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測試模型-敏捷模型

J.w-XIAO發表於2020-06-20

敏捷模型是在網際網路的快節奏下應運而生的,也是當前最為主流的開發測試模型。

在V模型中,描述了基本的開發過程和測試行為,它的優點在於,非常明確地標明瞭測試過程中存在的不同級別,並且清楚地描述了測試各階段和開發各階段的對應關係。

同時,它的侷限性也相當明顯,測試介入時間太晚,只是把測試作為編碼後的一個活動,需求分析等前期產生的錯誤,直到後期的驗收測試才能發現。

雖說“亡羊補牢”,但是測試越晚介入,付出的成本代價越大。基於V模型的痛點,引入了敏捷模型。

採用敏捷模型,相當於專案一誕生,就給它打了預防針。

關於敏捷模型的具體流程,如下圖所示:

以抖音為例,在需求分析階段,先收集使用者的需求:市場上目前缺少短視訊的APP,同時,有了今日頭條的成功,能不能沿用它的設計思路,將展現形式由文字轉變為短視訊,通過標籤推薦的演算法,向使用者推送他可能感興趣的短視訊呢?

基於這樣的需求,形成需求文件,接下來,產品經理拉著團隊裡開發、測試、設計一起做需求評審。

除了開發根據需求文件做開發計劃之外,與此同時,測試人員由於更早的介入到軟體專案當中,也可以根據需求文件開始編寫測試計劃了。

形成測試計劃之後,開始著手測試用例的設計與開發。

跟傳統的瀑布模型、V模型不同,等到開發人員提測的時候,測試用例已經設計開發完成,可以直接開展測試工作。

執行測試的過程中,發現了 bug 立即反饋給開發團隊進行修復,修復後進行迴歸測試,直到全部測試用例通過,由產品經理來驗收。

以上就是關於敏捷模型的介紹,現在的網際網路公司基本都會採用這樣一套流程,只是不同的公司會有些細小的差別。

至於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公司青睞於快速迭代的敏捷模型?

主要是因為競品的存在,例如抖音與快手、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美團外賣與餓了麼等,只要其中一方開發了新功能,另一家就需要針對性的開發類似的功能,來保持自己的使用者粘性,不至於落後於競爭對手。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所要分享的內容,歡迎各位大牛指正。你的指正,能讓我在測試之路上快速成長。

Leo Never Stop Fighting!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