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磊:使用者體驗設計的五項原則

發表於2011-07-28

如何設計出具有優秀使用者體驗的產品,這是互動設計師始終面臨的一道難題,“好的產品設計一定是建立在對使用者需求的深刻理解上”這句話被許多設計師視為設計的天條;至於在設計中如何發現並深刻理解使用者的需求,並由此設計出具有優秀使用者體驗的產品,阿里巴巴的UED團隊在多年的產品設計實踐中總結出重要的五項原則。

1. 同理心:所謂的同理心通俗說法就是換位思考。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要能夠做到換位思考,體會使用者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把自己置身於相關的使用者場景中,理解使用者的行為特點和行為差異。

在我們阿里系網站,淘寶網站上面主要是C類使用者,淘寶的很多設計師自己本身就是C類使用者,他們會更加容易把握和理解C類使用者的需求,以此來指導產品的設計。這一點對於我們B2B的設計師來說即是面臨的困難也是一種機遇,因為B2B的設計師很難從自身獲得足夠的B類使用者經驗也就無法很好的把握和理解B類使用者的需求,所以我們團隊就更加強調設計師的同理心、換位思考能力。我們會要求設計師在平時多注意積累使用者經驗,熟練的使用自己的產品,模擬B類使用者進行相關操作,也會經常讓設計師走出去把使用者請進來等各個渠道和使用者研究的手段讓設計師可以全方位深入的瞭解使用者需求。使得我們的設計師可以很客觀、深入和全面的瞭解使用者以及相關需求,也就避免了依賴自身經驗和主觀臆斷的閉門造車。

記得在我上大學學習《無障礙設計》課程的時候,為了體驗和理解腿部殘疾人士對於乘坐車輛的需求,我會把自己的腿綁在一起或者坐在輪椅上,真實體驗腿部殘疾人士上車時的場景。我想有過這種體驗的設計師為腿部殘疾人士設計產品的時候,肯定會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殘障人士的真實需求了。

同理心是使用者體驗設計的基礎,只有這樣設計師才會對使用者需求把握的越透徹,設計出越貼心的產品。當我們的使用者看到產品時會說:“這就是我想要的”,我想這應該就是最好的使用者體驗設計了。

同時需要說明的是同理心不是萬能的,也不都是準確的,更靈活的運用和效果的產出,一方面需要設計師長期的產品設計經驗的積累和對使用者長期深入的接觸和理解;另一方面需要設計師對使用者資料和使用者行為的分析再加上相關的使用者研究的方法的使用。

2. 簡潔就是好的:簡潔不等於簡單,它是在設計師深刻理解使用者需求的基礎上,根據使用者的操作行為、資訊架構等因素深思熟慮後的使用者互動介面,介面不是產品功能的簡單 “堆砌”和介面資訊的雜亂“擺放”;是一個滿足了使用者特定需求、具有流暢操作、賞心悅目的介面。

記得在前幾年很多網站的註冊頁面中,排列了許多需要使用者填寫的必填或者選填的表單,顯得頁面特別的繁瑣和複雜,其實這些都不是使用者想要的,使用者需要一個頁面上只有簡單的一道兩個必填的專案,可以讓使用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相關表單的填寫,以便儘快的完成網站的註冊的簡潔頁面。但是我們卻基於儲存使用者資料資料、商業和運營的考量,設計出一個複雜的註冊頁面,強迫著使用者做著對於使用者來說沒有意義的事情。

再看看現在網站的註冊頁面基本上只有很少的幾個簡單需要使用者填寫的註冊資訊,甚至有些網站為了讓使用者更加快捷的完成他的目標,取消了註冊環節,真正的方便了使用者。

簡潔就是好的,本質上是讓設計師瞭解一般使用者在單個頁面只會有一個主任務和主流程,因此不要用其它次要因素或是繁複的視覺元素來打擾他的視覺注意力,干擾他的判斷,越簡潔,使用者的使用感受越佳,這樣對於使用者體驗來說就是好的。

3. 把決定權還給使用者:要讓使用者知道產品的決定權是在使用者自己手中的,不要和使用者搶奪控制權,要謹慎的幫助使用者做一些決定,很多時候還是要讓使用者自己進行判斷,並進行操作。

