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中國資管市場正處在一個深刻變革的階段。近年來,在資本市場改革的大背景下,資管行業也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2017年之前,資管市場處於泛資管時代,主要以通道和預期收益產品為主導,並經歷了年化增長率達40%左右的高速發展。但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尤其是銀行理財的調整,過去三年資產管理市場在整體規模上停滯不前,但同時在內部結構上又在加速調整和分化。面向未來,在新冠疫情從資金端和資產端對資管業務產生雙向衝擊的大背景下,資產管理機構應積極進行數字化,擁抱變革,在危機下尋求發展新契機。
資管市場發展的三大階段與特徵
回顧以往並展望未來,資產管理市場在2012-2025年期間共經歷了三大發展階段:
01、泛資產管理階段(2012-2016)
金融創新發展的背景下,資產管理市場在2012-2016年迎來了黃金髮展期,年化增長速度高達40%以上,並主要以通道和預期收益產品為主導。
02、迴歸本源階段(2017-2020)
2017年,隨著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的落地,資產管理市場進入了深刻轉型和調整期。2017年,整個市場規模達120萬億,但進入2018年,整體資產管理市場規模下降至107萬億,並在2019年經歷了約為3%的小量漲幅。在迴歸本源這一時期,資產管理市場基本上整體規模停滯不前。
03、全面發展階段(2021-2025)
從2021年起,資產管理市場將進入高速發展、多元競爭的全面發展階段,預計將實現12%的年增長幅度,並在2025年達到184萬億的市場規模。
在經歷了爆發式增長和逐步沉澱轉型這兩個發展階段後,資產管理市場有以下四大顯著特徵:
1、迴歸本源
資產管理行業的本源即擔任一個受託理財或受託管理資產的角色。在泛資產管理階段,資產管理的本質與真正的資產管理仍存在一定差異。在此背景下,資管新規於2016—2017前後應運而生,並在2017—2018這一階段正式推出,於2019年開始實施。
這一新規的實施為各個行業的資產管理規模都帶來了不同變化。銀行理財顯著受到直接影響,增速呈負增長或低增長,並在規模、收益和利潤上都受到了衝擊。與銀行理財不同,信託行業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在2017年前後實現了歷史性的高速增長。進入2019年,隨著新的信託行業資管新規的醞釀,整個信託行業也進入了新的轉型發展階段。
與此同時,迴歸本源的其中一個重要標誌是資管功能在跨行業整體管控和制度上的統一,這是在全球的資本市場和資產管理行業存在的一個相對普適的現象。中國目前還處在這個過程的過渡階段,並將在中長期朝著這個方向進一步調整。
2、動能轉換
在泛資管時代,整個資產管理體系核心的動能是銀行理財,大量資金(尤其是短期零售資金)通過預期收益型理財進入到銀行的資金池,再由銀行進一步分配至各類資產和機構。而進入真資管時代,資管結構迎來了一定的調整。鑑於資金主體背後的不同風險偏好、資金流動性的需求,不同型別的資金轉化成了長期的、可持續的穩定資金。對於資產管理機構而言,長期穩定的資金對於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資產管理機構的穩定性而言都至關重要。
未來,資金端上不同的風險偏好主體和不同流動性要求的主體資金會尋求更適合的資產管理機構和資產類別。比如,偏保守、偏低風險的客戶群體可能選擇銀行資管和以發行低波動和低風險偏好產品為主的資管主體。與此同時,資產管理機構對資金的對接也發生了變化,即不通過預期收益理財,而是直接進行對接,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個重要的動能轉換。
3、前景廣闊
預計2020-2025年資管行業將進入全面發展階段。雖然監管對資管行業的結構及模式產生了重大影響,但資管行業的整體規模和以真資管為主體的核心資管業務的發展前景依舊非常廣闊,這受益於近年來中國財富的不斷積累和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未來整個資管市場仍將高速發展,預計將以12%的年增長率增長,並在2025年達184萬億。
除了整個規模,未來資產管理的結構也將繼續深化轉型,同時為機構帶來大量機會。這一轉型包含了以下四大結構性調整:
第一,客戶結構。對於資產管理機構而言,隨著養老需求的增加、銀行委外轉型,以及保險的穩步增長,未來整個客戶結構會迎來重大的結構性變化。
第二,風險偏好結構。目前,包括信託、P2P、銀行理財以及收益型理財在內的預期收益型產品,鈍化了整個風險偏好的結構。未來隨著產品淨值化管理,整個風險偏好將進行分化,帶動整個資金重新分流,為整個市場的發展帶來新機會。
第三,產品結構。預期收益型產品打破剛兌之後,未來現金管理、指數等工具化產品快速發展,針對此的解決方案也將大有可為。
