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體驗的一致性為何對Twitter如此重要

 

Twitter急需在不同的客戶端上保證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介面的一致性

   據國外媒體報導,Twitter於2012年年底向第三方開發者發出了警告:他們將很快拒絕主要開發者的產品通過API接入Twitter,從而將官方版手機應用和網路平臺作為使用者唯一的接入方式。可以想象,此訊息一出立刻在開發者當中引起一片譁然——正是開發者們的努力,Twitter的平臺才得以不斷完善。但是,Twitter急需在不同的客戶端上保證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介面的一致性——使用者和廣告客戶都將從中受益。

 

不管如何,Twitter的需求已經很清楚。對於這個價值上億美元的品牌來說,它的Web平臺和移動應用在設計上缺乏一致性。因此,其整體的體驗——發推、私信、收藏和轉發等功能——令人感到困惑。糟糕的體驗最終威脅到Twitter的廣告發布以及盈利能力。

 

事實證明,Twitter限制第三方的應用是為上個月推出廣告API鋪平道路。Twitter的廣告API允許廣告客戶和廣告機構直接在Twitter上插入廣告並展開大規模營銷。在一個極其多樣化的市場,頂級公司也會在不同平臺和裝置上提供不同的客戶端,同時保持設計的一致性。這保證了不同的客戶端能充分利用不同平臺的優勢,又能保證核心體驗的高度一致,使產品的流行推廣更容易實現。

 

每年,作業系統和裝置的數量成倍增長——通常是在一個單一的產品週期內——使用者體驗的一致性需要一開始就建立起來。導航、佈局、圖示等等錯綜複雜的數字設計只是副產品,創造性的設計流程才是關鍵,而且正確的開始和理念決定了後面的發展。

 

整體分析

 

人們對科技行業的高速發展津津樂道,也迫不及待地想把科技推向市場。應用程式和網站的設計目的往往超越了這種短淺的期望。相反,技術應該被看作是一種提升體驗和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工具。要利用這種科技進步,我們的第一步就是要放眼全球,看清人們對體驗需要的趨勢。

 

使用者體驗研究與設計公司User Centric運營主管加文•盧(Gavin Lew)表示:“創造東西不是設計東西。技術無法驅動設計。技術只是設計的推動者和墊腳石。”在產品開發方面,更底層的概念基礎(即設計目的)要求科技幫助其展現這個目的,而不是一開始就讓科技來決定設計的目的。

 

在國際領先的創意機構Wolff Olins那裡,技術被看作是一個展現內容的大門。創意總監麥克•阿賓克(Mike Abbink)說:“因為我們飛得高看得遠,我們知道科技可以改變未來。我們的團隊先著眼未來,然後才上路。之後,科技可以幫我們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Wolff Olins有能力為所有裝置提供設計,那是因為他們一開始就著眼最合適的設計,然後按設計思路前進。

 

最終,一系列的目標——產品可以做什麼;客戶端可以怎樣使用;解決什麼樣的現實問題——可以在實際的使用中進行檢驗。紐約的互動設計機構Fry公司執行創意總監凱文•梅辛(Kevin Messing)說,所有平臺都是基於一個共同的數字化戰略而建立起來的。“要取得成功,任何介面的功能和使用者體驗必須與總體的品牌和消費體驗保持高度一致。所以,我們的設計基於品牌和消費體驗,然後將其它東西提升到與這些體驗相同的水平。”

 

組織你的團隊

 

有了這種全域性觀之後,在處理各種裝置和系統之間的細微差別時,設計師或設計團隊必須保持對接,保證在不同的裝置和系統上(甚至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建立起平行的使用者體驗。設計上的對接使不同的設計人員能夠保持同一個設計策略,同時又能利用不同平臺各自的優勢,無論這些平臺是web、iOS、Android,還是iPad。

 

阿賓克的設計專案常常涉及數字策劃師、品牌諮詢師、UI設計師和內容策劃師。他表示:“在設計的內部保持對接非常重要。我們要解決的更大問題是為所有這些事情設立一個戰略。同時,要確保客戶端上每個使用者的體驗和我們的團隊對產品的理解是一致的。”

 

阿賓克所指的“對接”也需要面向未來,這意味著設計的視角要基於對未來的平臺、作業系統和裝置的理解。他解釋說:“對我們來說,關鍵詞就是前景——能看到前景。因為如果你有遠見看到未來,你就能提早做好準備。有了先見之明,你就能夠更變得成有戰略性,知道如何使用科技和不同的平臺來滿足對創意的需求。”

 

梅辛說:“我們鼓勵客戶設計和他們主要網站一樣的手機網站和平板網站。即使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版本要在未來才上線,但最好同時把它們也設計好。通過研究當前的使用者資料,我們能預測未來的使用者和裝置的滲透率和使用率。”

 

至始至終的理念

 

當你想要的體驗,以及搭載這種體驗的裝置和系統已經被篩選出來,那你可以開始考慮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介面的設計了。這通常是與使用者流程或使用路徑有關,在不同的平臺上也有不同的情況。阿賓克說:“我們要篩選想要實現的專案。第一步是定義各個專案的功能,比如使用者如何解決一個問題;在什麼時候和在哪裡解決;我們希望使用者通過這個功能實現什麼樣的結果;這個平臺有什麼特色的功能?”

