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英文思維回譯法”看中英思維差異

鄭瀚Andrew.Hann發表於2020-06-06

1、中英文在表達意思的方式上的不同 

中英文表達的差異很重要一部分體現在思維上。例如中文說:

“不知道怎麼回事,我筆記本連不上網了”

地道的英文不是:

My laptop can't connect to the internet for no reason.

而是:

I couldn't access the internet from my laptop for some reason.

這個句子至少體現了以下幾處中英文思維的不同:

  • 中文用“我的電腦”做主語,英語用“我”做主語。
  • "上網"是 access the internet 而不是 connect to the internet.
  • 不知道怎麼回事是 for some reason 而不是 for no reason.
  • 中文先說“不知道怎麼回事",英文後說 for some reason.
 

2、中英文思維的差異

作為跨文化交流的翻譯不僅只是兩種語言的簡單轉換,也是兩種思維方式之間的轉換。
拿英漢兩種語言來說.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等諸多因素,這兩種語言的思維方式也不盡相同,概括來說主要就是:
  • 句子重心的差異
  • 語態的差異
  • 否定視角的差異

0x1:句子重心的差異

句子重心包括兩個層面:

  • 一個是語義重心
  • 另一個是結構重心

英語和漢語的語義重點基本沒有大的區別,這兩種語言句子重心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結構重心的差異上。

西方人說話喜歡直截了當、開門見山,他們在表達思想時喜歡先安排主要內容,然後再借助各種連線手段補充其他資訊,因而英語句子的結構重心通常在前,句子常常頭短尾長。

而中國人則喜歡水到渠成、漸入佳境。所以他們在表達思想時喜歡先對所述的事物進行鋪墊和渲染,然後再點出中心意思,因而漢語句子的結構重心往往靠後,句子頭長尾短。

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句: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句:

這句話的結構重心為後半句“許多小船載著各種雜貨快速向客輪駛來”。通過上面的分析,這句話在翻譯時應首先將結構重心置前,先說主要內容:

0x2:語態的差異

雖然英漢兩種語言在句式上都有主動和被動之分,但表現形式和使用場合卻不盡相同。

  • 英語中被動語態的使用範圍非常廣,除了大量的及物動詞使用被動語態外,不少相當於及物動詞的短語也可以使用被動語態。
  • 相比之下,漢語中被動語態的使用就低得多了,大多數情況下漢語都使用主動形式來表達被動意義。

以“He is loved by all of us.”這句話為例,這句話在英語中司空見慣,而如果要譯成“他被我們大家喜歡著”就很彆扭,必須要使用主動語態,譯成“我們大家都喜歡他”才通順。

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句:

 

被動語態能使句子的核心詞“an interesting discovery”更為突出。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句:

中文原句是主動語態,但由於“開挖隧道”和“派狗到雪地裡”這兩個動作的發出者在中文裡並沒有出現,所以在譯成英語時就只能使用被動語態了。

中文中有大量的無主句,在將這些句子譯成英文時都可以使用被動語態。

0x3:否定視角的差異

英語的否定方式非常豐富,大體可分為:
  • 顯形否定:通常是藉助否定詞或,含否定意義的句型來表達(如never、unless、hardly、rather than、in the absence of、too .... to ...)
  • 隱形否定:沒有明顯的否定詞,其形式上是否定的,它的否定含義要通過上下文或語境來推定

與英語比起來,漢語的否定結構就單一多了,一般是在相應的詞語前面加上“不”、“沒有”等進行“詞的否定”。

所以,在漢譯英的過程中,對於漢語中相對單一的否定結構,英文中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句:

可以看到,譯文采用了隱形否定的形式來表達。

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句:

 

中文原文是肯定句,而譯文中使用了否定結構“never fail to”不僅表達了肯定的意思,還顯得更為精彩,更有力量。


3、中英文回譯法

在翻譯練習中,有一種非常有效翻譯方法叫“回譯法”,也就是對譯文進行再次翻譯後與原文進行對照,在對比中找到差異所在。
概括來說就是:
  • 從地道英語直譯成中文
  • 由直譯的中文再譯成地道的中文
  • 仔細分析記錄地道英語和地道中文的區別
  • 由地道中文再回譯成地道英文

0x1:英譯中 - 從 A 到 B

我們先徹底理解英文原文的意思,然後嘗試著翻譯成中文。如果覺得直譯很彆扭的話,那就說明這裡有值得一學的英語思維!
在這一步,我們要做到讓中文譯文符合英文原文的表述,儘量直譯,基本通順即可。
舉個例子:
一位商務人士因為電腦有問題連不上網,沒能及時回覆重要郵件,等修好了,他趕緊給別人發郵件解釋,郵件開頭是這麼說的:
 

這句話直譯過來就是:

我很抱歉沒能更早回覆你,出於某些原因,我用膝上型電腦無法連上網。

0x2:重建中文 - 從 B 到 C

這一步,我們要引入中文思維,展開想象:

在真實的中文語境中,相同的場景中,人們會怎麼說這句話?

這一步需要你完全拋棄英文原文的影響,去想中國人真正會使用出來的中文,不能有任何的翻譯痕跡。你可以假象在同樣的場景中,你自己會如何表達。例如:

不好意思啊,這麼晚回覆你,我的本子一直連不上網,不知道怎麼回事。

到這一步我們發現,經過重建的中文,已經和之前的譯文在表達順序和結構上有明顯區別了。

0x3:連線通過 - 找到 A 和 C 之間的關聯

這一步也叫“埋鉤子”,就是說,埋下一些幫助記憶的“小鉤子”,把兩種思維掛上,讓自己以後能回想起來。

我們要觀察的內容主要是三方面:

  • 多了什麼?
  • 少了什麼?
  • 改了什麼?

比如:

  • 句子結構是怎麼變的?
  • 哪些詞被捨棄了?
  • 哪些表示式被徹底替換了?
  • 為什麼有些資訊乾脆就不說了?
  • 有些資訊反而要被加上去?

以這句話為例,我會注意到,

  • 我們中國人通常說的“這麼晚回覆你”,英文的表達思路不一定用so late,還可以用not sooner,即否定句式。
  • 連上網,這句話裡用的是access這個詞,而不是我們更熟悉的connect to。
  • 句子的主語也變了,一般中文會說“我的筆記本連不上網”,主語是筆記本,但是英文原文的說法是“i coudn't access the internet”,主要是 I,也就是我。是我沒法通過本子來連網,而不是說本子連不上網。

0x4:思維逆轉 - 把 C 譯回 A

最後一步,我們要把整個過程逆推回去,在只看到 C 的情況下,回想起 A 是怎麼說的。如果你能做到準確完成回譯,說明你已經成功地建立了通道,從中文思維跳到了英文思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