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北京市營業性演出市場的狀況及各類專業資料統計資料,來自於北京演出行業協會對全市135家主要從事營業性演出場所的統計(比上一年度新增了5個劇場。其中還包括各類小劇場、各郊區縣影劇院共56家),以及相關票務公司、演出機構提供的部分演出市場有關資訊。

初步彙總資料:2015年北京市各類營業性演出場次共計24238場;觀眾人數共計1035.63萬人次;演出票房收入共計15.49億元。

一、   整體市場:2015年演出市場保持平穩增長,票房收入達15.49億元

營業性演出場次24238場,與去年基本持平。根據統計,截止到2015年12月31日,北京135家演出場所共舉辦營業性演出24238場,比去年同期24595場略下滑了1.45%。大型體育場館和駐場場館的演出場次減少了近1500場,但是大中型劇場和小型專業劇場的演出場次均呈增長趨勢,演出場次總體持平。

2015年營業性演出觀眾總人數達1035.63萬人次,與去年同期(1012.6萬人次)增加2.27%。其中:戲劇類觀眾452萬人;舞蹈類觀眾48萬人;音樂類觀眾244萬人;其它類觀眾292萬人。

2015年北京演出市場整體票房15.49億元,專業劇場均有增長。其中國家大劇院、保利劇院等綜合性多功能演出場所19個,演出收入5.09億元,佔全年演出總收入的23%,比去年同期增加7200萬元;長安大戲院、中山音樂堂、中國木偶劇院等26個戲劇、音樂、兒童劇為主的專業演出劇場演出收入2.58億元,佔全年總收入的16.7%,比去年同期增長3600萬元;國家體育場、工人體育場、人民大會堂等9個大型體育場館的演出收入4.65億元,佔全年演出收入的30%,比去年同期下降8900萬元;紅劇場、朝陽劇場、梨園劇場等12個旅遊演出為主的劇場,演出收入1.73億元,佔全年總收入的11.2%,比去年減少600萬元;其它劇場及各類小劇場69個,演出收入1.44億元,佔全年演出收入的9.3%。

各類演出平均票價及上座率為:交響樂、室內樂、民族音樂類演出平均票價197元,平均上座率74.9%;各類演唱會演出平均票價452元,平均上座率78.6%;音樂劇類演出平均票價434元,平均上座率74.95%;歌舞類演出平均票價214元,平均上座率74.73%;京劇類演出平均票價123元,平均上座率69.6%;話劇類演出平均票價159元,平均上座率72.6%;地方戲類演出平均票價101元,平均上座率66.6%;曲藝類演出平均票價110元,平均上座率60.4%;兒童劇類演出平均票價83元,平均上座率67%。總體來看,今年的平均票價有所下降,原因有:各演出單位降低成本、降低票價,也與政府繼續增加文化演出的“惠民”政策,加大補貼力度,擴大補貼範圍有關。據瞭解,我市文化主管部門2015年共投入2200萬元,補貼31個劇場,使100元以下的低票價達到了劇院座位數的30%。

二、演出團體:各地區團體演出表現活躍,國外團體在京市場顯著增長

國內團體在京的演出場次略下降,但觀眾數量和票房收入平穩增長。據統計,2015年國內藝術團體及個人(含外省市)在京演出了23238場,比去年同期23773場下降了2.3%;觀眾數量達890萬人次,比2014年同期863萬人次增長了3.2%;票房收入為10.4億元,比2014年同期10.1億元增長了3%。

國外團體來京演出活躍度顯著提升,場次和票房增幅均在20%以上。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表現活躍,國外優秀劇目紛紛來京演出,帶動了國外團體在京的市場增長。2015年,國外藝術團體及個人在京演出了870場,比去年同期700場增長了24.3%;觀眾數量為115萬人次,比去年同期109萬人次增長了5.3%;票房收入達3.95億元,比去年同期3.24億元增長了22.1%。其中,國外戲劇類演出場次由2014年的220場增至362場,票房由2014年的2467萬元增至7757萬元。

港澳臺歌手在京大型演唱會減少,導致觀眾數量和票房收入出現大幅下滑。港澳臺地區來京演出主要以戲劇和演唱會為主,2015年,港澳臺地區藝術團體及個人在京演出了130場,比去年同期122場增長了6.6%;觀眾數量為31萬人次,比去年同期41萬人次下降25%;票房收入為1.1億元,比去年同期1.6億元下降30.8%。港臺明星歌手在萬人體育場館舉辦的演唱會場次由2014年的24場減少到2015年的14場,成為港澳臺地區演出觀眾和票房在北京演出市場下滑的重要原因。