 

加文•盧指出:“對於PC端很重要的體驗,可能在移動端上顯得很次要。相比在家裡上網,使用者在辦公室、汽車、街道或機場裡上網所期望的體驗不一樣。瞭解這些差異對於實現直觀化的使用者體驗十分重要。”

 

例舉說,報業媒體《今日美國》是Wolff Olins的客戶之一,而Wolff Olins為其設立的目標是提升數字出版物的競爭力,同時保持其傳統印刷媒體的身份。這需要對品牌推廣、網頁設計、平面設計以及市場營銷有深刻的理解。印刷版本對佈局的要求很高——比如,金融版塊採用了資訊圖表的形式——而網路版需要充分利用網路的優勢。例如,在全國橄欖球聯盟(NFL)賽季中,《今日美國》網路版開設了一個Fantasy Football的版塊,網路使用者可以體驗到互動式的內容——這對於印刷版本來說完全不可能實現。在這期間,品牌身份在印刷版和網路版上同時得到升級。

 

梅辛解釋說,在Fry公司,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介面分別由一系列“無形和有形槓桿”來實現。雖然使用者體驗和使用者介面有不同的內部流程,他們仍要確保體驗與介面相互配合和遵循。

 

在使用者體驗方面,梅辛和他的團隊會提出以下問題來引導自己:

 

– 介面給你的感覺和這個品牌給你的感覺一樣嗎?

 

– 介面呈現出與品牌相同的特質嗎?

 

– 使用者是否會得出一個結論“是的,我用的就是這個牌子”?

 

在跨裝置的使用者體驗上,梅辛和他的團隊會問:

 

– 不同裝置上的介面使用相同的術語、標記和分類嗎?

 

– 對於相同的功能操作,不同的介面是否使用相似的互動效果?

 

– 不同的介面是否使用相同的視覺語言或圖示、指導性插圖和配色方案呢?

 

– 使用者是否會說“是的,這感覺很熟悉,我知道如何使用這個”?

 

能回答這些問題就能達到一個目的:在不同裝置上實現使用者體驗差異化,同時又保證了使用者對產品的理解的一致性。梅辛說:“你不能單純地把內容和功能混和在一起,然後提供給使用者。而且,內容或功能本身有時候要按照裝置的特性做出相應的改變。”

 

梅辛舉例說,對於服裝品牌Lilly Pulitzer和鐘錶生產商Tourneau來說,它們的最終目標是相同的:提高銷售業績。但Lilly Pulitzer是一個低端的服裝品牌,消費者可以在網上瀏覽,而Tourneau是一個高階的鐘表製造商,消費會在購買之前親身參觀一番。在這兩種情況下,網路端、手機端和平板端的功能都差不多,但需要重新考慮設計元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導航功能——同時又要保持一致的呈現效果。

 

因此,Fry公司為它們立下了兩個不同的設計目標:Lilly Pulitzer著重網上銷售;Tourneau則著重吸引消費者與銷售代表見面。為此,Lilly Pulitzer電子商務平臺充分利用了其品牌特有的視覺氣質,比如形式各異的印刷效果,並允許使用者進行排序和分揀,然後將使用者一步一步引向消費。相反,Fry公司為Tourneau建立了一個“虛擬盤”,類似於那些在珠寶店的擺設。然後,使用者的體驗如同逛實體商店一樣有趣和真實,最終被引導與銷售代表安排見面預約。

 

在以上案例中,高度視覺化的介面和虛擬托盤等設計元素都推動使用者走向一個特定的目標。通過預先設立這一目標,Fry公司在iPad上為Lilly Pulitzer提供強勁的視覺體驗,最終Lilly Pulitzer50%銷售轉向iPad平臺。而Tourneau的網站內容和易用性經過Fry公司的優化後,其流量也提高了140%。

 

Twitter的未來

 

儘管開發者對Twitter的限制一片譁然,2014年,即Twitter釋出廣告API一年後,Twitter預計將實現10億美元的銷售額。除了不斷增長的使用者群,使用者體驗的一致性保證了廣告客戶的投資回報。

 

Twitter和其它網路公司接受這個挑戰有兩層好處:使用者從良好的體驗中獲益,而網路公司也因為更多使用者使用它們的網站而獲益。介面的設計理念一開始就是虛擬而意識形態化的,首先設立最終目標,然後確定哪些技術可以引導使用者走向這一目標。最後,為不同的裝置或作業系統提供差異化的設計——即按照PC、移動和平板的不同特性提供不同的體驗。

 

如果理解了這個設計理念,那Twitter的需求也顯而易見了。加文•盧說:“對比一下Facebook對API的限制,以及MySpace六到八年前開放性的混亂使用者體驗。兩種方式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但最終鎖定的方式勝出。Facebook現在有它自己的問題,這是一個成功的策略。”

 

他繼續說:“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些限制顯得礙手礙腳,抑制了競爭和阻止了網路的均衡發展。這有時候是對的。但是,很多公司認為這值得犧牲。因為無論我們是否喜歡這些限制,它最終會讓使用者體驗更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