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叢生的2020年,對每一個即將進入職場的大學生來說都註定不易。智聯招聘《2020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6月,仍有26.3%的2020屆畢業生未解決就業問題。
國務院辦公廳上半年印發關於應對疫情影響強化穩就業舉措的實施意見,針對離校未就業的畢業生進行適當延遲錄用接收,以緩解疫情衝擊對應屆生求職的影響。眾多2020屆畢業生延遲求職時間線,並加入新一輪求職大軍,而此時,2021屆畢業生正準備迎接“金九銀十”。疫情過後,在就業市場仍處於復甦狀態的當下,畢業生還會面臨“最難就業季”嗎?
智聯招聘對參與2020年秋季校園招聘的大學生與企業分別進行了調研,結合智聯招聘平臺大資料進行綜合統計分析,為準職場人群體提供擇業、就業建議,致力全方位呈現2020年秋季校園招聘全景圖。
- 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程度高,計算機、會計專業就業範圍廣
- 工學專業就業收入更高,機械工程專業以6851元月薪位居榜首
- 雙一流/211/985院校畢業生普遍高薪,清華大學畢業生月薪達17682元/月2020屆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為5290元/月
- 過3成企業已開啟秋招,超4成企業擴大招聘規模
- 過半企業秋招計劃面向2020及2021兩屆畢業生
- 民營企業貢獻大量就業機會,35.2%的畢業生期望進入國企
- 23%企業偏好雙一流院校畢業生,經管、理工專業更熱門
- 24.6%企業更偏好男性候選人,75.4%企業認為實習是加分項
- 近6成畢業生深感就業壓力,疫情後更加看重企業福利待遇
- 6成多畢業生為就業願調低薪資預期,2021屆畢業生薪資期望超過2020屆76%畢業生通過綜合型招聘網站求職,視訊面試普及率近半
1. 畢業生就業專業對口程度高,計算機、會計專業就業範圍廣
通過智聯招聘大資料監測2017-2019年不同專業背景的畢業生當前從事的職業的關聯情況發現,職業與專業的匹配度整體較高,專業對口仍是市場供需匹配的主旋律。其中,開發、製造、機械相關等技術類崗位人才主要來源於工科類專業,這類工作由於專業門檻較高,對口人才也有著硬性標準;而經管類專業主要集中在財務、銀行、投資等商業性質較強的崗位。
除專業與就業契合度以外,就業彈性與專業的長期前景也值得觀察。例如,會計作為通用性專業,在各行各業都保持著較穩定的需求,畢業生從事的職業包括銷售管理、物流/倉儲、法律/法規、旅遊/管理等“不對口”職業,跨領域較廣。但結合國內部分高校停招會計本科專業的訊息——如清華大學招生辦宣佈停止會計學本科招生,同時新增計算機與金融雙學士學位——這預示著,會計專才在未來受數字化升級轉型衝擊較大。智聯招聘大資料也發現,會計職位競爭熱度長期處於高位,意味著求職者眾多而企業需求相對較少,是供大於求的職業。且數字化技能也成了當前企業對會計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市場上存量的會計人才具備資料分析能力成為職業競爭的新籌碼。
與會計專業相反的是,對於計算機科技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來說,近年來網際網路資訊產業以及如今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速度不言而喻,新基建提速更是吸納了大量專才,因此計算機人才在應用、軟體、硬體開發的方面都有很高的職場價值。
2. 工學專業就業收入更高,機械工程專業以6851元月薪位居榜首
