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 10 年,我的經歷太過於特殊,我很清楚自己的上限,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全能,但你總可以努力彌補自己的缺陷。
我從不相信“人人都是產品”這種偽命題,更不會臆斷“人人都是運營經理”這種結論。產品不是誰都可以“認為”自己懂的,原型沒畫過、文件沒寫過,你可以說自己有產品的意識,但絕對不能說自己懂,更不要試圖干涉下面人的工作細節。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不懂就該交給專業的人。
產品是生孩子,技術是造孩子,運營是養孩子。一個最好的產品,是產品經理給了它血和肉、身和形,運營給了它靈魂。
產品經理必須懂使用者,但實際情況呢,我所接觸的產品人員,極少數是真正懂使用者的。很多產品做到最後,反而被做成了滿足這幾個產品人員自己需求的產品了。更有甚者,天天在等活兒,成了機器,領導說做啥就做啥,不說就不做,多麼可悲!
產品經理的使用者意識,是必須得“逼”出來的,如何逼?我給幾個大招。
一:產品和運營在一個部門下面
bat 和一些公司都採取的這種做法。最懂使用者的必然是運營,因為他們天天跟使用者接觸。人前捱罵的一定是運營,因為很多使用者壓根都不知道還有產品經理這個工種,更不知道他天天使用的這些功能是誰設計出來的,一旦有抱怨,就全部撒到了運營和客服頭上。
我見慣了太多產品和運營掐架、推諉而導致專案遲遲無法推進的例子。把產品和運營放在同一個部門下面,由一個大 leader 來管理,可以極大避免產品和運營之間的隔閡。
1、工位上,就讓產品和運營坐在一起,面對面或者緊挨著都行。
2、就讓產品天天能看到運營每天在做什麼,在說什麼,在抱怨什麼。
3、產品或者運營討論某些問題,適當的讓彼此都參與其中。這樣集思廣益,同時也可以方便形成工作上的默契。
4、個人更喜歡專案制,流程少,共同榮辱共同進退,也少了各個環節之間的相互推諉。
二:讓產品兼做一些運營方面的工作
讓產品轉運營,不一定所有人都會接受,產品的工資高於運營,讓人家降薪,多少都會心裡不舒服。
但是,讓產品兼做運營方面的一些工作,是可行的。至少我 2007 年就是這麼做起的。
很多產品人員,或者技術人員,都是做完了這個專案,做另一個專案,流水線作業。其實他們對專案本身的邏輯完全不瞭解,甚至功能都沒用過,更別說一些很細的、運營或者使用者用起來特別蹩腳的點了。
讓產品兼做一些運營方面的工作,其實就是逼他們去了解和熟悉業務本身,真實地體會一下心情,這是完全有必要的。
三:提供給產品一切熟悉使用者的機會
這點就更簡單了,運營所維護的各種 QQ 群、微信群,就把產品人員拉進去,就讓他們看下、聽下使用者每天在說什麼、抱怨什麼。產品和運營一樣,只要用心,同樣可以被使用者感動。
某些功能做的很棒,被使用者說道了,他們能從使用者那裡找到自信。但是,也必須讓他們知道自己做的某些功能到底有多麼垃圾,被使用者吐槽到何種程度。
我每次準備釋出一些新功能時,都會跟最核心的使用者群進行提前預知,讓他們有一些期許。功能上線時,同樣也會首先告訴那些最核心的使用者。
有時候,我們想做的一些功能,也會借使用者的“嘴”說出來,讓使用者覺得這個建議是他提出來的,這樣把功勞讓給使用者。
我覺得這些做法,大家可以借鑑下。
我從來不相信使用者調研,那個只能作為一個參考,不代表全部。真正的使用者需求來自於使用者金字塔頂端的那些核心使用者。所以,必須逼著產品去接觸這些使用者,這種時間是值得的。
四:讓產品和運營共同承擔資料壓力
“產品做完了,剩下的就是運營的工作”,這是多麼可笑的想法。第一產品可能有做完的時候麼?第二,產品上線之後,本身也需要根據使用者、運營的反饋來不斷優化和完善產品體驗。第三,產品和運營本身就是需要互相配合的,產品弱,意味著運營的成本會更高,產品強,運營則可以縮減成本,減輕壓力。
所以,kpi 一定需要讓產品和運營一起來背。壓力之下,逼著產品和運營更加有效的溝通、配合、互相取捨、互相依附,這樣最終達成默契。
五:招聘上就必須對產品把關
我覺得在源頭上就必須抓起。
每個人都是有一定的氣質的,招聘時你可以試著瞭解下這個面試者的氣質。豆瓣的文青、知乎的裝逼、貓撲的屌絲、天涯的憤青…如果你招一個木訥的大叔去做一個 90 後雲集的社群,他會做成啥樣,結果不用想都知道。
沒有耐性的產品一定做不好產品,更沒有心思去接觸使用者。責任心、態度、對細節的重視程度,無論做任何工作,都是受用的。這個人有沒有意願去培養使用者意識,大家面試時可以有意的考察下。
當然,你也可以考慮招聘運營出身轉產品的那些產品經理,這樣更直接。
總結
總之,一個好的專案,一定是各個環節共同努力的結果。
使用者意識其實都是需要“逼”的。懂使用者很難,但真正懂使用者的產品才會最有價值,才能真正獲得使用者的心聲,才會知道使用者最需要什麼。
很多事情很微妙,也許有一天,當你真正瞭解使用者的時候,你會發現,你以前做了很多無用功。
誰都別說自己最懂使用者,在與使用者博弈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學生!
相關閱讀
評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