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聯招聘釋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研究報告》,其中稱,在考慮升學、出國以及後續公共崗位落實等因素後,今年全國約有590萬大學應屆畢業生需要在市場化機構就業,報告將6月份仍在求職的應屆大學生識別為“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並指出大學生就業市場需求下降7.1%,求職上升35.2%,就業重點地區的崗位需求增長疲弱,大專學歷就業最為困難,女大學生就業難度高於男大學生。此外,烹飪、會展管理、休閒體育和旅遊酒店管理等專業,受疫情衝擊最大。

供給和需求矛盾突出,就業重點地區崗位需求增長疲弱

報告指出,2019年7月~2020年6月這一年中,智聯招聘平臺上針對應屆大學生髮布的崗位數同比下降7.1%,而投遞簡歷的大學生同比上升35.2%。新冠疫情爆發後的2~6月,智聯招聘平臺新發布大學生崗位數同比下降15.5%,而投遞簡歷的應屆大學生同比上升62.7%,供需對比相當明顯。

2020年2-6月各地區應屆生崗位需求同比增速

新增大學生崗位需求數在3~5月同比降幅收窄,但崗位需求增速仍然明顯低於因“考研失敗效應”而提高的大學生求職者增速,供需增速的差距從2月份開始急劇擴大,直到近兩月才有所收窄。

今年6月,仍有26.3%的2020屆應屆生在求職。國企崗位需求近期逆勢增長,但未能抵消民企和外企需求的下滑。智聯招聘平臺針對大學應屆生的崗位需求中,約64.6%來自股份制企業和上市公司以外的民營企業。但今年2至6月,民企釋出的崗位需求同比下滑了10.7%。同期外資企業崗位需求同比下降36.0%,國企崗位需求下降幅度也達20.0%。雖然國企5月和6月的崗位需求同比增長出現反彈,但由於其比重較小,未能使二季度崗位需求同比增長轉負為正。

各類企業應屆生供需結構對比

2至6月,員工規模1萬人以上的大企業崗位需求同比增多20.5%,在各類企業的需求比重為19.9%,較去年同期提高6個百分點,為緩解大學生就業難起到積極作用。但抗經濟波動能力較弱的中型企業和小微企業,同期崗位需求降幅很大,且呈現出“規模越小降幅越大”的特徵,員工規模在20-99人以及20人以下的小微企業,同比下降幅度達到28.4%和34.1%。

就業重點地區的崗位需求也增長疲弱,2~6月,經濟發達的東部地區崗位需求同比下降19.0%,其中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崗位需求分別同比下降27.3%、26.0%;人口較為密集的中部地區崗位需求同比下降26.3%;就業機會比較密集的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崗位需求同比降幅也很大,分別下降了25.0%和20.8%,遠高於二線城市、三線城市和四五線城市。

重點行業和主打職業的崗位需求明顯下降,服務業招聘需求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2~6月快速消費品銷售、中介服務、軟體資訊服務、金融、網際網路/電子商務是崗位需求同比下降最大的五個行業。

疫情還加快了“機器替人”的步伐,物流倉儲類、技工/操作工、行政/後勤/文祕等勞動密集型職業的招聘需求降幅明顯,客服/售前/售後技術支援、銷售業務等需要與人接觸的職業也呈現出被新商業模式替代的趨勢。

大專學歷就業難度係數最高,女大學生就業難度高於男大學生

在6月份就業困難的應屆大學生群體中,本科生的比重最高,為65.6%,大專生次之,為26.2%,碩士和博士的比重分別為8.0%和0.14%。用“某類學歷6月份仍在求職的人數/該類學歷過去一年求職的人數”來計算不同學歷的就業難度係數,得出大專學歷就業難度係數最高,達到30.0%,本科學歷就業難度係數次之,為27.9%,前兩者就業難度約為碩士(15.9%)和博士(11.2%)學歷的兩倍。

女大學生就業難度高於男大學生,6月份仍在智聯招聘平臺求職的應屆大學生中,女大學生的比重比男大學生高出17個百分點。雖然學歷越高的女大學生就業難度係數會更小,但女碩士的就業難度係數仍比男碩士高出6.7個百分點。

在6月份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戶籍地在三線城市和四五線城市的大學生比重超過了七成,構成了仍在求職的大學生的主體。從高校所在地來看,區域難度差異不太明顯,中部和東部高校分別仍有29.2%和27.6%的大學生未就業,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26.3%,東北和西部高校未就業大學生比重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不同學歷下就業難度係數及性別差異

