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形式化和表徵也有侷限性

banq發表於2024-06-26

關於計算形式化和表徵方法的侷限性,我們應該從休伯特·德雷福斯那裡讀到什麼?

休伯特·德雷福斯是誰?
德雷福斯的工作對於理解人類認知、行為和技能的本質,以及人工智慧的侷限性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休伯特·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1929-2017)是一位著名的美國當代現象學家和哲學家。他在哲學和人工智慧領域都做出了重要貢獻:

  1. 學術背景:德雷福斯從1960年到1968年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哲學,之後從1968年起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擔任哲學與文學教授。
  2. 現象學研究:他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梅洛-龐蒂對人類日常知覺活動的闡釋,並致力於研究人類行為現象。
  3. 人工智慧批評:德雷福斯以其對人工智慧的批評而聞名。1965年,他以蘭德公司顧問的身份發表了一份關於人工智慧的報告,對當時人工智慧研究的樂觀預測提出了質疑。
  4. 具身認知理論:他強調具身熟練行為的重要性,認為人類的某些行為和技能是無法完全用概念和理性來解釋的,而是受到"運動意向性"的主導。
  5. 哲學貢獻:德雷福斯的工作跨越了現象學、認知科學和人工智慧等多個領域,對於理解人類認知和行為有重要影響。他與查爾斯·泰勒合著的《重拾現實主義》(Retrieving Realism)是他晚年的重要著作之一

計算形式化和表徵方法
從休伯特·德雷福斯的觀點中,我們可以讀到關於計算形式化和表徵方法侷限性的幾個關鍵見解:

  1. 直覺優於理性:德雷福斯認為,最基本的認知方式是直覺,而非理性。他強調,在某個領域獲得經驗後,人們只有在初次學習時才會依賴形式化規則
  2. 具身和情境化的智慧:德雷福斯主張智慧是具身和情境化的。這意味著智慧不僅依賴於身體,還與智慧主體所處的環境上下文以及元素與其背景上下文的有意義關係密切相關。這種觀點質疑了將現實簡化為形式化實體的做法。(DDD有界上下文、界限上下文 BC
  3. 非表象化理解:德雷福斯強調,人作為"在-世界-中-存在"的存在,首先是以非表象化和非形式化的方式來理解世界的。
  4. 運動意向性:德雷福斯認為,某些具身熟練行為完全受運動意向性主導,排除了概念和理性的介入。他特別強調了"完全沉浸的行為",這種行為剝離了第三人稱視角,清除了意識活動中的反思結構。
  5. 對符號人工智慧的批評:德雷福斯批評了符號人工智慧方法,認為機器無法在明確定義的形式區域之外運算子號。這反映了他對形式化方法在模擬真實世界智慧時的侷限性的看法。
  6. 知識表徵的侷限性:德雷福斯的工作揭示了人工智慧領域面臨的挑戰,包括基礎知識的缺乏、計算的複雜性以及知識表示結構的侷限性。

透過這些觀點,德雷福斯強調了人類智慧的複雜性和情境依賴性,以及形式化和計算方法在捕捉這種複雜性時所面臨的根本挑戰。他的工作對於理解人類認知和人工智慧的侷限性提供了重要的哲學視角。

從技術現象學到人工製品的本體論
傑克·雷諾茲David J. Rey 的論文探討了從透過現象學理解技術到考慮人工製品的本體論的轉變。該論文深入探討了技術人工製品不僅僅是工具,而且具有影響人類生存和與世界互動的本體論地位。

雷諾茲Rey 的工作對技術哲學論述做出了重大貢獻,探討了技術人工製品除了功能用途之外的更深層次的含義

傑克·雷諾茲在論文《從技術現象學到人工製品的本體論》中提出的主要論點是:

  1. 本文探討了從透過現象學理解技術到考慮技術產物的本體論的轉變。
  2. 它認為技術產物的本體論地位超越了其作為單純工具的功能用途,而是影響人類的生存和與世界的互動。
  3. 該作品透過探索技術成果的實際應用之外的深層含義,為技術的哲學論述做出了貢獻。
  4. 該論文以休伯特·德雷福斯對人工智慧的批判為基礎,將其轉向當代思維預測處理模型
  5. 它試圖建立“框架問題”對心智和認知的預測處理描述的廣泛適用性。

總之,技術產品的本體論地位及其對人類經驗的影響,同時也參與了圍繞人工智慧和預測處理模型的哲學辯論

這種思想的源頭:

1、海德格爾工具論:

  • 工具不是孤立的,而是與使用者、目的、環境等構成一個整體性關係網。 例如錘子不是獨立的,而是與木匠、木板、房屋建造等相結合。
  • 工具的使用中才真正導致其不可用。在未被使用時,工具處於危險之中。(用得不對與工具本身毫無關係,不能用錘子當成螺絲刀用)
  • 工具的本質不在於功能,而在於它所開啟的世界。工具使人與世界發生聯絡,讓事物以新的方式呈現

2、唐·伊德的後續現象學

  • 伊德的分析超越了海德格爾對工具的理解,更深入地探討了人類生活本體論。
  • 伊德的後續現象學分析框架為人類生活提供了新的視角。
  • 他提出了四個人類媒介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關係、闡釋關係、關係和關係。這些關係揭示了人類媒介如何調節人類的意向和經驗。

唐·伊德的後現象學分析框架為理解人類生活提供了新的視角。他提出了第一步產品與使用者之間的關係:

  1. 具身關係(體現關係):人工製品數量延伸或放大了的感官被使用者所體驗,例如眼鏡、手機等。
  2. 詮釋關係(解釋學關係):人工製品的數量需要被解釋的文字或影像呈現給使用者。例如儀表盤、掃描影像等。
  3. 他者關係(他者關係):人工製品作為重建者與使用者在互動的地方。例如機器人、虛擬助手等。
  4. 背景關係(背景關係): 人工製品的數量隱藏在環境中的性質中,例如電力系統、交通訊號燈等。

傑克·雷諾茲David J. Rey 的論文進一步發展了上述思路,認為技術製品不僅僅是工具,更是對人類生存和與世界和諧發展的貢獻。


REYFTP-2 如何將預測處理與德雷福斯的批評結合起來
傑克·雷諾茲的論文《構建預測思維:我們為什麼應該重新思考德雷福斯》將思維的預測處理 (PP模型) 模型與休伯特·德雷福斯對人工智慧 (AI) 具有影響力的批評結合在一起。關鍵點是:

  1. 德雷福斯認為,人類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判斷往往是直覺的,而不是規則的。這種直覺的專業知識植根於人類習慣和技能的環境敏感性和具體性。
  2. 德雷福斯聲稱“框架問題”:難以透過計算對人類常識和直覺的靈活性、上下文相關的性質進行程式設計。這也是是“傳統人工智慧”(GOFAI)的一個根本限制。
  3. 德雷福斯批評“傳統人工智慧”(GOFAI)未能解釋人類智力和技能的具體化和情境依賴性(上下文依賴性)。他指出,“框架問題”是核心問題。
  4.  PP 的各種哲學版本(包括 Hohwy 和 Clark 的作品)如何難以完全捕捉 德雷福斯所強調的人類技能和專業知識的情境敏感性和具體性,特別是在建立相關性和靈活的上下文切換方面。儘管 PP 不像 GOFAI 那樣以符號為導向,最終還是難以解決生物和基於人工預測的系統之間的認知差異
  5. 雷諾茲透過預測誤差最小化來解釋所有認知,又能充分解釋德雷福斯所強調的人類技能和專業知識的具體化、指示性特徵。

總結:

  • 關係、整體論,湧現
  • 意義取決於上下文,具體語境
  • 人類認知是上述兩種特性的混合智慧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