第四,分銷渠道結構。線上渠道將進一步尋求突破,與此同時線下財富也會相應進行升級,兩者代表了整個分銷渠道結構的變化,而兩者的融合也將成為未來的一大趨勢。
4、格局重塑
競爭格局是很多資產管理機構所關心的重要議題,尤其是銀行系轉型理財之後,到底整個市場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哪些資產管理機構未來更有可能發展得更好?我們參考了海外市場競爭格局的驅動因素,推演了中國格局的重塑趨勢,其中有幾個因素非常重要,包括客戶結構、分銷格局以及金融體系格局等。
新冠疫情下資管機構的發展啟示與新趨勢
新冠疫情若能促使資產管理行業更好地思考自身的使命與定位,將會是行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契機。此次疫情主要為資管行業帶來了以下四大啟示:
1、打造應對危機的組織彈性與韌性
隨著黑天鵝、灰犀牛類似事件的頻發,不斷變化的巨集觀環境對企業自身的業務連續性管理能力與商業模式帶來了巨大壓力。企業應藉機加強並打造整個組織的彈性與韌性,使組織能夠根據外部環境變化適時進行調整以在危機中存活,為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好基礎。
2、加速資管業務模式
和運營模式的數字化轉型
疫情加速了商業模式的線上化與數字化發展趨勢。資管機構應藉此機會加速佈局,使企業的業務模式到運營模式能夠進行全方位的數字化轉型。
3、思考投資使命
勇於承擔社會與經濟發展責任
在後疫情時代,整個資產管理機構需要著重探索如何將能力和商業化的手段相結合,更多地承擔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責任。在這一方面,資管機構的投資行為也應引導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在危機當中利用專業能力為維護經濟和金融體系穩定貢獻力量。近年來,在全球範圍內,快速發展的ESG投資就是資管機構用市場化的方式推動社會責任使命實現的最直接體現之一。
4、優化投資方向,抓住中長期價值機遇
全球化的變革,國家推出經濟刺激政策等一系列轉變也為資管行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隨著全球產業鏈重構催生產業升級機遇,數字化和新技術迎來新興投資機遇,整個資金也進行了重配置,而重配置過程中也帶來了包括數字化、新基建等一系列相關資產投放領域的投資。
疫情後ESG投資興起
新冠疫情也重新定義了ESG相關的投資發展趨勢,並加速推進了可持續發展以及ESG投資。ESG即Environmental(環境), Social(社會), Governance(治理),是近年來國際上的熱門話題。對資管企業來說,踐行ESG理念是他們實現可持續發展,履行社會責任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總體而言,涵蓋了ESG理念的投資規模目前已達到31萬億美元,約為全球資產管理規模的一半。考慮ESG因素,但不完全以此為標準來選擇或衡量資產投資已經達到18萬億的規模。在這些投資中,具有公益性質、以社會影響力為核心標準的投資約為0.4萬億,雖然這部分投資仍追求盈利效益,但其主要考慮影響力價值優先於財務回報。
與此同時,ESG仍在尋求在資產端實現可持續、可商業化的投資,並尋求在某些領域做到超出市場平均回報的水平。從資產端來看,ESG投資不等同於低迴報投資。尤其在G(治理)方面,治理水平高和治理更加規範的領先企業通常都得到了很好的回報。而E(環境保護)則相對而言具有一定侷限性,即同時擁有外部性和公益性的屬性。此次疫情為資產管理行業提供了一個機遇,使他們更好地思考自身的使命與定位,如果未來他們能對ESG投資更為重視並進一步匹配新型資金和資金端,ESG領域投資將會為資管行業健康發展帶來新的機會。
資管機構的數字化機遇和挑戰
儘管此次新冠疫情給經濟帶來了衝擊,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大幅加速了數字化消費和數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BCG認為,當前中國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已經進入到了四期疊加的狀態,即處於資訊化夯實期、移動化成熟期、開放化成長期和智慧化探索期:
1、資訊化
即系統替代手工,實現資訊化與效率提升。30年前金融行業就在大量推動資訊化的建設,其核心能力為架構設計與軟體工程。
2、移動化
即手機替代網點,打造高效、便捷的客戶體驗。移動化改變了整個客戶體驗與客戶觸點,並且隨著智慧手機的普及處於高速發展狀態。
3、開放化
即開放替代封閉,延伸服務場景,實現無所不在、無縫流暢的客戶體驗。開放化強調整個機構之間價值鏈分工的重新調整,互相以生態合作方式共同服務客戶,並在過去的兩三年間在中國市場得以大力推進。