監測2019年不同專業畢業生當前的收入水平發現,機械工程以6851元/月成為高薪之首。機械技術發展至今,已經不僅應用於機械產業,而是各行各業不可或缺的創新驅動力。在網際網路迭代與新基建等新興領域的蓬勃發展下,企業提升核心研發能力的趨勢已經形成,因此機械工程專業人才價值居於高位。
其他工學學科畢業生收入優勢依然凸顯,在前10名中佔據7席、前20名中佔據11席。材料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等專業已成為數字化人才的蓄水池,也成為企業人才大戰中的主要目標。
除工科“硬核”人才外,工商管理(6370元/月)、心理學(6156元/月)與傳播學(5918元/月)也都成為各學科的高薪代表。
3. 雙一流/211/985院校畢業生普遍高薪,清華大學畢業生月薪達17682元/月
智聯招聘同時對2019屆畢業生的畢業院校及平均月薪進行追蹤,整理為TOP50高薪大學。畢業生收入高低與其畢業院校的等級形成強關聯,畢業生收入排行前50名的高校多為雙一流/211/985類大學。一方面,優秀高校有著更好的教育體系和資源、更注重對人才的塑造和培養;另一方面,畢業院校資質也成為了一些高薪行業、職位、企業的招聘門檻。
具體來看,清華大學以17682元/月名列榜首,北京大學(15365元/月)、上海交通大學(11199元/月)、浙江大學(11137元/月)位列其後,畢業生現平均月薪均超過萬元。專業上來看,除北京大學以外,其他三所高校均為理工類頭部學府。此外,還有華中科技大學、北京理工大學、華東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以理工科而知名的學校成為“高薪人才”的搖籃。
4. 2020屆畢業生第一份工作平均起薪為5290元/月
根據智聯招聘平臺大資料,2020屆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平均起薪為5290元/月,且薪資與學歷高低成正比。具體來看,碩士及以上學歷的畢業生首份工作平均起薪高於整體水平2000元以上,形成顯著差距;本科與大專學歷則分別為5102元/月與4562元/月。學歷雖然已不再是人才價值判斷的唯一標準,但高學歷人才進入職場後也擁有更高起點。
1. 過3成企業已開啟秋招,超4成企業擴大招聘規模
智聯招聘調研資料顯示33.3%的企業已啟動秋招,2成還在籌劃中,今年沒有校招計劃的佔到46.5%。
有招聘計劃的企業中,42.6%的企業招聘規模與同期相比有所增加。隨著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國內經濟執行與人才市場在全球範圍內率先回暖,此次秋招成為企業儲備新生力量的重要一戰,也使得有招聘需求的企業擴達招聘規模。
2. 過半企業秋招計劃面向2020及2021兩屆畢業生
在招聘面向的畢業生身份上,一半以上的企業同時接受2020與2021屆畢業生;26.2%受訪企業表示崗位僅對2020屆畢業生開放,19.7%受訪企業僅針對2021屆畢業生進行招聘。
3. 過半企業看重人才責任心,9成企業為職場新人提供培訓
後疫情時代,僱主傾向於尋找心智成熟的人才共同成長。具體來看,企業最為看重的通用素質為責任心(55.7%)和抗壓能力(45.9%);對人際溝通、邏輯思維、語言表達等素質的重視程度緊隨其後,佔比均超過3成。與思維能力、行為能力不同,責任心和抗壓能力等軟實力很難通過學習實現積累,更多的依賴於個人品質,也成為企業制定人才准入門檻時比較看重的個人素質。
當下,設立實習崗位已經成為企業建設僱主品牌、提升組織管理能力、吸收優秀人才的主要手段之一。今年秋季招聘期間,70.2%的企業表示會提供部分崗位的實習機會,12.3%的企業中全部崗位都有實習機會,15.8%受訪企業不會為大學生提供實習機會。
4. 單位就業為畢業生首選,其中超9成已正式開始求職
