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1595126-9452-cV9WPvrObDrray95FfTBibo73elQ

本文摘自《國際經濟分析與展望(2015~2016)》一書

2015~2016年世界主要國家間科技競爭新態勢

2015年世界主要國家著眼於未來全球科技競爭,推出了一批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組合,不斷改進科學創新管理體系,優化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方式。

美國:科技作為重要推動力的導向更加明確

科技發展一直是美國經濟的重要推動力,近年來的頁岩氣革命已經引發全球能源版圖發生結構性變化。在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推動下,2009~2013年美國製造業產值增長超過20%,迴歸美國本土的企業超過200家。2014年以來美國經濟提擋加速。實踐證明,2009年“美國復興和再投資”和《美國創新戰略:推進可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2011年的《美國創新戰略:確保我們的經濟增長與繁榮》等,對美國經濟的復甦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2014年7月美國發布聯邦公告,號召全國的思想家、企業家、創業者就大有前景的新動議或緊迫的新一輪投資需求提交議案,力圖基於此形成新的美國創新戰略核心要點。目前,2015年“美國創新戰略”文字還沒出現,但從其議案看,可能有一些重點調整和關鍵變化:一是進一步擴充創新內涵。重點是在熊彼特提出五類創新基礎上,強調網際網路、大資料帶來的開闢市場和企業組織形式方面的創新。二是更加強調政府在創新推進中的作用。2011年美國創新戰略把私營部門作為創新的主要引擎和承擔者,新的創新戰略則強調政府和市場是決定產業競爭力的兩股力量。三是優先發展平臺技術開發。2011年美國創新戰略,強調的是對若干重點領域研發環節的投入,而此次聯邦公告中,美國政府強調重要研發平臺能夠有效地縮短重要材料、產品和系統的設計、生產、測試周期,減少開發成本。美國政府可能將更多資源用於支援國防部先進研究專案局(DARPA)、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等重要平臺建設。四是更加重視實體經濟和創業。2011年美國創新戰略主要強調的是再工業化和出口倍增,目標著眼於產業復興和市場擴張。美國2015年創新戰略則提出重建“產業公地”,以此贏得新技術創造和下一代製造能力的提升,強調重建制造商、技術訣竅、全國供應鏈、教育機構、本地勞動力和金融機構之間的聯絡,推動新工具、新商業模式和新投資模式,降低資本密集型產業創業創新成本,把實體經濟發展作為美國經濟持續增長和高質量就業的基石。五是更加註重創新生態的培育。強調創新文化、靈活的人才市場、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和佔世界份額很大的創業資本,是構建和維持美國創新優勢的基礎。具體包括建立新型機制和模式促進科技勞動者與僱主需求的匹配,推進智慧財產權和競爭政策適應創新模式的多元化發展,開發公私合作模式、搭建實驗平臺等模式,促進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合作建立新型夥伴關係或合作關係,發展大城市“創新區”。

201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發表了題為《21世紀的外交》報告,報告明確指出:“科技能力使國務院有很多機會促進美國各方面利益,因為在迅速變化的世界中,科技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預防和應對敵對政府和惡意破壞國際安全的組織方面,科技也發揮著關鍵作用。”報告特別建議美國國務院充分利用美國無與倫比的科技能力,更好地完成外交使命。要繼續提升自身能力,瞭解科技發展最新情況,準備好應對各種與科技有關的挑戰。

從2016年美國國會財政預算來看,美國政府持續大力支援研發、創新和科技教育。2016年美國研發預算總額為1460億美元,比2015年提高了6%。其中,用於支援基礎和應用研究的資金是670億美元,比2015財年增長了3%。重點支援有望直接帶來變革性知識和技術的領域,以造福社會,創造未來新企業和新就業崗位。強調繼續支援一流的科學研究,加大基礎研究資助機構的預算;加大國防研發、空間技術和產業技術開發力度,加強醫學領域研發,支援清潔能源,加快向清潔能源經濟轉型,使之成為21世紀能源產業的領導者;支援氣候

變化行動計劃;加強科技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技能;預算案還支援私營部門研發,減免研發稅收。

