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公司在過去 75 年所做的事,就是不斷地推出、販賣這些虛擬世界裡的英雄形象。
《復仇者聯盟 2:奧創紀元》在內地上映 6 天后,票房已經逼進 10 億元,全球票房也在週末過後突破了 10 億美元,“漫威大法”再一次顯靈。
鋼鐵俠、綠巨人、雷神、美國隊長 … 這些漫威公司在過去幾十年間陸續推出的動漫形象,已經主宰了銀幕內外的兩個世界。在電影世界裡,他們是地球和人類的唯一希望;而在現實社會中,這些超級英雄們也讓粉絲們瘋狂,被不斷地升級和消費。
如果說用一句話概括漫威公司在過去 75 年所做的事,那麼就是不斷地推出、販賣這些虛擬世界裡的英雄形象。從漫畫到電影,從遊戲到周邊衍生品。
當復仇者聯盟的隊伍日漸壯大時,超級英雄的生意也在不斷擴大。
《好奇心日報》通過查閱這些英雄形象在過去幾十年的銷售資料,試圖估算出這些英雄們的身價。由於部分資料的缺失和計算方法的限制,這樣的估算很難稱得上非常準確,但我們仍然能過這些資料看到超級英雄們巨大的商業價值。
《復仇者聯盟 2》的陣容值多少錢
《復仇者聯盟》系列是近年來最成功的超級英雄電影,兩部電影的全球票房累計已經超過了 25 億美元,不過電影使用的陣容也是電影史上最豪華的陣容之一。
需要澄清的是,這裡的陣容可不僅僅是小羅伯特·唐尼、克里斯·埃文斯、斯嘉麗·約翰遜這些真人演員,還包括他們所扮演的鋼鐵俠、美國隊長和雷神這樣的超級英雄,有一批粉絲正是衝著其中某一位英雄,而不是某一位演員而來。
這些超級英雄的的“身價”可比我們想象當中高多了。比如以《復聯》中的主力鋼鐵俠為例,它的三部電影創造了 24.23 億美元全球票房,除此之外,還有 4.94 億美元的 DVD 收入,3746 萬美元的漫畫收入,以及賣出的 603 萬份不同型別的遊戲。
當我們把《復聯 2》裡這些主力們創造的“財富”相加時,發現這個陣容的總身價達到了驚人的 52.4 億美元。根據 The Movie Times 的計算,好萊塢一線男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到目前為止主演了 26 部電影的總票房也不過只有 22.8 億美元。這些人物的身價達到了將近 3 個小李的身價。
以鋼鐵俠為例,漫威如何賣超級英難
在上面的計算中,我們把復仇者聯盟打了個包,這樣未免對一個個超級英雄不太公平。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鋼鐵俠到底值多少錢。鋼鐵俠這個角色在 1968 年的漫畫中首次登場。47 年來,總共發行了 509 種不同的以鋼鐵俠為主角的漫畫。從 2001 年開始,鋼鐵俠漫畫總共銷售了 1130 萬冊,銷售額高達 3746 萬美元。
除了作為漫威歷史上一個經典的超級英雄角色以外,鋼鐵俠對於漫威還有著特殊的意義。漫威在上世紀 90 年代以及 21 世紀最初的那幾年裡,一直處在財政極其困難的境地之下。直到 2005 年漫威影業公司成立,它好不容易才從美林銀行得到了一筆 2.25 億美元的貸款。
漫威咬咬牙從中拿出了大約 1.4 億美元投拍了《鋼鐵俠》。這部電影對於漫威來說就是背水一戰,如果失敗,那麼漫威就將一無所有。幸運的是,《鋼鐵俠》最終全球收穫 5.85 億美元的票房,幫助漫威擺脫了先前的窘境。此後,《鋼鐵俠》系列再接再厲,3 部《鋼鐵俠》電影全球總票房高達 23.8 億美元,成為全球最賺錢的系列電影之一。
在漫畫和電影的成功的激勵下,鋼鐵俠衍生產品的開發也馬上開始了。三部電影的 DVD 總共賣出了 1700 多萬份,賺到了 3 億美元。由世嘉發行的兩套以鋼鐵俠為主角的遊戲在各大遊戲平臺上總共賣出了 603 萬份。漫威還授權把鋼鐵俠的形象和復仇者聯盟的其他成員打包在一起賣給孩之寶讓他們製造玩具,單是授權費用就高達 2.85 億美元(授權期從 2006 年到 2020 年)。
這些超級英雄賣給了誰
許多人都會認為,那些在銀幕上打打殺殺的超級英雄的消費者中,年輕男性應該佔絕大多數,但是真實情況卻不是這樣。Brett Schenker 在去年 7 月彙總了 Facebook 上的各種社交資料得出結論,漫威的受眾中女性佔到了 36.84%,這個數字比 2013 年增加了 12.39 個百分點。Schenker 總結道,這說明漫威針對女性觀眾做出了一定的改變。
有趣的是,Schenker 在把漫威的受眾按照年齡分組之後,發現雖然年輕人(17 到 45 歲)中男性觀眾比女性觀眾多,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女性觀眾變多了,50 歲以上人群中,女性觀眾要比男性多得多。在 62 到 64 歲這個年齡段,女性觀眾要佔到總體的 6 成。當然,如果只看年齡的話,漫威的受眾還是以年輕人為主。29 歲以下的觀眾佔到了全部的 64%。
此外,還有一些有趣的資料。表示自己單身的漫威觀眾和表示自己不是單身(可能是戀愛中或者已婚)的漫威觀眾一樣多。不過,其中單身的男士要比單身的女性多得多。從學歷水平上來看,大部分漫威觀眾還是本科的學歷,這部分人群佔到了 40% 左右。本科以下學歷的人群在 33% 左右。
