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_socialTV

社交電視的特徵“是將社會化媒體同電視進行無縫結合,而使電視節目成為社會化媒體交流的核心內容”。[1]如此,社交電視多層、互動、並行、分享的體驗化服務,為傳統電視媒體注入了新的思路,而近些年一直在夾縫中生存的地方電視媒體,也必然要思考如何在這場技術與創意之戰中突圍。

面對這個依然比較新的領域,地方電視媒體不可浮躁表面地加入進來,而是要客觀冷靜地掌握社交電視的屬性特徵與發展外延,只有在本質中全面瞭解,才能規避其不適用性,從而在這場突圍戰中實現長遠的價值增值。

目前,最為體現社交電視本質特徵的應用,主要在橫向與縱向兩個方面。橫向上,例如:以電視熱點為話題的微博平臺轉發、評論的互動,人人網與新浪微博等的粘連性轉發與分享,處於內測階段的“新浪看點”的應用,看電視節目,釋出看點、互動分享、制定節目單、提醒功能、同步截圖等,實現了具體意義上的無縫結合。縱向上,對每一項社交應用的層級挖掘,比如新浪微博頁面右側設定公共的“熱點話題”及挖掘使用者興趣點的“關注話題”,熱點話題由平臺設定,而關注話題由使用者自行新增。由此看,橫向上重點考慮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以及媒體如何運用和進入這種關係;縱向主要探究的是受眾個體及受眾群體的心理需求與資料探勘。

一、橫向形態的交融

傳統電視的節目內容依然在社交媒體的議題設定中佔據主導地位,隨著新媒體技術的更新,很多平臺應用實現了賬號互通,增強了平臺的使用者黏性,電視媒體要考慮如何運用這強大的黏性,增強電視節目的關注度,提升互動價值。社交電視在橫向形態上有多種表現,有節目內容的分享互動,有對觀看的頻道節目簽到、傳送相關資訊(如視訊圖片擷取)到分享平臺、推薦好友觀看及分享等;預前提醒與後續互動上,有制定節目單、觀看提醒、節目相關的電子商務、互動投票等。

電視媒體在運用社交媒體進行互動時,最需要注意的是通過把握中心節點來交融社交電視的各項應用形態。社會網路本身就是通過一些中心節點來互動連結的,所以如何尋找中心節點是電視媒體互動傳播的重要問題,它能把大的網路分散成小的網路群,也能將小的網路群戶連結成大的網路群體,抓住了節點的傳播路徑,就可以加速電視內容的傳播。在社交電視領域中,一些中心節點,往往是在各類人群中互動活躍的人,交往是他們生活工作的重要任務,或者喜愛分享與自我表現,所以往往可以帶動潮流,使得資訊傳播更快速更迅捷,中國幾千年的部落群文化被平移到了網際網路時代。如果能找到這個人群中的“引爆點”(格拉德威爾語),就能進行更好的內容營銷與傳播。

不論是電視受眾,還是網路群體,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朋友群體,作為多面多點的個體,可能因為不同的原因與興趣愛好,與不同群體相關聯,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資訊流動的節點,而找準關鍵的中心節點,就能引爆一個群體的資訊傳播,著名的4C傳播理論中的“Connection”就是要加強對節點連結功能的重視。

以電視媒體與微博的社互動動為例,一些地方電視臺節目開通了新浪微博,節目自身是作為官方嚴肅話語身份出現還是平易近人的風格出現,需要仔細斟酌,節目主持人可以作為節目傳播的中心節點,尤其是粉絲量高、在當地知名度高的主持人。如果是知名度已經很高的省級衛視節目,比如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官方微博的功能主要是簡單的節目提醒與看點吸引,主持人孟非的微博則是個人化與互動化結合呈現。而一些地方臺的電視節目,因為缺少品牌的基底,就有必要考慮得更具體。拿一檔在當地知名度不錯的節目入手(比如民生新聞節目或者娛樂訪談節目),密切實現互動流程:微博節目內容提醒–尋找收看分享者禮物贈送–開展話題討論待受眾評論轉發–與節目主播的微博間相互@互動–節目主播在微博中展示一些主播現場或者電視臺內部小圖片以滿足受眾好奇心–兼發一些勵志心情話語等。