美國強調繼續支援STEM教育計劃,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與數學(MATHEMATICS)。STEM計劃是一項鼓勵學生主修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計劃,並不斷加大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的投入,培養學生的科技理工素養。STEM教育是一種“後設學科”,即這一學科的建立是基於不同學科之間的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新的整體,是一種跨領域的教育。自2006年美國提出《美國競爭力計劃》以來,STEM計劃一直倍受政府關注。2015~2016年,美國繼續強調科技教育,旨在提高國民科教水平,並且培養高素養的科研人員。

日本:努力建設世界上最適合創新的國家

2015年日本根據國家發展戰略目標,調整科技管理體系,進一步明確科技管理機構的責任與使命;強調以適應世界科技發展需求,建設世界上最適合創新的國家。

2015年1月,日本政府釋出了《機器人新戰略》。這一戰略旨在確保日本機器人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並提出要建立“世界機器人創新基地”、“世界第一的機器人應用國家”、“邁向世界領先的機器人新時代”三大核心目標。依據此項計劃,日本機器人發展要著重提升“易用性”,並向與資訊科技相融合的趨勢發展。從新的潮流以及發展可能性的角度上,靈活把握機器人概念。同時提出機器人革命的三大核心戰略,一是打造世界機器人創新基地以鞏固機器人產業的培育能力,二是打造世界第一的機器人應用社會以擴大機器人的需求,三是通過網際網路和資料的高階利用,以邁向領先世界的機器人新時代。推動與歐盟建立研究創新戰略合作伙伴新關係。基於促進開展卓越研究、提高產業競爭力、高效應對全球社會發展的共性問題的考慮,2015年5月第23次日歐定期首腦磋商,確認日歐研究創新戰略合作伙伴新關係的相關共同願景,雙方建立該戰略合作伙伴關係。今後日本與歐盟將通過開展多層次的頻繁磋商,深化戰略合作關係;在重要戰略領域促進共同研究活動,包括在資訊通訊技術、航空、材料科學領域繼續開展合作,在健康醫療研究、環境、能源以及高能物理學領域擴大合作;確立研究創新工程共同資助機制;制定包括簽署日本學術振興會與歐洲研究評議會合作協定在內的促進研究人員交流的一系列措施;進行開放科學等領域與科學技術創新政策相關的緊密磋商與合作;促進市民參與,使得研究創新合作更加廣為人知。

俄羅斯:強化科技投入、確保現代化建設以科技為主導

2012年12月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簽署《2013~2020年國家科技發展計劃》,目的就是發揮科技在俄羅斯現代化中的主導作用,解決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效率低下、企業研發熱情不高、國家科研投入不足、研究設施陳舊、科技人才流失的問題。這一計劃包括《基礎研究子計劃》《在有前景科技領域促進探索性研究和應用研究子計劃》《促進科技體制發展子計劃》《促進跨部門研發基礎設施子計劃》《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子計劃》《保障國家科技發展計劃實施子計劃》等六個子計劃。目前進入實施的第二階段(2014~2017年)。按原計劃俄羅斯聯邦財政撥款521億美元用於支援該計劃,俄羅斯政府決定劃撥補充資金支援該計劃。

目前俄羅斯國家財政預算遇到一些困難,儘管某些專案被削減,但2015年俄羅斯對於科學的投入總體上保持原有比例,繼續支援科學的發展。2015年,總投入將達到3500億盧布左右。其中,基礎研究投入1150億盧布、應用研究投入2410億盧布。並且俄羅斯將更加重視資金的投入效果,向研發的優先領域投入。同時政府號召俄羅斯科學院要更多地和政府、企業進行溝通,從而明確市場需求。

俄羅斯政府繼續鼓勵國家科技體制改革,俄羅斯科學院是管理科學、科學界最重要且唯一的機構,自主規劃科學活動、確定優先方向。聯邦科學組織管理署處於輔助地位,它的主要工作是從事資產管理和經營管理。目前俄羅斯科學院改革已經近兩年。另外鑑於很多人向俄總理建議恢復國家科委,或將俄羅斯教科部拆分為俄羅斯教育部和俄羅斯科學部,俄總理提出準備進一步研究成立新的聯邦科學管理機構的可能性。同時支援高校與國家科研機構加強合作,在2017~2020年繼續對高校與科研機構開展高技術生產領域的綜合性專案合作提供資助,促使高校優化教育發展規劃,刺激增加新產品的生產,激勵創造新的高技能工作崗位和實行進口替代。

