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2

2015年12月1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誌上的一則神經科學研究顯示,人生早期簡單接觸到的母語,會對大腦有持久影響。其關係到人一生中大腦如何處理來自第二語言的聲音。

在人生命的第一年,大腦十分適合通過感官收集和儲存關於世界的各種資訊。在這段時間中,大腦會適應一種特定語言的聲音,並且建立起這些聲音相關的神經元表徵。不過,以前尚不清楚,這些早期經歷是否會對神經元處理第二語言產生影響,亦或者產生了什麼影響。

此次,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勞拉·皮爾斯和她的同事們,通過功能磁共振成像掃描記錄了43個10歲到17歲之間的未成年人在聽到法語假詞(實際不存在,但是發音規則符合法語的詞,例如“Vapagne”或者“Chansette”)時的大腦活動,並且還記錄了這些未成年人在執行一項記憶任務的過程中,當聽到一個假詞被重複時,被試者做出反應瞬間的大腦活動。

研究人員測試了三組法語流利的兒童:第一組說法語的兒童從來沒有接觸過漢語;第二組是華人兒童,但會說流利的漢語和法語,法語作為其第二語言;第三組是在嬰兒時期被法裔的父母收養的中國兒童,僅會說法語。雖然這三組兒童執行任務的能力同樣出色,但他們大腦中被啟用的部分在不同組之間有差異。在只會說法語,從來沒有接觸過漢語的兒童中,所有被認為和處理語言相關聲音的大腦部位都被啟用了。然而,除了在三組兒童中均啟用的腦區以外,兩組接觸過漢語的兒童的大腦中,和認知控制與注意力相關的部位也出現了啟用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