本次調研資料顯示,2020屆目前尚未解決工作問題的畢業生心態已顯“佛系”。現階段還在求職的2020屆應屆生中,僅63.6%選擇單位就業,較2021屆低8個百分點左右;一部分2020屆畢業生正在向“慢就業”和“自由職業”模式進行轉化,佔比分別達到15.6%和10.2%,明顯高於2021屆畢業生。
畢業後的規劃與應屆生所處的階段緊密相關,2020屆已經經歷了一輪求職洗禮,而2021屆剛準備進入求職生涯,因此兩個群體的規劃也大有不同,不管怎樣,就業仍為大學生畢業後的首選(總體比例為66.2%),但是隨著就業模式的多元化與就業觀念的轉變,年輕人也在努力擺脫全職工作就是最佳選擇的觀念,嘗試通過慢就業及自由職業來擴充職業生涯的新可能。
截至2020年9月,在計劃單位就業的畢業生中,92.9%已經正式踏上求職之路,這一比例在2021屆畢業生中為86.6%。
1. 民營企業貢獻大量就業機會,35.2%的畢業生期望進入國企
在本次調研中,民營企業以數量大、行業分佈廣的特點,仍是招聘第一主力軍,佔據68.9%;而國有企業因制度優勢與實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員流動的穩定性,在招聘市場中佔比24.6%。
然而,畢業生的就業期望與市場現狀存在偏差。經歷疫情後,大學生們也期待僱主提供遮風避雨的“保護傘”。工作穩定、福利待遇好的國有企業受到35.2%畢業生的偏愛;民營企業緊隨其後,佔比25.9%。另外,期望進入事業單位、三資企業、國家機關的大學生分別為16.6%、11.9%和6.7%。
畢業生期望的企業規模與現實的招聘結構也存在差異。本次接受調研的企業中,規模在20-499人的小型企業以41.0%的佔比成為招聘市場的“頭號玩家”,萬人大企緊隨其後,佔比24.6%,中型企業(500-9999人)和微型企業(20人以下)則分別為21.3%和13.1%。
而畢業生最想進入規模在人的中型企業(45.1%),小型企業(36.6%)次之,選擇萬人以上大企業的佔比為15.2%,而僅有3.1%的畢業生將微型企業作為首選。
2. 23%企業偏好雙一流/985/211院校畢業生,經管、理工專業較熱門
調研顯示,37.7%的企業將今年秋招門檻定在普通本科院校及以上,表示希望招聘畢業於雙一流/985/211院校與專科院校及以上畢業生的佔比均為23%。而本次參與求職的畢業生中,近9成來自普通本科與專科院校,雙一流/985/211院校僅佔6.4%,形成了雙一流/985/211院校畢業生供不應求的局面。
專業方面,招聘經管類專業人才需求最高,達42.6%,隨後是工學(37.7%)與理學(36.1%)。如今,企業的技術研發與商業運營已成為剛需,且需求不斷攀升,為經管、理工類專業畢業生帶來較為寬裕的求職環境。
3. 24.6%企業更偏好男性候選人,75.4%企業認為實習是加分項
在企業的招聘偏好上,戶口因素並不重要,但性別差異化依然存在。此次調研中,93%的受訪企業表示不會看重候選人的戶口性質;不看重性別因素的為65.8%,另外24.6%的企業更傾向男性,9.6%更看重女性。
相對於戶口性質和性別,實習經驗更能讓一份簡歷脫穎而出,75.4%的受訪企業表示將候選人實習經歷視為加分項。
1. 近6成畢業生深感就業壓力,疫情後更加看重企業福利待遇
對於當下的就業形勢,超過9成的畢業生都會說一句“我太難了”,但不同戶口性質的畢業生對難度的感知略有差異。59.3%的農村戶口畢業生髮出了“非常難,受疫情衝擊與經濟波動等影響,深感壓力”的心聲,高於城鎮戶口的53.5%;認為有難度但可以接受的城鎮與農村戶口畢業生分別為38.2%與33.8%。戶口雖然不是僱主選擇人才的標準,但農村大學生在進入就業市場後的主觀感受依然更顯沉重。
因此,準職場人們的擇業觀念也越發務實。經歷疫情後,55.7%的畢業生表示注重企業的福利待遇,54.3%傾向於選擇具備人性化制度與文化的僱主,還有46.3%嚮往抗風險能力強的大企業。