俄羅斯政府啟動修訂《科學和國家科技政策法》程式,主要針對俄聯邦科學和科技活動的資助手段與資助機制進行完善,並且於2015年4月審議通過了《科學和國家科技政策法》修正案,在俄科技界得到熱烈反響。未來有望藉助科技基金會的出色工作來增加科技投入,無論基金的歸屬。針對目前俄羅斯科研裝置大多過舊的問題,基金會有望資助科研基礎設施建設專案,例如裝置共享中心和專用科學儀器。

歐盟:以創新型先進技術應對未來挑戰

歐盟近年創新水平整體向好,主要表現在創新人力資源改善、企業研發投入增加、科研質量提高。隨著全球經濟競爭日趨激烈,歐盟聯合研究中心認為歐盟工業製造業及其相關服務業需要更多地依賴創新型先進製造技術,需要加速完善統一的標準化體系,確保歐盟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和功能。認為標準化必須同步於適應技術進步和應對社會挑戰,積極刺激研發創新和提升歐盟企業競爭力。認為要以系統化的方式,高度關注新興技術與服務的初期發展。

歐盟針對自身優勢與責任,有望致力於標準化體系的整合,全面覆蓋各類裝置、基礎設施及其相關服務,確保各成員方各行業標準的相互銜接;致力於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資源效率提高、原材料零浪費;致力於產品與服務的高質量、高附加值和高功能,持續滿足新產品與新服務的社會需求;致力於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服務的保護,確保智慧財產權、保護個人隱私;致力於積極開展國際合作,特別是同國際標準化組織和世界主要競爭對手的合作。

2014年1月英國正式啟動“地平線2020”計劃,研究範圍囊括了歐盟絕大多數科研專案,主要目的是整合歐盟各國的科研資源,提高科研效率,促進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該計劃每年出資2000萬歐元,設立創新政策支援便利機制(PSF),出資1200萬歐元資助頁岩氣研發創新專案,資助提高能效研發創新活動,支援科技成果轉化等多項專案。2015年該計劃進展順利。2014年10月法國總統奧朗德提出“法國科創獎”計劃,向外國企業家提供便利快速的簽證、創業基金、個性化創業指導、協助在孵化區安置公司等服務,鼓勵最具才華的創業者來法從事經濟活動。2015年6月巴黎啟動科技倡議計劃,計劃到2020年預留10萬平方米建設世界最大規模的企業孵化中心,以聚集世界各地的人才和創意,使巴黎成為全球創業工廠,以鞏固巴黎世界創新之都的地位。

2015~2016年全球科技發展取得重大進展

2015年科技熱門領域主要包括新材料、新能源、航天科技、生命科學、電子資訊等,世界各國在這些領域的研究極為活躍,並且投入資金較多,研究成果豐碩。

新材料技術

材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新材料是材料工業發展的先導,是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新材料涵蓋範圍廣,包括高階金屬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高效能複合材料等。石墨烯繼續成為材料科學領域關注的熱點,石墨烯是一種從石墨材料中剝離出的單層碳原子面材料,是碳的二維結構,厚度只有約0.3奈米,但它卻是目前世界上最硬且最輕的奈米材料,其強度是鋼材的300倍,也是強度最大的材料。據測算,如果用石墨烯製成厚度相當於普通食品塑料包裝袋的薄膜(厚度約100奈米),那麼它將能承受大約兩噸重的壓力而不斷裂。

石墨烯是世界上導電效能最好的材料,電子在其中的運動速度達到光速的1/300,遠遠超過電子在一般導體中的運動速度。根據石墨烯超薄、強度超大的特性,石墨烯可被廣泛應用於各領域,比如超輕防彈衣、超薄超輕型飛機材料等。根據其優異的導電效能,它在微電子領域也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石墨烯有可能作為矽的替代品,製造超微型電晶體,用來生產未來的超級計算機,碳元素更高的電子遷移率可以使未來的計算機獲得更高的速度。另外石墨烯用於手機電池中,可達到3秒鐘充滿電,帶電30天。

在技術應用方面,美國科學家首次揭示石墨烯插層複合材料的超導機制,並發現一種潛在的工藝能使石墨烯獲得超導效能;劍橋大學開發出首個基於石墨烯的柔性顯示器,證明石墨烯可被用於製造基於電晶體的柔性裝置;曼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利用六方氮化硼,層疊合成含有六方氮化硼夾層的石墨烯材料,這種材料具備儲存電子能量和動量的功能,未來或成為製造新一代電晶體的材料首選。

