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幾個藍天之後,京津冀再度陷入連日的中重度霧霾。採暖季(11月中旬到來年3月中旬)已然到來,區內空氣質量將面臨更嚴峻的挑戰。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下稱環科院)副院長柴發合研究認為,燃煤、機動車排放、大風減少是京津冀區冬季重汙染的主要成因。

  尚未正式入冬時,京津冀地區的霧霾就已發威。以北京為例,環保局官網顯示10月北京發生三次汙染過程,啟動了兩次黃色預警和一次藍色預警升級為黃色預警;11月2日北京又釋出黃色預警,直到11月5日才解除。

北京市環保局不久前釋出訊息稱,2016年前三季度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為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1%,空氣質量達標天數155天,同比增加17天,空氣重汙染天數同比減少4天,這與環科院釋出的資料較為吻合: 2013年至今每年PM2.5的汙染天數已經由58天減少到42天。但全年汙染天數的減少並不代表秋冬季汙染天數的下降。資料顯示,京津冀地區採暖季空氣汙染的天數2014年為27天, 2015年則上升至35天。

1478853640-4432-2016-11-11

  清華大學釋出的資料顯示,從全年看,工業和民用是京津冀地區空氣的主要汙染源,二者的貢獻率分別佔到42%和29%,其中冬季民用是主要汙染源,其他季節工業是主要汙染源。

1478853640-2983-2016-11-11

  民用汙染在採暖季的主要表現就是燃煤。從對2015年冬季重汙染的成因分析中可以發現,主要排放物是硫酸鹽的燃煤在重汙染快速爬升階段起到了重要影響,主要排放物是硝酸鹽的機動車則在汙染積累階段起到重要作用。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汙染防治協作小組表示,北京將提前啟動2017年重點任務,爭取2017年底實現南部平原地區農村基本“無煤化”。據財新網此前的報導,削減燃煤過程中,工業燃煤相對容易,治理散煤則較為困難。散煤是指在小鍋爐、家庭取暖、餐飲用煤中廣泛使用的民用煤,灰分、硫分比例高。“煤改電”、“煤改氣”(用電、天然氣取暖的方式代替燃燒煤)的替代方案也不是十全十美:一方面,成本的壓力將加諸在政府和百姓身上,另一方面天然氣儲備不足以及其燃燒後的排放物汙染也不容小覷。

“治霾基本靠風”,除了空氣汙染的源頭,汙染物的擴散條件的確也極為重要,京津冀地區上一輪霧霾(11月2日至5日)的形成與當時靜穩的氣象條件密不可分。從歷史對比來看,近年來冬季大風頻率相較於上世紀90年代末是在降低的,同時小風頻率升高,二者結合使得2013年以來冬季空氣重汙染頻發。

1478853640-3162-2016-11-11

  霧霾到底從哪飄來的?對於上一輪霧霾,環保部稱始於東北——東北地區重汙染天氣從哈爾濱開始,沿哈大線一路向西南偏南方向傳輸,直至山東半島、江蘇和安徽北部,波及6個省30多個城市,跨越1600多公里。當地冬季燃煤採暖和生物質燃燒排放,是導致區域性大範圍重汙染的“元凶”。但環科院基於京津冀地區現有排放清單和空氣質量模擬顯示,2015年11月至12月,20個重度以上汙染天中,北京本地貢獻率佔大頭,達60-70%左右;外地影響中,廊坊、唐山、保定、天津的佔比過半。

1478853640-2170-2016-11-11

  基於2012年以來北京地區冬季氣象條件和汙染特徵,柴發合認為2016/2017年採暖季仍可能會發生持續靜穩、高溼天氣等不利氣象條件。同時由於目前採暖季燃煤排放和機動車排放強度高,加上區域輸送和二次轉化,京津冀區域發生嚴重汙染過程的可能仍然存在。他認為需從儘快推進強化措施、嚴格落實應急預案和傳輸通道高架源管控等方面,為今冬可能發生的重汙染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來源:財新網   實習記者 丁苗 記者 周辰 見習記者 周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