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兩年一度的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正式啟動。此次增選,中科院院士增選總名額71名,增選重點關注的新興和交叉學科包括:物理生物學、化學生物學、生物影像學、環境科學、資訊與生物醫學、能源科學。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總名額不超過80名,增選可向工程院報送候選人的學部為: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資訊與電子工程學部,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國家科學院
我國從1955年開始,由中國科學院選聘第一批學部委員(1994年改稱院士)233人,華羅庚、蘇步青、郭沫若、李四光、竺可楨、茅以升等著名科學家進入新中國第一批院士的行列。

科學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2017年增選後,中國科學院現有在世院士868名。美國國家科學院在世院士約2865名,中國院士總量遠小於美國。

按333個二級學科領域劃分,中美科學院院士,共覆蓋184個二級領域,美國人數最多的研究領域是分子生物學,多達265名;而中國人數最多的是研究凝聚態物理,有73名。

中美科學院院士研究方向
中科院院士主要分佈在凝聚態物理、機械工程、理論化學、電子電氣工程、有機化學、原子與分子物理和光學這五大領域。中科院前20優勢研究領域中,有15個領域人數佔比超過美國,其中機械工程、電子電氣工程、電子、光學和磁性材料等領域院士人數超越美國。

中美科學院院士優勢領域
國家工程院
1964年,美國成立國家工程院,授予那些在工程領域內從事研究、實踐和教育並作出卓越貢獻的人士。

1994年2月25日,國務院批轉《國家科委、中國科學院關於建立中國工程院請示的通知》,中國工程院的組建工作正式開始。同年6月3日,包括錢學森、倪光南、朱光亞等96人成為中國工程院的第一批院士。在美國成立國家工程院30年後,我國有了屬於自己的第一批國家工程院的院士。

工程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2017年增選後,中國工程院現有在世院士922名,美國國家工程院在世院士2569名,總量遠小於美國。按二級領域劃分,中美工程院院士,共涵蓋162個領域,兩國院士人數最多的研究領域都是電子電氣工程,美國130名,中國38名。

中美工程院院士研究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分佈在電子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土木結構工程、金屬與合金、自動化控制工程這五大領域。中國工程院前20優勢研究領域中,有過半領域人數佔比超過美國,其中陶瓷複合材料、地質學等領域院士人數超越美國。

中美工程院院士優勢領域
雖然我國兩院的設立時間都晚於美國兩院,並且我國兩院院士是兩年一評,每批數十人,而美國兩院則是每年每院甄選近百名全球頂尖科學家,造成兩者數量上不存在顯著可比性,我國兩院院士的研究領域廣度要明顯窄於美國。但在優勢領域上,我國的院士更為集中,甚至數個領域不僅在總體佔比更在人數上超越美國兩院。

來自:上海科技創新資源資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