3D列印技術

3D列印技術依舊是熱點領域,近年來3D列印技術蓬勃發展,在航空航天、生物醫學工程、工業製造等多個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在製造業中,3D列印技術可從CAD模型直接生產模具,能生產出原有技術條件下很難達到的高複雜度的產品。在醫學方面,3D列印初步試用是從骨骼開始的,主要是通過磷酸鈣、陶瓷粉等生物材料,結合3D列印技術製造出用於人工植入的假骨。另一個方向是人體器官列印。美國WAKEFOREST大學教授就通過幹細胞與3D列印技術的結合,實現了腎臟的列印。在醫療裝置方面,3D列印技術已廣泛應用於顱骨、眼眶、頜骨及牙假體、耳郭假體、人工骨盆等的個性化製作,根據不同患者的需求掃描患者的資料資訊,進行相應的製作。另外,3D列印還可以應用於大腦、心臟等精細部位的植入裝置,如心臟支架等。根據不同的患者需求,精確製備個性生物醫藥高分子材料。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通過一款名為SPRITAM的利用3D列印技術生產的藥物。由美國APRECIA製藥公司研製,用於治療癲癇症患者。這意味著我們正在朝著個性化定製藥物的方向邁進。

此外,科學家們在奈米材料、生物材料、金屬材料以及非金屬材料領域獲得多項突破。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通過在奈米尺度上採用一種三明治結構,研發出一種多壁碳奈米管材料,可大幅降低泡沫製品的可燃性。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等開發出人造骨髓,其中有更多的幹細胞保留了其特殊效能。

新能源技術

新能源也是重要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在目前全球資源問題嚴重的大背景下,新能源發展熱度極高,熱點領域主要包括太陽能光伏、生物燃料、氫燃料等。光伏(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是新能源領域熱點之一。從世界範圍來看,根據《全球光伏市場需求展望》最新報告,2015年全球光伏新增裝機容量將達到55GW,較上年增加36%,增速遠高於2014年的2%。到2020年太陽能光伏市場年度新增裝機容量將達到135GW,光伏將佔據全球年新增發電能力的一半。

中國將成為最大的光伏市場,拉美、非洲、中東也將加入光伏市場大軍。

在技術應用方面,德意志銀行的一份可再生能源發電成本研究報告稱,在未來3~4年內,太陽能發電成本有望下降40%。在美國羅切斯特研發中心,科學家們已經建立一個全背接觸式矽異質結電池結構,用鋁完全取代了銀,實現成本節約。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開發出了厚度僅1釐米、無須外接太陽追蹤裝置的聚光式光伏發電(CPV)電池板技術。CPV系統是利用聚光鏡將太陽光聚集在一點,在該位置設定3/4結化合物太陽能電池進行發電的技術。不過效率雖高,但是價格高昂,目前用途僅限於人造衛星等高階領域。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利用微波,將1.8千瓦電力(足夠用來啟動電水壺)以無線方式,精準地傳輸到55米距離外的一個接收裝置。該成果有望用於太空太陽能發電領域。

生物燃料是新能源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2014~2015年美國在此領域研究有所進展。美海軍研發以藻類為主要原料的第三代生物燃料,並計劃在2016年舉行的“環太平洋-2016”軍事演習中為50%的艦艇和飛機配備使用,這標誌著美海軍替代生物燃料應用的新開端。

氫燃料以其無汙染、高效率、可迴圈利用的優點,被認為是21世紀最理想的能源。美國弗吉尼亞理工暨州立大學生物系統工程系華裔教授張以恆的研究團隊,研發出把被廢棄的玉米殼及葉柄製造成氫燃料的技術。今後有望利用廣泛存在的生物廢棄物,製成可供汽車使用的廉價氫燃料,且不會汙染環境。日本研究出利用海上風電制氫技術。利用漂浮式的海上風機,通過電解過程從淨化海水中獲取氫氣。所提取的氫氣被壓縮和儲存,並用油輪運輸上岸。該技術可為日本提供更清潔的氫能。

航天科學技術

航天科技長久以來被各個國家視為科技發展重點,是發展較早的科技領域。以美國為主的一些國家,2014~2015年全球航天領域突破頗多,熱點領域主要包括航天飛行器、載人飛船等。

