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日前釋出的《2013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演出市場總經濟規模相較2012年下降9.0%。
《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演出市場總經濟規模為463.00億元人民幣,與2012年同項指標統計收入相比下降9.0%。其中票房收入同比下降2.9%,政府補貼、廣告贊助、衍生產品、主體配套設施及其他服務性收入同比下降9.6%。
《報告》分析,2013年各地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中宣部等五部委釋出的《關於制止豪華鋪張、提倡節儉辦晚會的通知》等政策,政府舉辦演出、演出要價虛高以及演出舞美搭建攀比等行業奢靡之風得到有效遏制。同時,文化部門積極簡政放權,進一步取消和下放演出審批,為演出市場繁榮創造政策環境。在節儉辦晚會和簡政放權雙重政策下,我國演出市場步入了轉型升級的軌道,部分演出經營者逐步更弦易轍,從倚靠政府轉而面向市場。
演出市場主體積極轉型。2013年全國國有文藝表演團體1422家,收入78.54億元,其中轉企國有文藝表演團體1283家,未承擔改革任務保留事業編制院團共139家;民營文藝表演團體10953家,收入111.06億元,佔全國文藝表演團體總收入的58.6%;全國演出經紀機構總數增加到4046家,但從業人數同比下降15%,民營演出經紀機構收入佔全國演出經紀機構總收入的88.6%。在2013年簡政放權政策大背景下,民營演出企業積極打造自主專案,塑造企業品牌形象,逐步由傳統依賴專案一次性收入的粗放型經營方式,向以品牌帶動的集約型經營發展方向轉變,並呈現專業化、連鎖化、國際化發展態勢。
演出營銷更加多元。2013年演出市場出現的O2O票務銷售和演出營銷眾籌打破了傳統演出運營方式,O2O票務銷售模式推動網際網路成為線下交易的前臺,為觀眾與演出商建立線上支付平臺,眾籌模式與演出營銷的結合開啟了演出定製服務的新渠道;同時演員與企業的合作模式也逐步從單一的廣告代言、出席活動等線下營銷逐步轉變為集微博營銷、廣告代言一體的線上線下全面合作。
演出市場產業附加值增加。2013年全國新建、改建和在建的演出場所50個,總投資超60億元,拉動建築、設計及燈光、音響、機械等設施裝置行業的發展。全年文藝表演團體新創或新編劇目5700個,帶動服裝及道具製造業產值超過6億元。旅遊演出觀眾5000萬人次,帶動景區、餐飲、酒店等旅遊相關行業新增產值超過164億元。大型演唱會和音樂節等大型演出活動觀眾達1500萬人次,帶動交通、衍生品、餐飲及其他配套服務產值超44億元。同時,演出行業與金融、保險、諮詢等行業間的互動、滲透,產生演藝保險、演藝投資等新型的服務業態和商業模式。
演出市場種類多元化。2013年國內音樂類演出總場次1.65萬場,票房總收入達43.06億,佔演出市場票房總收入的32.8%,居各型別演出票房收入首位。在專業劇場舉辦的演出中,舞蹈類演出共6200餘場,票房總收入為7.18億,與上年相比,舞蹈類演出呈下滑趨勢,總場次及上座率均有所下降;話劇演出總場次為1.12萬場,佔專業劇場演出總場次的15.1%,票房收入15.94億元,平均票價和上座率均比上年有所上升;戲曲演出1.53萬場,票房收入9.08億元;曲藝、雜技類演出總場次8500場,票房收入6.22億元。
《報告》認為,我國演出市場還存在一些制約性問題。如部分二、三線城市劇場空巢現象明顯。目前,全國劇場總數為2132個,其中以藝術類演出為主的專業劇場1279個,約佔劇場總數的60%,其餘約40%的劇場中約20%改為旅遊演出劇場或娛樂演藝場館,20%轉作其他用途或閒置。在全國1279家專業劇場中,2003年之後新建或改建的約佔46%。除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之外,全國其他地區專業劇場年平均演出場次約為58場,其中年演出場次達到50場以上劇場的佔總數的35%。
優秀原創作品的缺乏制約演出市場的發展,2013年上座率第一位的話劇演出主要以復排與改編為主,話劇創作面臨院團編劇銳減、編劇崗位虛設、編劇人員老化等諸多問題;同時國有院團市場意識有待加強,民營院團融資困難,演出票務市場亂象叢生,舞蹈缺乏市場培育等問題也制約著我國演出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