很多時候網站出於商業、營銷等層面的考慮,會幫助使用者做決定,會引導使用者做一些他所不願意或者反感的事情。這些舉動嚴重干擾了使用者的操作進度和使用者目標的完成。

例如在SNS網站中,當使用者編輯完一篇內容順利釋出後會出現釋出成功頁面,該頁面自動跳轉到已發文章列表頁面。但是一些使用者其實發完是想看該文章的詳情頁面,以瞭解回覆或者留言情況,還有一些使用者是想再次編輯一篇新的文章,還是少部分使用者希望回到首頁。所以系統自動跳轉到已發文章列表頁面就讓很多使用者感覺到不便,讓使用者產生很差的使用體驗。其實我們可以在釋出成功頁面不做任何跳轉,在給該頁面上新增幾個使用者可能要去的頁面連結。這就是要把決定權還給使用者。

把決定權還給使用者,是體現了對使用者的尊重,讓使用者知道產品是掌握在使用者自己手中,產品只是輔助使用者完成他之前設定需要完成的目標或任務,只有這樣才是給使用者帶來尊重感、安全感,給產品帶來很好的使用體驗。

4. 幫助使用者做一些事情:在使用者在使用網站的時候,很多地方我們是可以幫助使用者完成一些事情,這個就可以讓使用者更省心更有效率的完成他需要帶到目標。網際網路使用者相對於傳統行業的使用者來說,網站更容易收集使用者的相關資料和使用者使用網站的行為軌跡。這樣就有助於我們瞭解使用者,幫助使用者做一些事情。比如在下單頁填寫物流資訊的時候時很多使用者不知郵政編碼,通過使用者填寫的省市區系統可以自動完成填寫大致的郵編,讓使用者順利完成註冊。但幫助使用者必須有個度,不能過多也不能太少。

例如在莫網站使用者在商品購買成功後會有個購物成功的頁面提示,通過資料分析與使用者調查,發現絕大部分的使用者此時會希望看到訂單詳情,看訂單的受理情況。於是當購物成功的頁面生成後,系統將自動跳轉到訂單詳情頁面,幫助客戶完成這一點選。

但並不是說這一做法是不變的,隨著時間和環境的改變,如果發現訂單詳情頁面的點選量下降,而繼續購物和尋找其他商品的點選量變大,這些資料所能反映出來的資訊是使用者不希望直接跳轉,這時就要考慮把自動跳轉頁面取消。

另外如果賣家在釋出產品時要選擇類目,如果以前多次釋出過相關的類目,現在再發布時,系統會根據他以往的釋出情況直接給出他要的類目,與此同時再給他一個選擇全部類目的入口,便於賣家快捷地釋出商品。

幫助使用者做一些事情,其實就是充分利用網路系統的一些運算、速度上的一些優勢輔助使用者在網上完成相對複雜一些的任務,可以讓使用者快捷、方便的完成任務。

5. 使用者也是不斷的成長:我們的使用者的使用經驗也會隨著網際網路行業和網站的發展而發展,使用者的經驗也是在不斷的積累中,也在不斷的接受的新的事物和新的互動方式。所以不要用靜止的眼光看待使用者,不要把使用者想的太笨,也不要把使用者想的太聰明。

例如在一般網站的文欄位落中都會有超文字連結,其表現形式一般使用區別於旁邊普通文字的顏色外加下劃線的形式表示。之前會有設計師認為也許這樣的表示使用者會不知道該處是一個超文字連結,所以會在旁邊給予專門的提示文字告訴使用者該處是超連結,其實隨著網際網路不斷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各個網站基本都使用該標準的超文字連結樣式,使用者已經熟知了這一樣式和互動模式,如果在連結旁再加上文字說明,反而會阻礙使用者閱讀的完整性。

同樣也不也要把使用者想的很專業很聰明,網頁技術人員通常對網頁程式碼、伺服器等技術問題非常熟悉,所以也想當然的認為使用者也是同樣知道這些技術。當使用者輸入了錯誤的網站時,頁面會顯示“404”錯誤,這個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就會很困惑,使用者不知道這個代表了什麼錯誤,這個又意味著什麼。會猜測是不是網路故障,是不是頁面出現問題。這時如果我們把“404”錯誤,換成“該頁面不存在”等說明,使用者就可以清晰的明白出現了什麼問題。這樣例項充分說明了不好把使用者想的太聰明,都是網際網路資深使用者。

最後要說一點的是:在設計中任何一個產品都不可能滿足所有使用者的所有需求,即使前期做過大量的調研和準備工作,新的產品上線時還是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功能齊全,可以先上線50%的功能,但是這部分的功能的體驗是好的,之後通過實際執行中獲得的使用者資料和反饋不斷優化升級,網際網路產品文化就是Beta版文化。使用者體驗設計的實質就是一個產品不斷優化的過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作者:宋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