彗星著陸器首次登陸彗星。2014年11月12日,歐洲羅塞塔彗星軌道器成功向“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釋放了全球第一個彗星著陸器。這是一次驚人的壯舉,克服了降落距離高、彗核直徑大和引力小、形狀極不規則、空間環境十分複雜等一系列難題,對未來小天體著陸式探測奠定了重要基礎。

美國載人飛船“獵戶座”首次試飛成功。2014年12月5日,美“獵戶座”飛船發射升空,42年後人類踏出重返深空的第一步,是美國太空梭退役後恢復載人航天能力的重要里程碑,開啟全球“火星時代的第一天”。按照NASA的計劃,“獵戶座”將於2015年正式服役,2021年把宇航員送入太空,2030年前後執行火星載人探測計劃。

美國首次實現在太空用3D印表機列印部件。2014年11月24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國際空間站運用3D列印技術列印出印有“NASA/太空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字樣的皮膚。這標誌著國際空間站將有可能實現自己列印所需的替換零部件,減少對地面補給的依賴。

美國無人軌道試驗飛行器X-37B在軌道執行675天后成功返回地面。X-37B是美軍研製的一種可垂直髮射、水平著陸的無人天地往返航天器,迄今已完成2架3次發射和返回任務。X-37B具有多種應用潛力,不僅使美國可通過採用不同於衛星平臺的新方式獲得所需要的天基能力,更為美國提供了一種可快速轉場重複使用、長期留軌並可靈活機動、可個性化定製任務的空間平臺。

生命科學領域

生命科學是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的重要科技領域,2014~2015年生命科學領域成果豐碩。2015年1月美國提出精準醫學計劃,“精準醫學”是考慮人群基因、環境和生活方式、個體差異的促進健康和治療疾病的新興方法。具體做法是通過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組學技術和醫學前沿技術,對於大樣本人群與特定疾病型別進行生物標誌物的分析與鑑定、驗證與應用,從而精確尋找到疾病產生的原因和治療的靶點,並對一種疾病不同狀態和過程進行精確亞分類,最終實現對於疾病和特定患者進行個性化精確治療的目的,提高疾病預防與診治的效益。美國計劃2016年投入2.15億美元,希望以此引領一個醫學新時代。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可以對基因組完成精確修飾的一種技術,被NATuREMETHODS評為在過去十年中對生物學研究影響最深的十大技術之一,具有極其廣泛的發展前景和極大的應用價值。本質上,CRISPR是細菌用來防範病毒的免疫系統。

近年來,研究人員將CRISPR/CAS9用在比細菌更復雜的植物和動物細胞培植上,哈佛大學遺傳學家喬治•丘奇用CRISPR技術改變了人類細胞的基因,為治療疾病帶來全新的技術變革。2014年6月,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用CRISPR技術治癒了成年小鼠的酪蛋白血癥,這是一種罕見肝臟疾病。8月,斯坦普大學病毒學家卡邁勒•哈利使用CRISPR技術,從幾個人類細胞中切除了導致愛滋病的HIV病毒,被感染的細胞轉換成未感染的細胞,且未受感染的細胞液受到CRISPR的保護。

2015年2月,科學家首次證實CRISPR/CAS9對人類細胞靶向效應的準確性。首爾大學的研究員成功證實CRISPR/CAS9在人類細胞中有精確的打靶作用,他們開發出一種強大、敏感、無偏見和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DIGENOME-SEQ,可通過基因組測序的方式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檢測人類細胞中的CRISPR/CAS9脫靶效應。一旦我們證實了CRISPR/CAS9的準確性,那麼這對於開發治療疾病的基因療法或細胞療法將會帶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由於該項技術的強大功能及廉價成本,多位科學家預感到CRISPR技術失控的危險,濫用CRISPR技術有可能引發一系列倫理問題及安全問題,他們發表文章強烈反對利用CRISPR技術對人類生殖細胞進行修飾。

電子資訊領域

電子資訊領域是近年來發展最快的科技領域之一,且由於成果轉化相對容易,因此其大範圍地影響著民眾的生活。2015年電子資訊熱點主要包括大資料、雲端計算、物聯網、資訊保安、人工智慧等領域。

2015年,雲端計算將以更加快速的發展趨勢進入每個行業。雲將會觸及我們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刺激出令人興奮的創新。同時大資料行業也迎來了井噴式發展,雲端計算與大資料的結合會給儲存計算方面帶來更多的優勢。