節目播出前後的時間非常重要,這個時間必須讓發揮中心節點功能的主播有動態表現,尤其節目播出後,主播以輕鬆個人化的語言,傾聽受眾對節目的反饋評論,以及內容分享轉發,可在節目傳播初期產生快速的互動,滿足受眾觀看後交際的需求。如果能在受眾中再開發出另外的中心節點角色(比如在評論者中發現積極活躍有思維的觀眾,給予重點傳播滿足自我表達的“出名感”),則這個受眾群體會不斷聚合,引爆更多的群體收視。同時,微博的話語模式需要適當考慮,嚴肅刻板的語言已少有受眾,如果能適時以輕鬆、活潑、人性化的口吻來傳播比較容易吸引受眾。

對於很多地方電視臺節目,官方微博、主持人、熱愛表達樂於分享的忠實觀眾,都是節目的中心節點,通過各個平臺賬號的互通功能,如新浪、騰訊、人人、開心網等聚攏受眾。

除了通過中心節點來融通社交應用外,還應該注重細節制勝。當前電視節目的生產依然是內容為王,在社交電視的互動過程中,突出的是人與人的互動關係,而吸引人體驗交流的,很多都是細節。比如新浪微博賬號“學習粉絲團”,以電視看不到或者並未引起注意的獨特細節畫面為內容展示,吸引了龐大的有好奇心的粉絲關注,然後通過各個意見領袖的節點作用,評論、轉發等無限放大傳播,三個月粉絲衝百萬,典型的病毒式營銷。

未來的社交網路一定是細分化的,越來越細分化的受眾群的需求將是電視媒體需要深入探究的,電視、網路、自媒體的結合會帶來非常多的細分化機遇。微信負責人張小龍在一次採訪中認為,微信的價值取決於使用者的目的與方式。未來的微信具有非常大的營銷潛力,不僅可以檢視附近的人,還可以同時通過“搖一搖”功能,搜尋同時段使用的人。以4.5版本的微信為例,“搖一搖”還能用於音樂識別。這些愈來愈快捷方便的功能,勢必意味著使用者將更加細分化,依據某個點而聚合成一個群體。張小龍表示,未來會跟電視臺合作,人在看某個節目時搖一搖,就能搖到這個節目的公眾號。目前,微信的公共賬號也在某些方面實現了與電視的互動性關聯,比如“電視節目預告”的公共賬號,回覆“CCTV1”、“北京衛視”或者電視劇名稱等,即可收到節目預告的回覆。

電視媒體在區域內完全可以借鑑使用微信公共賬號平臺推動功能,建立及時互動的聯絡,因為微信除了產生少量的流量費外,幾乎不存在網速問題,及時的溝通體驗會更通暢,利於穩住受眾群。地方電視節目應充分抓好細節,細化節目受眾群體,比如建立電視節目的公共賬號,及時推送節目資訊,設定甜美的聲音回覆,利用定位搜尋目標,對粉絲進行愛好職務等備註分類,及時獲得節目反饋,做好線上與線下活動的溝通橋樑,在細節中把電視節目、網路交流、手機交流相融通,讓使用者獲得最大化的交際體驗。

二、縱向內容的細緻挖掘

新媒體時代的社交電視事實上依然處於發展的初期,很多縱向深入的服務功能都有待開發,但現有的社交電視應用,依然可以被有效挖掘。這種挖掘重點是摸清受眾的使用心理,當下是新媒體的體驗時代,必然要定位受眾的需求,優化體驗。社交電視,關注的是雙屏互動,第一屏和第二屏,未來社交發展的狀態是一邊看第一屏電視,一邊使用第二屏手機或是平板電腦進行互動,這是理想舒服的互動狀態。

但這種狀態的實現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還比較遙遠,只能暫時享受到部分應用。就目前來看,社交電視的雙屏,第二屏是對第一屏的補充,仍然要鞏固第一屏即傳統電視螢幕的地位。所以傳統電視媒體依然要清醒明白,優化利用社交電視第二屏的相關應用,無論是電腦網路還是手機App,是為讓更多在第二屏互動的受眾,能夠專注地收看第一屏的電視節目,把握好電視媒體–網路社交–手機App之間的需求關聯。

