.1):
self.act_n = act_n # 動作維度,有幾個動作可選
self.lr = learning_rate # 學習率
self.gamma = gamma # reward的衰減率
self.epsilon = e_greed # 按一定概率隨機選動作
self.Q = np.zeros((obs_n, act_n))
# 根據輸入觀察值,取樣輸出的動作值,帶探索
def sample(self, obs):
if np.random.uniform(0, 1) < (1.0 - self.epsilon): #根據table的Q值選動作
action = self.predict(obs)
else:
action = np.random.choice(self.act_n) #有一定概率隨機探索選取一個動作
return action
# 根據輸入觀察值,預測輸出的動作值
def predict(self, obs):
Q_list = self.Q[obs, :]
maxQ = np.max(Q_list)
action_list = np.where(Q_list == maxQ)[0] # maxQ可能對應多個action
action = np.random.choice(action_list)
return action
# 學習方法,也就是更新Q-table的方法
def learn(self, obs, action, reward, next_obs, next_action, done):
""" on-policy
obs: 互動前的obs, s_t
action: 本次互動選擇的action, a_t
reward: 本次動作獲得的獎勵r
next_obs: 本次互動後的obs, s_t+1
next_action: 根據當前Q表格, 針對next_obs會選擇的動作, a_t+1
done: episode是否結束
"""
predict_Q = self.Q[obs, action]
if done:
target_Q = reward # 沒有下一個狀態了
else:
target_Q = reward + self.gamma * self.Q[next_obs, next_action] # Sarsa
self.Q[obs, action] += self.lr * (target_Q - predict_Q) # 修正q
def run_episode(env, agent, render=False):
total_steps = 0 # 記錄每個episode走了多少step
total_reward = 0
obs = env.reset() # 重置環境, 重新開一局(即開始新的一個episode)
action = agent.sample(obs) # 根據演算法選擇一個動作
while True:
next_obs, reward, done, _ = env.step(action) # 與環境進行一個互動
next_action = agent.sample(next_obs) # 根據演算法選擇一個動作
# 訓練 Sarsa 演算法
agent.learn(obs, action, reward, next_obs, next_action, done)
action = next_action
obs = next_obs # 儲存上一個觀察值
total_reward += reward
total_steps += 1 # 計算step數
if render:
env.render() #渲染新的一幀圖形
if done:
break
return total_reward, total_steps
env = gym.make("CliffWalking-v0") # 0 up, 1 right, 2 down, 3 left
# 建立一個agent例項,輸入超引數
agent = SarsaAgent(
obs_n=env.observation_space.n,
act_n=env.action_space.n,
learning_rate=0.1,
gamma=0.9,
e_greed=0.1)
# 訓練500個episode,列印每個episode的分數
for episode in range(500):
ep_reward, ep_steps = run_episode(env, agent, False)
print('Episode %s: steps = %s , reward = %.1f' % (episode, ep_steps, ep_reward))
3.Q-learning演算法
Q-Learnig的思想就是,如上圖從上到下,先基於當前狀態S,使用ϵ−貪婪法按一定概率選擇動作A,然後得到獎勵R,並更新進入新狀態S′,基於狀態S′,直接使用貪婪法從所有的動作中選擇最優的A′(即離線選擇,不是用同樣的ϵ−貪婪)。
演算法流程為:
建立一個Q Table來儲存狀態s和將會採取的所有動作a,Q(s,a)。在每個回合中,先隨機初始化第一個狀態,再對回合中的每一步都先從Q Table中使用ϵ−貪婪基於當前狀態 s (如果Q表沒有該狀態就建立s-a的行,且初始為全0)選擇動作 a,執行a,然後得到新的狀態s’和當前獎勵r,同時更新表中Q(s,a)的值,繼續迴圈到終點。整個演算法就是一直不斷更新 Q table 裡的值,再根據更新值來判斷要在某個 state 採取怎樣的 action最好。
程式碼實現:
class QLearningAgent(object):
def __init__(self, obs_n, act_n, learning_rate=0.01, gamma=0.9, e_greed=0.1):
self.act_n = act_n # 動作維度,有幾個動作可選
self.lr = learning_rate # 學習率
self.gamma = gamma # reward的衰減率
self.epsilon = e_greed # 按一定概率隨機選動作
self.Q = np.zeros((obs_n, act_n))
# 根據輸入觀察值,取樣輸出的動作值,帶探索
def sample(self, obs):
if np.random.uniform(0, 1) < (1.0 - self.epsilon): #根據table的Q值選動作
action = self.predict(obs)
else:
action = np.random.choice(self.act_n) #有一定概率隨機探索選取一個動作
return action
# 根據輸入觀察值,預測輸出的動作值
def predict(self, obs):
Q_list = self.Q[obs, :]
maxQ = np.max(Q_list)
action_list = np.where(Q_list == maxQ)[0] # maxQ可能對應多個action