漫威的價值就是超級英雄們的價值
別看漫威今天風光無限,他也經歷過不少磨難。
1939 年,Martin Goodman 創立 Timely Publications,是今天漫威的前身。當年 10 月,第一本漫威漫畫被推向市場。在這本漫畫中,漫威創造了他的第一個超級英雄——霹靂火以及第一個大反派潛水人 Namor。這部漫畫在當時取得了空前的成功,總計發行了將近 90 萬冊。1941 年 3 月,漫威又推出了美國隊長這一人物形象,再次引起轟動,美隊的第一次亮相則幫助漫威賣出了 100 萬冊的漫畫。
然而好景不長,二戰後的漫畫見證了超級英雄漫畫的衰落。年輕人不再熱衷於個人英雄主義情結濃厚的漫畫。Goodman 決定停止超級英雄漫畫的出版,而轉作其他的型別漫畫,包括恐怖、西部、喜劇以及偵探漫畫等等。這一時期,Timely Publications 也改名為 Atlas Comics。
1961 年,Atlas Comics 正式改名為漫威。隨著 50 年代末期 DC 漫畫推出的綠燈俠形象再次激起了大眾對於超級英雄漫畫的熱愛,漫威也重新撿起了他們的超級英雄。 1961 年 11 月,漫威推出了第一個超級英雄組合——神奇四俠,而這部漫畫也重新奠定了漫威的超級英雄漫畫的地位。
在此後的幾年間,漫威陸陸續續推出了綠巨人、蜘蛛俠、雷神以及鋼鐵俠等超級英雄。漫威也漸漸以對於超級英雄細緻的人物刻畫而出名。最典型的例子來自於超凡蜘蛛俠系列。那句著名的臺詞“With great power comes great responsibility”正是 Peter Parker 內心曾經一度彷徨迷茫的寫照。
此後,漫威又多次轉手。1986 年,漫威被母公司 Cadence Industries 賣給了 New World Pictures 短短 3 年後,漫威又被賣給了MacAndrews & Forbes Holdings。1994 年,Andrews Group 和 MEG 又將漫威改組成為漫威控股公司。 1996 年,漫威被捲入 Carl Icahn 和 Perelman 之間的權力鬥爭當中。當年 12 月 27 日,漫威正式宣佈破產,之後又在多方的幫助之下,脫離了破產的狀態。
在這段風雨飄搖的時期,頻繁易主再加上漫畫行業的整體衰落,讓漫威遭遇到了空前的危機。為了緩解財政危機,漫威決定出售超級英雄的電影拍攝權。1999 年,漫威以 700 萬美元的價格將《蜘蛛俠》電影版的版權賣給了索尼,而通過《蜘蛛俠》前兩部電影,索尼賺到了大約 16 億美元,其中只有 7500 萬屬於漫威。
2005 年,對於分成狀況不滿的漫威成立了影業公司。它從美林銀行得到了一筆 2.25 億美元的貸款,法伊格孤注一擲,投資了《鋼鐵俠》這部電影。幸好漫威的豪賭成功了,讓漫威擺脫困境,開始高速發展。2009 年,迪士尼花 42.4 億美元現金加股票的價格,收購漫威娛樂。2013年起,在迪士尼的主導下,漫威逐漸開始收回散落各處的超級英雄電影版權。
無論是最終整體收購漫威的迪士尼,還是此前買下漫威進而轉手獲利,或是趁火打劫獲得漫威部分授權的買家們,交易的動力都來自漫威手握的大把超級英雄版權,對於他們來說,漫威公司的價值也就是超級英雄們的價值。
對於未來,漫威有一個周密的計劃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漫威未來一段時間內應該還是能夠維持他的超然地位。電影依舊會是漫威最賺錢的業務,漫威電影宇宙才剛剛拍到第二階段收官,接下去還會陸續推出十幾部超級英雄影片,到 2019 年《復仇者聯盟 3》上映之前漫威是不必擔心吸引不到觀眾。
而已經出版了 50 多年的超級英雄漫畫還是可以接著創作,雖然近年來漫畫行業整體處在衰退當中,但是要說漫畫市場徹底不行了也未免有些過於誇大。遊戲和玩具也一樣如此,漫威和孩之寶的玩具授權已經簽約到了 2020 年。所以漫威還是可以按照目前的計劃慢慢來。
去年《銀河護衛隊》的成功(全球票房超過 7 億美元)對漫威有著更大的意義。首先,對於旗下那些不那麼有名的超級英雄,漫威也有辦法把它們變得和鋼鐵俠、蜘蛛俠一樣成功。其次,這說明漫威已經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而不用再依靠一個個單個的超級英雄形象。最後,《銀河護衛隊》這部電影把背景設定在外太空,把漫威電影宇宙的世界觀進一步擴充開來,留給漫威更廣闊的劇情創作空間。
這些都意味著漫威可以不用依賴復仇者聯盟這一系列,也可以創作出商業上非常成功的作品。這樣的創作能力對漫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除了漫威自身強大的創作能力以外,海外市場也是漫威的一個重要機遇。就以中國為例,雖然漫威電影在中國已經非常成功了,但是考慮到中國電影市場還在不斷地增長,漫威電影的增長空間也是十分明顯。
此外,藉助迪士尼強大的發行能力和品牌運作能力,漫威公司在票房以外的 DVD、遊戲、玩具,其它衍生品上的收益也會成為最具成長性和想像力的部分,超級英雄的生意將一直持續下去。
自 好奇心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