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哭笑不得的情景,每個程式設計師都可能面對

turingbooks發表於2020-04-07

這裡寫圖片描述

每個程式設計師都經歷過專案的洗禮,你是專案成員還是專案經理?許多年過去了,那些讓你哭笑不得的場景是否依然沒有改變?幾位大牛將大量場景抽象為模式,以其幽默、深刻的洞察力講述了專案失敗的原因,這些原因跟每一位程式設計師息息相關。

1、工作忙亂是生產率高的表現

優先順序總是變化不休,所有事項都是“昨天”就要,總是沒有足夠的時間交付專案,每個專案都是加急專案,而且加急專案還在不斷出現。每個人都忙得焦頭爛額……永遠如此。

2、所有失敗的會議…

你經常開會嗎?你們會議得出的大多數決定都是正確的,且可以很乾淨利落地決策和行動嗎?還是會議組織雜亂,新想法層出不窮,主題不斷變化,新問題源源不斷,但卻沒有一個有答案。最終,大家在會議結束時安排了額外的會議。——所有失敗的會議最終都走上這一步,概莫能外。

3、死魚就在那兒

從開工起,專案就完全不可能完成目標,專案團隊中的大多數人都很清楚這一點,卻緘口不言。

很多組織過於看重成功,所以任何表達疑慮的人都不會因為說真話得到任何獎賞。事實上,如果誰在專案的前期階段就聲稱死魚的存在,管理層的第一反應多半如下:

“證明給我們看。給我們證明成功的可能性是零。不要拿以前專案的死魚經驗來唬人。現在的專案不一樣。請用嚴密的數學證明來告訴我們失敗無法避免。”

一旦你提出任何缺乏精確證據的東西,就會被指責為軟蛋或者是試圖逃避辛苦紮實的工作。

4、專案經理是保姆

快偷偷笑吧,這個好難得!

你所在的組織或許已經有一些“保姆型”經理,如果你留意,會發現:不必預約就能見到你的頭兒,或者不必在瑣碎和令人生厭的管理工作上花費太多時間。周圍是開放的氛圍,人們暢所欲言,互相學習。這種經理認為培訓或進修非常必要,而不是視之為燒錢。他們還會專門安排時間(比如早晨咖啡閒談或者週五下午閱讀探討),讓大家在一起討論新想法。

5、把靈魂賣給開發語言

合格的專業人士能夠根據待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來裁剪解決方案,而不是把個人或者團隊久經檢驗的技能強加在問題上。這不是說團隊成員不懂應用已知的工具或方法。他們沒有把靈魂賣給任何技術,換而言之,一旦出現了好的新思路,他們能夠比較優劣,明智地決策。

不把靈魂賣給開發語言的好處是,當技術潮流退去時,你不會在沙灘上裸泳。你可能知道,有些人自詡為開發人員,卻很久都沒有嘗試學習新的程式語言。這些人眼巴巴地搜尋提到自己所用語言——當年也曾風行一時,但現在基本不再使用的程式語言——的工作職位。悲哀就在於,他們把靈魂賣給了那種開發語言。

6、你們為什麼不是米開朗基羅

“我給了你鑿子,可你為什麼不是米開朗基羅?”這樣的疑問充斥在迫不及待希望立即提升生產率的組織,以及招聘時重視應聘者的薪水要求而非所掌握技能的組織。熱切人人都是米開朗基羅的組織內,架子上總是堆滿了各種工具。

沒錯,工具是有用的,在合適的人手中它們能大幅提升生產率,還可以完成那些本來無法完成的任務。但是,工具的構造者會告訴你,最關鍵的是,擁有對應的技能來使用工具。所謂鑿子,在米開朗基羅拿起它之前,只是擁有鋒利邊緣的鐵器而已。

7、影評人

影評人是團隊成員或者公司內部的旁觀者,他們認為自己對專案的貢獻在於,指出問題所在或者將會出現問題的地方,至於解決問題,那不是自己的職責。

並不是所有評論專案的人都是“影評人”,重要的區別在於選擇的時機不同。如果對專案的成敗負有責任感,人們一旦發現事情做得不對,或者可以做得更好,就會毫無顧忌地講出來。他們會走到他們認為可以發揮作用的人面前,講出自己的想法。他們儘可能及時地行動,因為他們知道時間總是有限的,糾正措施應該越早採取越好。這些人不是“影評人”,他們是跟你攜手並肩的“電影製片人”。他們知道自己和專案是一損俱損的,因此他們每天都會把問題攬在自己身上,以增加成功把握。

而“影評人”往往到“電影”結束,或者快要結束的時候才參與進來,此時已經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採取糾正措施。

8、沉默即同意

利益相關方無法區分真正的贊同和屈從的沉默。承諾被誤解的情形通常是:一方表達了需求,然後另一方點頭示意明白。前者把這種情形理解為承諾:“我告訴他必須在12 月31 號以前完成,這非常重要。”後者則視為痴人說夢:“當然,他希望我在年底完成,但那不可能。”通常,提要求的人更有權力,而且他會依據法律上的格言“沉默即同意”來設定自己的期望。如果沒有對這樣的人物說“不”,就相當於在說“是”。