三、演出型別:話劇、音樂劇、舞蹈等市場保持增長,演唱會、相聲、雜技等市場出現大幅下滑

戲劇類和音樂類為北京演出市場貢獻近82%的票房。從演出場次上看,戲劇類演出了13502場,曲藝、雜技魔術等其他類演出了8517場,兩者在總場次中的佔比達到了90.8%,是演出最活躍的兩大類演出;從觀眾數量上來看,戲劇類演出的觀眾數量達到了452萬人次觀眾,佔到了總觀眾數量的43.6%,其次是其他類演出觀眾數量達到了292萬人次,音樂類演出的觀眾數量也達到了244萬人次;從票房收入上來看,戲劇類演出票房收入達6.2億元,音樂類演出票房收入達6.4億元,兩者為北京市演出市場貢獻了81.9%的票房,成為推動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

1451898480226

1.戲劇類演出票房增幅達21%,音樂劇帶動作用大

原創舞臺劇不斷髮力,國外優質劇目的引入也為北京戲劇演出市場帶來了活力。據統計,2015年北京市戲劇類(含話劇、音樂劇、兒童劇、戲曲等戲劇演出型別)演出場次達13502場,比去年同期13361場增長了1.1%;吸引觀眾達452萬人次,比去年同期423萬人次增長6.8%;實現票房收入為6.2億,比去年同期5.2億增長了21%。其中,音樂劇票房收入達1.2億,與去年同期3759萬元相比,增長了226.7%,實現了翻倍增長。經典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在天橋藝術中心演出51場,獲得了近6000萬的票房,成為推動音樂劇票房增長的重要動力。

2.話劇、兒童劇保持穩定增長,成為戲劇類演出的兩大主力

話劇市場趨於理性,更加註重價值的承載,話劇顯現出勃勃的生機。國家話劇院出品的《戰馬》中文版、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創作的《司馬遷》、大道文化出品的《戲臺》等劇目均獲得了市場和口碑的成功。2015年,話劇演出了4900場,比去年同期4482場增長了9.3%;觀眾數量為173萬人次,比去年同期147萬人次增長17.6%;票房收入達2.6億,比去年同期2.2億增長了19.4%。在北京親子消費需求的催熱下,兒童劇市場依然保持發展態勢,處於穩定增長。2015年,兒童劇演出了4390場,比去年同期3787場增長了15.9%;觀眾數量為141萬人次,比去年同期132萬人次增長了6.6%;票房收入為1.11億,比去年同期1.05億增長了5.2%。話劇和兒童劇演出的票房之和佔到了戲劇類演出票房60%,成為戲劇類演出發展的重要動力。

3.戲曲演出市場出現下滑,京劇探索市場化票房逆勢增長

2015年,戲曲演出了3307場,比去年同期4172場下降了20.7%;觀眾數量為89萬人次,比去年同期106萬人次下降了16%,演出票房為1.25億,比去年同期1.43億下降了12.5%。戲曲演出市場的下滑主要是由於地方戲的減少,如劉老根大舞臺2015年演出場次減少了62場,票房收入下降了2000萬元左右。

京劇創作更加註重市場, 2015年北京推出了多部小劇場京劇,如在人藝實驗劇場演出的京劇《傾國》、《瓊林宴》等,上座率均在90%以上,培養了一批年輕觀眾。2015年,在戲曲市場整體下滑的情況下,京劇保持了增長態勢,共演出了1895場,比去年2001場略下降5.3%;吸引觀眾47.7萬人次,比去年36.6萬人次增長了30.5%;票房收入4376萬元,比去年3046萬元增長了43.7%。

4.音樂會低票價培育效果顯著,場次觀眾雙增長情況下票房下滑

以北京音樂廳、中山音樂堂為代表的演出場館堅持推出“開啟音樂之門”、“開啟藝術之門”等惠民普及系列音樂會,以北京交響樂團為代表的演出團體每年推出近50場進基層的公益演出,為觀眾培育打下來良好的基礎。2015年,北京音樂會的平均票價為197元,比2014年220元降低了23元。據統計,音樂會演出了1347場,比去年同期1277場增長了5.5%;觀眾數量為116萬人次,比去年同期110萬人次增長了5.1%;票房收入為1.8億,比去年同期1.9億下降了 7%。在演出場次和觀眾數量保持增長的情況下,票房收入不升反降,正是平均票價降低的體現。