4、智慧化
即資料替代經驗,實現高度個性化的數字客戶體驗。資料尤為重要——以資料為驅動、以資料為手段去進行客戶服務和內部管理。智慧化則能夠自迴圈、迭代,並且優化。
當前,金融行業的數字化水平與消費等行業仍有一定差距。而在金融行業中,由於規模體量、業務性質等原因,資管行業又落後於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子行業。國際對比來看,中國資管機構的數字化水平也與國際頂尖資管機構差距較大。在整個行業“四化”疊加的大背景之下,數字化對於不同資管機構而言意味著不同的挑戰和機遇。首先,對於大多數銀行資管和券商資管等資管機構,由於歷史上業務較多依賴通道業務和簡單業務,數字化沒有得到重視並得以發展。其次,一些資產策略和研究對數字化要求不高,因而整個投研體系的梳理和成熟度方面的程度較低,所以也無法形成其相應的數字化體系。第三,很多資管機構規模較小,資金限制了其數字化的發展。
而隨著數字化程式的發展以及整個價值鏈的一系列調整,數字化將會重塑資管行業的新格局。新格局分別體現在“生態經營”、“投研再造”、“體系制勝”等三個方面。
1、生態經營
客戶生態孕育著各類機會,模式創新實現開放共贏。在數字化時代,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客戶行為習慣的不斷遷移以及政策方面的引導,資管機構所面對的零售生態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對資管機構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業務機會。同時,在資管新規引導資管業務迴歸本源和數字化技術不斷進步的背景下,中國資管機構的機構業務生態也在不斷演進。
2、投研再造
數字基因植入投研體系,數字資產孕育全新價值。中國資管機構的投研體系需要逐步進化到體系化平臺能力驅動模式,釋放人才與資料潛能。此外,大資料與高階分析技術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數字資產的興起。數字資產豐富了可投資資產範圍、進化了資訊處理與分析技術、變革了交易和風控方式。這不僅提升了資本市場的廣度、深度和效率,更標誌著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生產要素配置模式正在向最高階階段,即資料密集正規化階段挺進。
3、體系制勝
資料與科技中臺建設,數字化組織適變應變。一方面,大中臺建設是數字化體系的基石所在,包括業務中臺、資料中臺和技術中臺。另一方面,在數字化時代,資管機構推進戰略上的轉型和資料與科技等數字化能力的建設,需要通過從“大象”到“獵豹”的組織轉型來承接與實現。
以資管機構零售客群生態經營為例,資管機構也將迎來五大發展機遇:
1、以客戶為中心的解決方案
主流資產管理機構主要依賴於中介機構在零售端進行分銷,中介機構包括銀行、財富管理機構等。隨著移動化、智慧化程度提升,資管機構迎來新一輪延伸價值鏈、直接觸客的契機。例如,可以圍繞客戶的直接理財需求,基於FOF、產品組合、智慧投顧等形式,提供“基於生活目標”的智慧化財富和資管服務。
2、普惠更多客群
資產管理機構可以利用數字化手段降本增效,通過直銷移動端、網際網路平臺等渠道更加有效、低成本的觸達長尾客戶。另外,智慧投顧介於資產端和財富端之間,既可以經由財富管理機構去開展這項業務,也可以通過資產管理機構直接觸客和直接服務客戶。
3、線上平臺開展個性化客戶運營
資管機構還可以通過已有的線上平臺開展個性化客戶運營,建立品牌形象、加強投資者教育。例如,目前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的開放平臺都在自己的生態下開出了新場景,資產管理機構可以藉此平臺直接面向客戶進行銷售,進行品牌形象營銷或者開展個性化的客戶運營。
4、深耕垂直生態
資產管理機構還應結合客戶潛在需求,更高效地獲取並深度服務客戶。垂直型直接針對一類客群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例如在養老領域,打造解決客戶深層次養老需求的產品,同時配合其他的養老相關服務能夠直接解決客戶的需求。
5、向財管機構輸出
通過B2B、B2C向財管機構輸出專業能力,並更加貼近C端客戶。一個典型的生態發展應包含面向企業和麵向客戶的輸出渠道,即通過賦能財富管理機構去觸客。
以上是零售生態下,資管機構的數字化背景,以及在零售生態之下資產管理機構可以探索並抓住的五大機遇。
結語
在中國財富持續累積、整個實體經濟不斷髮展的大背景下,資產管理市場未來將擁有更為廣闊的前景。面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衝擊,資管企業不僅應該擁抱變革、增強抗風險能力,還應該積極構建企業文化,建立強資管、投研以及買方文化相關的體系和理念。未來,在數字化浪潮之下,如何在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