9、稻草人

“客戶只有看到了系統,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肯定不是那個系統。”

稻草人模型是一種需求釣餌。你給客戶一個激發想法的東西,試探出他們的好惡。這些模型都是快速完成的,而且因為它們不保證正確,所以不必花太多精力。由客戶來評審解決方案——比如說,“選定區域銷售主頁”介面——的實物模型、原型或者故事畫板。用這些東西模擬未來要交付的軟體,作為回報,客戶帶你走向真正的需求。

最好的分析師不會問:“你們想要什麼?”他們意識到這種問題通常會令人不快。人們討厭對著一張白紙設想答案,但樂意批評已經寫在紙上的答案。

10、貪多求全

組織想要貪多求全,就會影響速度,最終導致淨收益降低。但是那種誘惑可能是無法抵抗的……

承擔超出最大能力範圍的工作是降低速度的罪魁禍首。你大概從未見過有人如此坦率地指出數量和速度之間的關係,因為說出來絕對是令人不快的。正因為大家無視這個問題,所以如此多的組織會為了完成大量的工作而讓自己慢到幾乎動不了。如果他們暫停下來,從麥麩中挑出麥粒,就能明白停滯的原因是沒價值的麥麩太多了。

11、壞訊息

在組織裡,壞訊息不能準確向上傳達。

這裡寫圖片描述

12、把壞訊息埋在心底

許多企業文化都會傳達一種訊號:誰發現了雜亂不堪的現象,誰就得負責清理。另外,指出問題,卻沒有立刻提出改進措施——這會被認為是在抱怨。而在很多組織裡面,抱怨者的職業前景相當有限。

13、記者

記者是指這樣的專案經理,他們認為,準確報告專案的情況與保證專案成功是兩個目標。

想一想記者報導飛機失事的情景。記者覺得自己有責任準確地報導哪架飛機失事了,發生的時間地點,飛機上有多少人,是否有人生還,但他不會因為沒有阻止飛機的失事而覺得內疚。那不是他的責任。

記者型專案經理也同樣如此。他們的報告清晰、準確、細緻,可以列為範本。他們清楚地知道“訂單管理”子系統延遲多長時間,偏離關鍵路徑多少天,這項延遲對依賴它的後繼任務有什麼影響。但是他們忽略了非常重要的事情:這個職位存在的意義,是要保證專案有個圓滿結局。

14、資料質量

資料質量往往異常低劣。很遺憾,常見解法竟然是尋找更好的軟體來處理它。

資料庫軟體的質量高出它所處理的資料的質量,這並不罕見,儘管對終端使用者來說,系統的質量受制於兩者之中更差的那個。各家公司的資料庫裡面都堆滿了不準確的,以及過期或不完整的資訊。問題就像鼻子長在臉上一樣明顯,但人很難看到自己的鼻子。即便每個人都能看出其他人的資料有問題,公司也很難去直面自己的資料質量問題。相反,公司看到的總是軟體與資料混在一起的問題。因為軟體總是比資料(資料量大得可怕)容易修復,所以公司樂意修復或者更新軟體。

這兩種做法都沒有意義,因為我們要討論的關鍵問題不是“為什麼我們不應該從軟體動手”,而是“為什麼明知不是軟體的問題,我們仍然從軟體動手”。

15、好想法不會很快被接受

更新、更好並不足以保證想法能立刻被接受,接受新想法需要時間。組織會抗拒變化,或者延長決策期,以推遲變化。但是發明和支援更好想法的人可能備受打擊,因為看到自己的建議被人忽略,或者被翻來覆去地考量。在軍事上,反反覆覆的思考被稱為“慢搖”。在做專案的這些年裡,我們看到幾乎每一個新出現的好想法都經歷過“慢搖”(至少在短時間內是這樣的)。舉個例子,即使在像軟體這種應該是高速發展的行業裡面,一些今天已經被廣為接受的最佳實踐也花了差不多20 年時間才被接受。

經典推薦

這裡寫圖片描述

作者:Tom Demarco等
譯者:餘晟 金明
書號:978-7-115-39130-8
定價:49
頁數:207

第19屆Jolt大獎獲獎作品
《人件》作者又一力作
入木三分刻畫軟體專案眾生圖

“只要經歷過一兩個軟體專案的磨練,就能從書中找出許多熟悉的模式,也會從大多數模式中獲益。”
——Joel Spolsky,《軟體隨想錄》作者

“作者兼具十足的幽默感和深刻的洞察力。本書清楚地講述了專案因何而失敗,有何補救措施,並以極為友善且易於接受的方式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
——Warren McFarland,哈佛商學院教授

“對於任何一位曾經在組織裡面從事過專案工作的人來說,86個專案模式熟悉得令人心驚。幸運的是,其中有一些模式是良性的,應該給予鼓勵。然而悲哀的是,剩下的絕大多數模式不僅僅令人心灰意冷,而且它們對生產率、質量和專案團隊士氣的破壞程度令人瞠目結舌。”
——Ed Yourdon,《死亡之旅》作者

“這本《專案百態》就是關於專案管理的實話集……讀這樣一本書,你會笑,更多的時候你會搖頭苦笑,甚至如芒在背。”
——熊節,ThoughtWorks中國公司首席諮詢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