5.演唱會市場出現下滑,萬人場館演唱會減少為主因

2015年,北京共舉辦了189場演唱會,比去年同期193場下降了2.1%;觀眾數量為101萬人次,比增長年同期121萬人次下降了16.4%;票房收入為4.1億,比去年同期4.6億下降了10.6%。2015年,千人劇場演唱會增多,工人體育館、首都體育館等萬人體育場館的演唱會減少了17場,觀眾數量減少了近23萬人次,票房收入下降了近8000萬元,導致場次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觀眾數量和票房收入均出現大幅下滑。如萬事達中心從10月份開始因舉辦體育賽事沒有舉辦大型演唱會,對演唱會票房收入影響顯著。

6.舞蹈類演出票房突破億元,芭蕾舞貢獻近55%票房

2015年,北京舞蹈國際藝術節、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等舞蹈節慶以及中央芭蕾舞團、北京現代舞團、俄羅斯芭蕾國家劇院推出的系列演出,活躍了北京舞蹈演出市場。2015年北京舞蹈類(含芭蕾舞、民族舞、現當代舞以及其他舞蹈等)演出了477場,比去年同期374場增長了27.5%;觀眾數量48萬人次,比去年同期36萬人次增長了32.7%;票房收入為1.2億,比去年同期7226萬元增長了68.4%。其中,芭蕾舞演出了180場,票房收入達6634萬元,佔到了舞蹈類票房收入的54.5%。

現當代舞原創作品不斷增多,但觀眾和票房均有所下滑。2015年現當代舞演出了147場,比去年同期93場增長了58.1%;觀眾數量為7.4萬人次,比去年同期8.4萬人次下降了12.7%;票房收入為1332萬元,比去年同期2077萬元下降了35.8%。2015年,多部現當代舞作品湧現在市場中,陶身體劇場的作品《數位系列》和閒舞人工作室的作品《蓮花》,趙樑的《幻茶謎經》,9當代舞團推出了《進化論》和新舞蹈國際藝術節等等,帶動了市場的發展,但是由於觀眾對現當代舞認知度較低,因此在場次增加的情況下,觀眾和票房收入反而下降。

7.受旅遊市場影響,相聲、雜技等以旅遊人群為主的演出持續下滑

自旅遊法實施以來,北京旅遊人群中,團客不斷減少,散客越來越多,因此以團客為主的旅遊演出市場受到了較大沖擊。相聲類演出了3738場,比去年同期4774場下降了21.7%;觀眾數量為39萬人次,比去年同期50萬人次下降了23.4%,票房收入為2868萬元,比去年同期3786萬元下降了24.3%。雜技魔術演出了2618場,比去年同期3123場下降了16.2%;觀眾數量為121萬人次,比去年同期128萬人次下降了5.9%;票房收入為2825萬元,比去年同期4646萬元下降了39.2%。

四、演出場館:場館資源更加豐富,活躍度略微下降

演出場館資源更加豐富,每個場館平均年演出為179場。2015年北京新增加了天橋藝術中心四個場館、博納星輝劇院等專業演出場館,豐富了北京的資源。135家場館共演出24238場,每個場館平均年演出179場,與2014年年均演出189場相比,有所下降。其中新增場館均於下半年才開始營業,演出場次較少。另外,天地劇場、紅劇場、德雲三里屯劇場、廣茗閣茶樓、海淀工人文化宮、朝陽9劇場等場館演出與去年相比均減少了70場以上。

根據統計,2015年演出超過100場的場館達65家,與去年相比,減少了7家。其中演出超過300場的場館為30家,包括中國木偶劇院、朝陽劇場、海淀劇院等;演出場次在200-300場的演出場館共16家,包括國家大劇院的三個廳、梅蘭芳大劇院、首都劇場、保利劇院、小柯劇場等;演出場次在100-200場的演出場館共有19家,包括天橋劇場、民族宮大劇院、北京喜劇院、解放軍歌劇院、鼓樓西劇場等。

五、總體特點:演出市場逐漸轉型,向理性化、市場化發展

1.原創舞臺劇持續發力,國外精品劇目刺激市場

2015年,戲劇市場更加理性,內容更加多元。 國家話劇院推出了《中華士兵》《北京法源寺》等多部劇目,北京人藝也推出了《故園》《司馬遷》等原創作品;同時《聶小倩和寧採臣》《麗南山的美人》《貴婦還鄉》《女僕》《老舍五則》等多型別劇目也全新上演,精良的製作、豐富的內容、創新的形式,吸引著一批批觀眾走進劇場。