action = np.random.choice(action_list)
return action
# 學習方法,也就是更新Q-table的方法
def learn(self, obs, action, reward, next_obs, done):
""" off-policy
obs: 互動前的obs, s_t
action: 本次互動選擇的action, a_t
reward: 本次動作獲得的獎勵r
next_obs: 本次互動後的obs, s_t+1
done: episode是否結束
"""
predict_Q = self.Q[obs, action]
if done:
target_Q = reward # 沒有下一個狀態了
else:
target_Q = reward + self.gamma * np.max(self.Q[next_obs, :]) # Q-learning
self.Q[obs, action] += self.lr * (target_Q - predict_Q) # 修正q
def run_episode(env, agent, render=False):
total_steps = 0 # 記錄每個episode走了多少step
total_reward = 0
obs = env.reset() # 重置環境, 重新開一局(即開始新的一個episode)
while True:
action = agent.sample(obs) # 根據演算法選擇一個動作
next_obs, reward, done, _ = env.step(action) # 與環境進行一個互動
# 訓練 Q-learning演算法
agent.learn(obs, action, reward, next_obs, done)
obs = next_obs # 儲存上一個觀察值
total_reward += reward
total_steps += 1 # 計算step數
if render:
env.render() #渲染新的一幀圖形
if done:
break
return total_reward, total_steps
env = gym.make("CliffWalking-v0") # 0 up, 1 right, 2 down, 3 left
# 建立一個agent例項,輸入超引數
agent = QLearningAgent(
obs_n=env.observation_space.n,
act_n=env.action_space.n,
learning_rate=0.1,
gamma=0.9,
e_greed=0.1)
# 訓練500個episode,列印每個episode的分數
for episode in range(500):
ep_reward, ep_steps = run_episode(env, agent, False)
print('Episode %s: steps = %s , reward = %.1f' % (episode, ep_steps, ep_reward))
4.on-policy與off-policy的區別
首先就判斷on-policy和off-policy就在於估計時所用的策略與更新時所用的策略是否為同一個策略。on-policy 在學習的過程中,只存在一種策略,比如Sarsa選了什麼動作來估計Q值就一定會用什麼動作來更新state,一定會執行該動作(會有貪婪率);而off-policy 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兩種不同的策略。第一個策略是我們希望學到一個最佳的目標策略,另外一個策略是探索環境的策略,比如Q-Learning,估Q值是一回事,但執行動作時一定是會選max的,即使用了兩套策略,屬於off-policy。
而之所以要叫on或off是因為,off-policy基本上都是要基於replay memory,即估計出的動作值肯定是最優的,但在生成策略的時候,卻選擇了價值最大的綜合memory的max Q 的action。而on-policy每次都是選擇最優的action。
Q-learning 演算法被提出的時間更早,Sarsa 演算法是 Q-learning 演算法的改進。
相關文章
- 「馬爾可夫決策過程」學習筆記馬爾可夫筆記
- 強化學習(二)馬爾科夫決策過程(MDP)強化學習馬爾科夫
- 強化學習入門第一講 馬爾科夫決策過程強化學習馬爾科夫
- 理解馬爾可夫決策過程馬爾可夫
- 漫談自學習人工智慧代理:馬爾可夫決策過程(第一部分)人工智慧馬爾可夫
- 用hmmlearn學習隱馬爾科夫模型HMMHMM馬爾科夫模型
- 隱馬爾可夫模型及應用隱馬爾可夫模型
- 圖˙譜˙馬爾可夫過程˙聚類結構----by林達華馬爾可夫聚類
- 隱馬爾可夫模型隱馬爾可夫模型
- 深度學習及深度強化學習研修深度學習強化學習
- HMM隱馬爾可夫模型HMM隱馬爾可夫模型
- 乾貨|淺談強化學習的方法及學習路線強化學習
- 【強化學習】強化學習/增強學習/再勵學習介紹強化學習
- 深度學習及深度強化學習應用深度學習強化學習
- 域結構進化的馬爾可夫模型馬爾可夫模型
- 隱馬爾可夫模型 | 賽爾筆記隱馬爾可夫模型筆記
- NLP-隱馬爾可夫模型及使用例項隱馬爾可夫模型
- 隱馬爾可夫模型詳解隱馬爾可夫模型
- 10_隱馬爾可夫模型隱馬爾可夫模型
- ML-隱馬爾可夫模型隱馬爾可夫模型
- 機器學習之隱馬爾可夫模型機器學習隱馬爾可夫模型
- 馬爾可夫鏈模型(轉載)馬爾可夫模型
- 統計學習方法(二)決策樹
- DeepMind用元強化學習框架探索多巴胺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強化學習框架
- 【Task02】Numpy學習打卡
- 強化學習-學習筆記13 | 多智慧體強化學習強化學習筆記智慧體
- 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強化學習課程超級大列表!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強化學習
- 隱馬爾可夫模型(HMM)詳解隱馬爾可夫模型HMM
- 強化學習10——迭代學習強化學習
- 楊強:深度學習、強化學習、遷移學習的結合及應用進展深度學習強化學習遷移學習
- 強化學習強化學習
- 伯克利提出強化學習新方法,可讓智慧體同時學習多個解決方案強化學習智慧體
- 無模型的強化學習方法模型強化學習
- 2022-05-17-馬爾科夫鏈之傳統馬爾可夫鏈馬爾科夫馬爾可夫
- 效能優化的過程學習優化
- 強化學習-學習筆記3 | 策略學習強化學習筆記
- 深度強化學習day01初探強化學習強化學習
- 【強化學習】強化學習術語表(A-Z)強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