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際效用

eddieHoo發表於2020-10-07

前言        

這裡有一個案例,公司年會上為什麼老闆寧願給員工發放獎品而不是直接的現金呢?因為員工每個月都會領到薪水,額外的相對小額的現金一般不會引起太多的興奮感,起不到老闆滿意的激勵效果,因為最好的獎勵往往是對方想要卻不願付出現金的東西,讓對方可以開開心心地享受獎品又無需為奢侈行為賣單。這樣的話,相比於等額的現金,老闆可以用同樣的價格給予員工更大的激勵。這個事件在經濟學中涉及到一個概念叫做“效用理論”。

 

效用理論,簡單的來講,對於得到一樣東西,對於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人的不同狀態下所帶來的價值感受是不一樣的。邊際效用就是說在特定的狀態下,每獲取一個東西,這種滿足感的增加幅度,而這個“邊際效用”普遍存在一個遞減規律。這裡有個事件,大家還記不記得,1984年的央視春晚上,陳佩斯、朱時茂聯袂出演了一個小品,叫《吃麵條》。據說當時這個作品讓全國觀眾笑得滿地打滾,而它也是春晚裡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小品,開啟了一個新時代。

小品講得是陳小二為了演好角色,被導演要求一次次重複吃麵條的故事。

吃第一碗的時候,狼吞虎嚥、幸福滿滿、回味無窮。

吃第二第三碗的時候,已經是將將湊合、淡而無味了。

到第四第五碗,那就不單是難以下嚥,甚至還噁心想吐了。

你看,每多吃一碗,陳小二對面條的滿意程度越低。這裡的「多吃一碗」,就是增量,也叫「邊際(marginal)」。吃麵的滿意程度,可以理解成「效用」。那每一份增量(多吃一碗)帶來的滿意度,就是「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

嚴格的說,「邊際效用」,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本身既不涉及感官的享受,也不涉及飽和滿足。吃麵條只是個類比。

它的內涵實際上是關於商品價值的。人們在消費一種商品時,每增加一個單位,增加的效用就遞減;最後一個消費單位的效用最小。決定商品價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最後一個消費單位的效用,也即邊際效用
 

再舉個例子:飛機票價格

用邊際效用理論可以解釋一些定價現象。一個很經典案例的就是關於飛機票定價的。

假設一架飛機有200個座位,它橫越國內飛行一次,所消耗的油費、人工費、折舊費等加起來,共計成本10萬美元。每個座位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那麼如果在飛機臨飛前,有一個乘客只願意支付300美元,航空公司應該賣給他票嗎?

照理說,票價不應低於成本價格。但是,在臨飛的時候,每增加一位乘客,公司所支付的成本非常低,可能也就是一份航空餐的錢,幾近等於零。這時,航空公司是樂意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出售飛機票的。(反正座位空著也是空著)。

誇張的說,從邊際成本的角度來看,飛機起飛前的座位,理論上可以只賣一塊錢。

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多方因素,飛機票的定價方式比較複雜。但是邊際效用的思路是不滅的,可以解釋很多問題。

比如,水和鑽石的價值悖論。鑽石對生命來說並不重要,而水是生活的必需品。這樣看,水應該比鑽石貴才對。

但水處處可見,唾手可得(除非是在沙漠中),所以邊際效用遞減,我們對它的價值熟視無睹。而鑽石卻因為不能隨心所欲地得到,所以它帶給我們的驚喜也要遠遠大於得到一杯水。老祖宗曰:物以稀為貴。

再比如去年A股大跌,在市場底部時,市值蒸發了多少多少萬億。這些錢真的消失了麼?並沒有。

只是當時最恐慌的那個人,以極低的價格賣出成交了一單,而這個極低價格被標成了市場的價格。就像飛機票的例子裡,最後一張機票的價格,並不能決定整艙飛機的機票價值一樣。

生活中,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

用「邊際效用」思考,可以讓我們每多花的一分錢,都帶來足夠高的滿足度。

但這不是說讓我們成為斤斤計較的人,而是讓我們抓大放小,讓自己保留一點選擇的靈活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