在多方支援下,湖北高校畢業生6月份仍在求職的大學生比率為24.9%,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從就業競爭最為激烈的三大城市群來看,珠三角地區高校的大學生就業難度最大,仍在求職的大學生比率達到30.1%,高於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

在6月份就業困難大學生群體中,一般學院和非重點大學的合計比重超過九成。從就業難度係數看,即使是重點大學,也有14.7%的學生仍在求職,而非重點大學和一般學院的就業難度約為前者的兩倍。

會計專業仍在求職的大學生規模最大,佔比達到11.8%;其次是資訊科技與資訊系統,佔比8.1%;電腦科學佔比7.0%,法律專業佔比1.7%。這些專業本屬於“熱門”專業,但大專學歷和一般院校背景的畢業生佔這四個專業就業困難群體的近六成。

對於專科應屆生,仍在求職規模最大的專業是資訊科技與資訊系統;對於一般院校的畢業生,仍在求職規模最大的專業為法律;對於非重點大學的畢業生,仍在求職規模最大的專業是會計。烹飪、會展管理、休閒體育和旅遊酒店管理,也是受疫情衝擊最大的專業。

區域機會和流動意向錯配,東部地區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激烈

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還存在區域機會和流動意向錯配、用人單位崗位需求和大學生能力與期望錯配、學歷要求與學歷結構錯配、能力要求與專業背景錯配、企業性質與就業偏好錯配、行業需求與求職熱度錯配、崗位缺口和職業選擇錯配等情況。

當前,東部地區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51.3%的就業崗位需求,而6月份大學生往東部地區投遞簡歷的比重達到57.0%,供給比需求高出5.7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大學生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中部地區提供了22.6%的大學生就業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18.0%的大學生簡歷投遞到中部地區,而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崗位需求和求職者意願基本保持平衡。

從城市維度觀察,新一線城市和四五線城市分別提供了37.5%和11.1%的大學生崗位需求,但在6月份收到的大學生簡歷比重只為35.9%和9.8%,是吸收大學畢業生的窪地。北上廣深這四個一線城市為大學生提供了21.4%的工作崗位,但擁有這四個城市戶口的大學生比重僅佔3.5%,特別是前往北京和上海的大學畢業生,將面臨嚴峻的落戶難問題。

各專業大學應屆畢業生供需結構對比

企業最需要理工類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其崗位比重達43.1%,但從仍在找工作的大學生專業結構看,理工科畢業生比重只佔38.7%。此外,由於崗位的學歷要求和職業薪酬掛鉤,當前大多數就業崗位對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的吸引力不足,增加了高學歷者的就業難度。

當前民營企業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65.8%的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學生簡歷投遞到民營企業。國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別只提供了5.4%、5.2%和6.8%的大學生崗位需求,但投遞到這三類企業的大學生簡歷比重分別達到13.8%、16.3%和11.3%。

就業困難大學生更傾向於進入收入高、保障好、市場壓力小的行業,政府/公共事業/非盈利機構、交通/運輸、能源/礦產等行業的求職熱度較高,中介服務業、教育/培訓、娛樂/體育/休閒等行業的求職熱度較低。

政府應提供更多公共崗位,“雲端招聘”平臺作用要充分發揮

報告指出,大學生已成為我國規模最大的首次就業群體,應結合補齊經濟社會發展短板的目標,為今明兩年應屆大學生提供“大規模人力資本密集型公共崗位”, 比如在社群、醫院、高校、科研機構等基層機構,設定流行病調查員、社群健康助理員、科研助理、老年健康評估師等公共崗位,並通過持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智慧醫療、社群管理、康養產業等領域,從而形成可持續的就業機制。

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對穩定我國就業市場起著重要支撐作用,也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著力點。高校可以探索以新經濟為導向的“大學生後教育體系”,聯合各領域的頭部企業,在專升本教育、第二學士學位教育以及未就業畢業生後續教育中,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創業指導。

新一屆大學生就業的秋招和春招即將到來,傳統大型現場招聘能否順利舉辦,仍將面臨新冠疫情的不確定性,因此,高滲透率和高質量的“雲端招聘”平臺,愈發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市場執行的關鍵因素。通過發揮這類平臺的功能和優勢,企業可更多開展“雲端雙選會”“雲端宣講會”“空中筆試”和“空中面試”等活動,藉助視訊、語音、文字乃至VR場景模擬等方式,對大學生求職者進行多維度評價,提高線上招聘的滲透率、匹配度和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