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也能是雞湯

TP_funny發表於2015-05-17
1.程式是一個人的縮影:
程式語句有這麼一個定式:
“(返回值)方法名(引數值)”  OR   “方法名(引數值)”  OR  “(返回值)方法名”
翻譯成人類的語言就是:
“(付出)一個人(得到)”  OR  “一個人(得到)”  OR   “(付出)一個人”
可以簡單的想,人和人的關係就是利益關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得到就得付出這是正常的關係。當然也有可能就是隻得到不付出,或者只付出,不得到。
更有意思的是,得到和付出在程式裡其實只是“指標”(這是什麼鬼?),得到和付出在語言裡可以使任何物件,在人類的語言裡也是任何東西。比如是一個愛人,一份心愛的工作,小時候的夢想。
當然這麼想,純粹就是機器思維。我們的人生關係不可能這麼簡單,這裡舉這麼個例子,只是希望大家在煩惱的時候有一個合適的方式去思考這類問題。

2.if語句能教會我們什麼?
在程式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方法:也就是if語句。為了解釋清楚,我把整個條件模型加些註釋。
if(判斷條件)
命令1
else
命令2
判斷條件是一個神奇的東西,只要判斷條件是真的,那麼就會執行命令1,否則就執行命令2。有傳聞說其實程式猿們有一半的程式碼都是在寫if…else語句,其實當你程式設計經驗豐富了,就會覺得這話太精準了(老闆:我花那麼多錢你就只會編這鬼東西!!!)。
也許你會為一些小事難以抉擇,比如眼前有一份美味的羊腿,但是我應該減肥了,但是朋友們吃的太開心了,不吃一塊感覺不應景啊,但是吃一塊就會把持不住多吃啊。如此一般的事。
也許會為一些你認為的大事而煩惱不以,比如你喜歡一個姑娘,但是她有那麼點不好,但是比其它的好那麼一點,但是她胸有點小啊,但是要是錯過了也許就再也沒機會了,如此一般的事。
還有些死纏爛打的問題一直會困擾你:你老婆和老媽掉河裡。。。等等吧
宣告,以上的三個例子我並沒有一個好的解決思路,這個很正常,因為像這種死扣的判斷就像一個看似簡單,實則“棄簡求繁”的產品需求,為了解決只好縫縫補補得過且過。事情總是難以完美,多少都會有些bug,或許等你有空了順手就修復了這個bug,也或許你要用一輩子的時間來修復。。。(不明白的話,請腦補各種韓劇情節)
由此觀之,離開程式,直觀看人本身,我們大部分人生也都是個選擇,即使按一半的時間算也不為過。

3.while迴圈其實就是勇者鬥惡龍
還是先解釋一下while迴圈:
while(判斷條件)
命令1
我們假設一個打惡龍的遊戲,判斷條件是惡龍還存活。命令1是“勇者攻擊了惡龍”。while迴圈意義是勇者攻擊了惡龍後,會再去確認惡龍是否存活,如果還存活就會一直執行下去。
我喜歡這個語句,我常把這個語句看做是一個人,把括號裡的“判斷語句”想象成自己的理念。我們為了生活,每天重複的工作,即使感覺匱乏也會如此,因為我們的判斷條件就是:“沒車沒房沒票子”。如果有一天判斷語句變成了“世界這麼大,我要去看看”,那你就可以暫時走出這個迴圈了。
再新增一點佐料,這個語句會變得更有趣起來。
假設惡龍有100血,勇者每次能打掉10血,那麼迴圈十次就可以結束了。這個過程中沒有外界干擾,勇者通過自己的能力就可以打敗惡龍,LEVEL UP!挑戰下一個更強力的惡龍。
這就是由量變到質變了。套用人類的語言就是:你每天都要苦逼的學習,直到高中畢業;你每天都要健身,直到有了人魚線;你每天都要賺錢,直到能哄開心你的丈母孃,讓她把女兒嫁給你。
我喜歡把身邊的一些瑣事當成一個“量變到質變”的while迴圈,時時地檢查一下目標,然後繼續工作。也有些事情要當成一個用不能結束的while迴圈來看待,比如人醜就要多讀書。
後記:
當你從業時間一長,對工作總會或多或少的有些靈魂上的感應,你會為它賦予生命,賦予一份它應有的性格,而那些工作精英們其實就是掌握好了和工作“交談”的技巧,留下了許多可以分享的案例。
本想為程式寫點有底蘊的東西,結果也就是篇雞湯性質,不過筆者也就是一個小程式猿,嗷嗷待哺。
也希望大家多留點時間靜下來思考,也不知從何起,“靜靜”就已經變成了全民女神。
來自:IT江湖
相關閱讀
評論(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