目前資訊保安形勢日益嚴峻,資訊保安需求日益複雜和多樣化,需要我們化被動為主動,構建整體性的資訊保安防控體系。新時期下,資訊保安產業充滿機遇與挑戰,亟須一個強大而完善的資訊保安系統和一個強大的電子資訊行業為展示與發展平臺提供強有力的服務與支撐。

人工智慧的研究和應用也同樣掀起新高潮,並不斷湧現出新思想、新觀念、新理論和新技術,成為未來科學技術創新的重要發源地。人工智慧發展至今已涉及多個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包括智慧控制、符號計算、自然語言理解、模式識別和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與資料探勘、智慧資訊檢索、語音識別等,人工智慧逐漸成為更為廣泛的智慧科學學科。

智慧軟體與跨界轉型同樣是電子資訊的重要領域,車聯網成功地將汽車行業與網際網路進行融合,成為汽車發展的未來大勢。今後汽車發展將向創新型、更具科技實力、更具人性體驗的智慧化時代發展。網際網路連線將成為未來汽車的標配,智慧汽車將成為未來交通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車聯網或將成為一個不亞於移動網際網路市場產值的超級藍海。

國際科技發展新形勢下中國的戰略選擇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家對科技創新高度重視,科技研發投入不斷加大,以科技論文發表數量、被引用總次數以及國際專利申請量等為代表的科技產出數量迅速增長。2015年中國科技繼續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中國科技實力的整體提升獲得國外評論的普遍肯定。美國佐治亞州技術政策與評價主任ALANPORTER認為,“中國已經真正改變科技與世界經濟的格局,正在成為研發方面的領導者”。

但從國內來說,中國科技發展質量也不時遭到質疑,如論文引用率低、專利轉化率低、高科技含量成果有限、科技產品的商業化程度不高、智慧財產權保護環境不完善、科技對經濟的支撐作用仍處於較低水平。2015年10月5日中國女藥物學家屠呦呦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本土培養的科學家首次獲得諾貝爾科學類獎項,由此也引發了人們對中國科技發展的一些討論。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科技競爭和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我們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推進科技管理體制改革。目前我國科技管理體制職能重複、缺乏協調的問題比較突出,國家主要科研計劃分屬不同部委和機構,每個機構均有自己的研究計劃和研究重點,相互之間由於缺乏資訊溝通,研究重點、研究人員重疊現象較為嚴重。在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下,要加強科技管理體制的“頂層設計”,加大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推進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進一步協調機構、整合資源、發展整體效能勢在必行。

要堅持戰略導向,加強科學預見和前沿跟蹤,可以借鑑“兩彈一星”研製的經驗,集中優勢力量進行重點攻關,爭取在事關發展全域性的共性關鍵技術上早日取得突破,在新一代資訊通訊、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智慧製造等領域獲得優勢地位。

在繼續加大科技投入的同時,要進一步優化投入結構,注重投入效率。有研究預測,中國的研發經費將在2030年前超過美國,如何用好數額巨大的研發投入是一個大課題。當前要解決好經費投入過分注重開發、研究投入不足問題,解決資源分配不合理、腐敗和科研誠信問題。

提出要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整合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發揮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發揮大企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鼓勵更多中小企業參與科技活動,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著力推進上海打造全球科技中心城市。從當前全球科技創新的地理分佈來看,上海作為全球科技創新網路中的樞紐性節點城市是世界新知識、新技術和新產品的創新源地和產生中心。全球範圍內少數能級最高的科技創新城市,因其科技資源密集、科技創新活動集中、科技創新實力雄厚、科技成果輻射範圍廣而成為全球科技創新中心。2014年澳大利亞智庫2THINKNOW釋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40個支配型創新城市排名,美國最多,擁有9個,中國上海位列第35。目前藉助全球高階生產要素和創新要素向亞太地區轉移的良好勢頭,增進上海建立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所需要的資源丰度和市場深度,推動重要戰略資源和制度改革紅利向上海傾斜,使上海早日成為科技創新的中心地和全球創新中心城市。

適應科技發展新需要,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技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比例。不斷探索科技金融發展新空間,推進技術資本、創新資本和企業家資本等創新要素深度融合、深度聚合,構造創新發展的強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