疫情不光重塑了大學生的“理想企業畫像”,也推動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自主提升內生力量。為增強職場競爭力,45.9%的求職大學生時刻提升專業技能,25.4%則希望成為“斜槓青年”,利用靈活就業分散就業壓力。
2. 6成多畢業生為就業願調低薪資預期,2021屆畢業生薪資期望超過2020屆
儘管薪酬福利仍是畢業生求職時最看重的因素(佔比60.2%),但63%的求職大學生依然將順利就業當作第一要務,可以接受實際薪資不如預期,另有28.4%表示薪資不理想會選擇繼續尋找。
2021屆畢業生的薪資預期較2020屆更高。2020屆畢業生期望薪資集中在4000元-6000元區間內,達到53.9%,這一比例在2021屆中為35.4%;而薪資預期超過6000元的2021屆畢業生共達到36.8%,普遍高於2020屆。經歷求職視窗期後,2020屆畢業生更具有現實主義精神,普遍接受了理想與實際的落差,而2021屆相對從容,仍然對高薪懷有期待。
3. 76%畢業生通過綜合型招聘網站求職,視訊面試普及率近半
憑藉“大而全”的優勢,綜合型招聘網站是畢業生最普遍的選擇,佔比高達76%;而通過校園招聘會、企業官網或公眾號等媒體找工作的有59.7%和48.2%。此外,14.4%依靠熟人內推引見,12.2%爭取將實習機會變成正式工作崗位,還有10.6%的求職者直接通過企業HR郵箱毛遂自薦。
疫情期間,“無接觸”招聘方式代替線下場景成為主流,並持續至今。此次秋招期間,46.6%的應屆畢業生青睞視訊面試,空中雙選會與線上筆試也獲得了超過3成畢業生的認可。
4. 校園資源有效助推職業規劃,近7成高校為學生提供求職資訊
2021屆畢業生憑藉在校生的身份,更傾向於利用校園資源進行職業規劃。其中,校內職業規劃諮詢(44.3%)成為主流渠道,超過2020屆10個百分點;向前輩尋求經驗分享(41.5%)、參加校內分享會/講座(31.2%)的比例也高於總體水平。對於2020屆畢業生來說,線上資訊蒐集最為常用,佔比為38.4%;而由於更早面對求職,35.8%通過實習親身體驗職場,2021屆畢業生中僅有29.6%選擇該選項。
在幫助應屆生求職的問題上,69%的高校都進行了資訊推薦,45.1%直接幫助畢業生與僱主對接。值得注意的是,仍有16.7%的大學生表示學校並未提供任何就業支援。
高校在應屆生就業方面應進行更加充分的引導工作,同時,高校可提前把握就業市場新風向,通過增設新興專業、培養學生技能等方式,向市場輸送新鮮血液以解決供需不匹配的問題。
大學生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首次就業群體,2020年應屆生人數為874萬,而2021年應屆生人數將繼續創下新高。疫情陰影下,2020與2021屆畢業生的求職時期相重疊,外加出國留學、創業等發展方向受限,導致整體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供需關係有所失衡。此外,招聘企業提供的崗位與大學生的能力、素質、期待間還存在結構性的錯配問題,種種因素都促使應屆生在2020年秋招中“體感”艱難。
綜合調研與大資料,不難發現2020年秋季校園招聘的求穩心態明顯,現實主義當道;此外,也有越來越多畢業生在單位就業之外,以創業、慢就業等形式走向社會。對於畢業生來說,從容不迫的求職心態固然重要,而不急於一步到位、先就業再擇業也不失為良策。同時,在求職過程中,大學生應綜合考慮專業背景、自身能力與行業發展,結合用人單位的需求、偏好,有針對性地設立與調整就業期待,並通過技能學習、科學測評與諮詢、求職技巧研習等方式提升自我,積極打破“最難畢業生”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