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硬體產品經理的4種境界

釋懷發表於2015-07-10

但是,作為一個既當過軟體產品經理,也做過硬體產品經理的過來人,我知道產品經理,特別是硬體產品經理。


在我看來,硬體產品經理有4種境界

境界一:初試雲雨情——懂產品不懂技術。

我個人不是技術導向型的產品經理,我更看重產品經理對於市場的判斷,而不是技藝的嫻熟,簡言之就是“眼光”還有“直覺”。所以,第一個境界的產品經理應該要具備市場能力。

他們已經過了懵懂期,有了一些小自信,嚐到了一些小甜頭,他們應該開始研究使用者需求、消費潮流、行業趨勢、同行競爭、競品分析,在我們打算進入的市場,存在什麼樣的需求,競爭對手力量如何,切入點是怎麼樣,之後市場的發展又是如何?你能提煉出使用者需求,切入市場嗎?

說句實在話,這個時候提出來的需求,是不是正確的,並不重要,但是能不能提出來的需求,談起產品構思時是不是頭頭是道,眼睛發光,這個才更重要

(1)資料、資料收集——資料魔方、百度指數、淘寶指數、行業分析報告、

(2)使用者調研——跟使用者處物件,觀察使用者行為

(3)同行交流——主動的分享自己的想法,也主動去參與行業的一些聚會,相互分享

(4)定位分析——明白產品解決的是什麼痛點

境界二:智慧的宅男——懂方案但缺乏控制

對產品有慾望之後,這個時候產品經理必須要懂得必要的技術知識——材質優劣、物料價值、工藝區別、新技術方案;不同材質的質感區別,主IC的價格,生產工藝所帶來的差異,會讓產品完全不同。

有了這些技術皮毛的積累,我們才能較為準確的判斷,確定的產品是否可以實現,最理想的實現方式是什麼?是否存在更優選擇?能否評估出競品成本以及利潤空間,進而實現更優的方案,或者製造差異化?

(1)多跑工廠,多問多分析——這一塊,直接去到工廠,跟工廠專業的師傅聊,進步是最快的,跟工程師聊也是很快的,但是還是要自己看見,摸到,嘗試,才是真的累積

(2)大膽假設,自問自答尋找答案——拿到競品,自己做解析,嘗試判斷,然後拿給專業人士去解析,看看與自己的判斷是否一致

境界三:人民幣玩家——能控制還不夠長遠

到了境界三,就是一個看錢的世界了,為什麼說硬體是個坑,因為從你開始出發,到你真正落地,這條路上鋪滿了紅色毛爺爺。3塊1的主IC能不能降到3塊;加個螢幕就要開個模;包裝一個產品,就是要1.085;說明書印錯了,隨便大幾千;一不小心定多了料,8萬10萬就砸在了倉庫!

所以!!所以!!進入第三個境界的產品經理,就跟超級計算機似的,採購成本、生產成本、庫存成本、時間成本對應的就是供應鏈管理、作業指導、生產管理、專案管理,一定得實操!採購成本源於對技術的理解,生產成本源於對流程的把控和有可能發生的各種問題的預判,以及解決方案的積累,庫存成本源於對市場和趨勢的分析,而時間是以上集大成者,對於每個環節的熟悉,明白什麼需要花費多長時間,以及時間多久可以解決問題。

都是錢堆出來的經驗,人民幣玩家!

(1)大大小小的實操——把要的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當作是專案,去分析他的時間和排期,評估進度並進行事後總結

(2)多交流——產品經理需要跟太多環節的人溝通,明白大家的需求與難點,也清楚目前自身的實力,更有利於解決問題,也不至於天馬行空

境界四:他是白子畫——不只能做好還能賣好

進入到境界四的,都是大神了,因為他不僅僅是可以把花出去的錢都賺回來,而且他有巨集大的產品世界觀。

其實境界一跟境界四乍看是有點像的,但是境界四已經內化飛昇了——產品線規劃、生命週期管理、產品迭代、產品定價、產品策略、渠道策略、其他附加價值。產品是什麼,亮點有什麼,在什麼時候出什麼樣的產品,如何迭代,如何定價,才能針對什麼渠道如何銷售,他們心如明鏡,碰到這樣的產品經理,簡直是運營和營銷的福氣。不僅如此,他還能把眼界放寬到產品之外,挖掘其他的附加價值,讓產品真正獲得市場的認可。

升級任務包:

(1)從產品初期就去思考這個事情,從產品概念——產品包裝——產品亮點,一步步進階。

(2)專利意識要強,多瞭解競品的專利儲備,能將產品有效差異化,對於小團隊來說,更是不得不做的防禦

(3)產品認證意識要強,多瞭解不同認證的區別和必要性,這也是產品的軟實力
說了這麼多,心裡真的是感慨萬千,因為自己走過,才知其中艱辛與甘甜。所以特意寫出來,供前人批判,供後人乘涼,希望業內人士可以多多交流指正。
相關閱讀
評論(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