如此,電視臺的各類節目要充分利用好這些社交應用,探究社交電視應用者的心理需求,一個細微的需求被滿足,就有可能挖掘一批潛力受眾。所以,小使用者準需求的思維策略是其一,應摒棄大概念大主義,縱向化挖掘。以微信為例,個人和中小團隊都紛紛湧向了微信,微信作為一個社交平臺,通訊、群聊、分享、公共賬號資訊推送、關鍵詞回覆等是電視媒體開展節目預前與後續互動的好平臺。電視節目可以適當利用其中的熟人社交,傳播電視節目的品牌。

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媒體軟體,背後受眾的心理取向是價值。只有對受眾有價值的內容和平臺,才會被延續和固定。所以單就電視節目的公共賬號資訊推送與關鍵詞回覆的使用來說,可以與電視節目進行內容關聯,更好地實現以需求內容為核心的受眾開發。一檔電視節目申請了公共賬號後,先在節目中互動傳播,一部分忠實粉絲會主動加上節目的公共賬號,此時節目賬號不僅要及時推送節目的相關資訊和實時接收受眾的評論意見,還要進行這些人群的興趣愛好統計,然後把受眾群體分類,及時推送相關資訊。如果是新聞節目的受眾,在得知受眾希望經常收到生活類常識後,可為不同群體設定關鍵詞,回覆受眾需要的內容,然後用符合不同群體需求的內容,將受眾穩住。同時利用橫向的社交軟體,如新浪或騰訊微博,實現更人性化的互動。穩住受眾的關鍵在於與客戶做朋友,如果有足夠維護成本的話,可以在相對公開的平臺如微博,實現朋友口吻話語的互動,以此在縱向上了解受眾的需求,再通過橫向的軟體互通,結合線上線下的活動,實現更活潑的社交,有利於發展穩定的收視群。

穩定收視群后才能進行商業產品的營銷,因為新媒體的使用者心理,是要先有有價值的內容,形成習慣之後,順帶接受一些不反感的營銷,不能單從營銷廣告開始。摸清這個心理狀況後,再利用這個習慣進行維護,加之封閉熟人圈的口碑互動傳播,會收到有效的收益。進一步探求使用者心理,還要考慮到每個受眾每日接收的多向資訊,資訊是否過載。根據受眾的興趣愛好進行分群優化釋出順序,也是值得考慮的。

對地方電視媒體而言,縱向發射式的使用者需求是需要耐力去探尋的,但也同樣需要定位,而資料則提供了新媒體時代的眾多真相。因此,把握使用者需求是一方面,資料的利用與分析也同樣重要。大資料存在於環境、物理、生物等科學領域很久了,在新媒體領域才剛露端倪。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各種終端平臺的使用,各類應用、服務、系統資訊的資料量在增加,各個平臺、企業都開始重視大資料的使用與分析。對於網際網路絡來說,資料量的大規模增加可以“讓我們精確把握使用者的網路行為模式的基礎,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我們就可以通過大資料的分析及處理得到使用者行為分析,可以個性化、精確化、智慧化地進行廣告推送以及服務推廣服務”。[2]大資料是電視媒體要長期面對的問題,如果能把新媒體資料與傳統資料結合分析,就能更好地找到改進使用者體驗的方法與切入點。

即使人力智力達不到資料分析的層面,一些基本的肉眼資料還是可以仿效並取樣分析的。一些地方電視媒體的官方微博,更像是一面生冷的資訊牆,一方面沒有認真研究粉絲心理和受眾需求,另一方面壓根沒有重視這個平臺的巨大潛力,更不用說更好地利用與其他手機App軟體平臺的橫向關聯了。所以,無論是利用資料分析系統或者專門機構分析的資料,還是一些肉眼可控的小資料,都能在其中洞察出價值,然後從資料中得出一切問題的處理角度和制定發展策略的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