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電子產品近20年來的發展可以歸結為一個詞“無線化”。不論是電視、數位相機、音響、電腦還是手機,WIFI、藍芽或是資料蜂窩網路都已經成為標準配備,從而形成了龐大的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市場。最直觀的例子就是物聯網,你可以使用智慧手機控制一切電子裝置,小到一顆燈泡、大到冰箱甚至車載系統。
不過,在無線化應用普及的今天,一些“離線化”的應用形式逐漸增多,這究竟是背離潮流還是應用多樣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一起來探討一下。
“離線化”的本質:更方便
首先,谷歌在最近的iOS及Android版地圖中新增了離線地圖功能,你可以選擇一個區域,然後將地圖資料下載到手機中。這就意味著,你不必再擔心在手機訊號不好的地圖無法發揮作用、不必在異地或國外自駕時支付昂貴的資料漫遊費,只需在家中提前下載好地圖資料。
其實在第一代導航應用中,地圖資料全部是離線的,但存在更新不及時的情況;而谷歌地圖的興起在於其資料更新的及時性,不會導致使用者走錯路,但缺點便是無法下載資料。顯然,離線化或許不是新技術,但是卻極大地提升了谷歌地圖的可用性。
另一個例子仍然來自谷歌,便是Chromebook。對網際網路十分依賴的Chrome OS在不斷地進行離線化轉變,不僅將電子郵件、日曆新增這些原本必須線上的應用“離線化”,現在你也可以使用Chromebook下載和播放視訊節目。
“離線化”所帶來的便利優勢不僅僅於此,比如移動支付應用Square最近推出了一項離線化支付應用,可以讓商家在離線情況下刷取信用卡,相當於預授權模式,一旦重新建立連線,款項即會被處理。
“離線化連線”:不依賴網際網路的本地溝通
另一種不容忽視的應用形式便是“離線化連線”。聽上去有些矛盾是嗎?其實概念很簡單:不使用網際網路、通過本地連線進行溝通的應用形式。
在蘋果iOS 7中,加入另一種名為“Multipeer”的本地連線技術,可以允許iOS裝置在一定的範圍內,通過藍芽和點對點WIFI進行通訊。隨後,類似FireChat、HelloChat這兩款IM應用,便可以實現這種新型的溝通形式。
那麼,Multipeer與此前的藍芽通訊軟體又有什麼不同呢?區別在於Multipeer可以建立約30米的網狀網路,在這個範圍內的iOS裝置都可以加入到對話中,類似一種小範圍的聊天室。也就是說,即便沒有連線到網際網路的WIFI,我們也可以與附近的人及時溝通,可以應用在會議、演唱會甚至是地震等沒有網際網路、行動網路的極端環境下。
總結
顯然,在資料蜂窩網路、WIFI網路覆蓋仍不全面的今天,“離線化”絕對是提升使用體驗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時它也適合在一些極端、意外環境使用,所以未來的發展仍是相當廣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