此外,眾多國外優質劇目也紛紛來京演出,帶給中國觀眾從獵奇、追捧到日益冷靜、理性地看待審美提高過程。NTlive中英文化交流年專案,通過“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的高清影像技術,讓中國觀眾第一時間看到了《女王召見》、《天窗》、《深夜小狗離奇事件》、《哈姆雷特》等10部大戲的樣子;波蘭劇院的《伐木》、日本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在長城水劇場上演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以色列蓋謝爾劇院帶來的《鄉村》都讓觀眾看到當今世界戲劇舞臺的頂尖之作;此外,天橋藝術中心落成後,以韋伯經典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作為開幕演出,也讓北京觀眾享受了一場場視聽盛宴。

2.北京演出市場向細分化發展,演出、場館等定位不斷清晰

2015年,越來越多的港澳臺及國外歌手、樂隊選擇到北展劇場、保利劇院、國圖藝術中心、匯源空間等千人劇場舉辦演唱會。其中,港澳臺歌手及樂隊千人演唱會場次由2014年5場增長至2015年13場,歌手包括周傳雄、陶喆、陳嘉樺、吳克群等;外國歌手及樂隊千人演唱會場次由2014年22場增長至2015年47場,其中以韓國男團及流行歌手所佔比例最高,此外,美國、日本、瑞典、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的樂隊及歌手也紛紛來京舉辦千人劇場演唱會。同時,歌手及樂隊音樂風格的細分趨勢也更加明顯,風格突出的爵士樂、民謠民族音樂、金屬搖滾樂等樂隊和歌手開始佔據一定演出市場份額。

北京的各大演出場館定位細分更加突出,在今年新開幕的劇場中體現尤為明顯。今年3月,由北京市青年宮和北京市演出公司共同改建的北京青年劇場,成為北京首家定位於青年人戲劇、音樂等藝術創作與演出的基地;5月26日,北京市成立了國內首個以“喜劇”為核心定位的專業劇場,填補了國內專業喜劇院的空白狀態;於今年11月開幕的天橋藝術中心,則定位為以音樂劇演出為主,引進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作為開幕大戲,也正是凸顯了這一定位。

3.票務機構佈局產業鏈,正在成為演出市場的強勢力量

傳統演出票務公司在整個演出產業鏈中主要承擔渠道、營銷和技術研發等作用,但由於缺乏上游演出內容資源與下游場館資源的把握,往往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因此,近年來各大票務公司紛紛基於對自身網際網路票務平臺的資料分析、衍生服務開發等優勢,開始向演出行業上、下游資源靠攏,或投資舞臺劇,參與IP 開發,或投資運營劇院,佈局線下渠道,使傳統票務公司的角色逐漸從“中介”轉變到演出市場中的強勢力量。

永樂票務、大麥網等較具代表性的票務公司,近年來主辦並參與投資多場大型演唱會專案和演藝專案。2015年由永樂演藝投資主辦的LINKIN PARK 林肯公園獵捕行動中國巡迴演唱會創造了歐美搖滾樂隊在中國開展萬人體育場級規模巡演的先河。另外,永樂票務在韓國等演藝已開發國家設立分公司,搶佔優質內容資源,在內容的引進方面佔據主導優勢。永樂票務還對業務進行重新梳理,加緊佈局IP資源挖掘,將由旗下永樂影業、永樂體育、永樂經紀和永樂演藝等公司承擔上游內容生產。同時,還將繼續發揮平臺的優勢,拓寬平臺價值,對使用者資料進行深度挖掘,使內容投資和IP 開發更加精準化。

4.國有院團活力進一步釋放,創作與演出更具市場化思維

2015年北京的戲劇市場中,由中國國家話劇院與英國國家劇院合作出品的《戰馬》中文版成為熱點話題。國家話劇院創作演出《戰馬》中文版的全程,都體現了市場化的觀念。在用人機制方面,從演員選拔到最終確定陣容,中文版《戰馬》採用了從社會公開招聘的方式;在營銷方面,第一次提出了“戲劇發行”的概念,與北京一千零一夜文化集團合作,由其進行推廣營銷;同時,與京東發起眾籌,與微信票務合作來達成線上銷售和傳播的一體化。《戰馬》中文版在國家話劇院演出了58場,吸引了近5萬人前往觀看,平均上座率達到了95%,在創作與營銷上的市場化轉變,讓《戰馬》中文版收穫了口碑與市場的雙效應。

此外,北京京劇院開放思路,以“京劇合夥人”推出了小劇場京劇《碾玉觀音》,劇院作為出品單位,只支付前期宣傳、及劇目製作、演出場租等費用,主創人員則實行把自己的創作費、排練費按技術等級與貢獻程度入股,將劇目的市場票房直接與創作人員收益掛鉤。在劇目推介方面,藉助微博、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開展“線上微營銷”,主創和戲迷積極互動,擴大了年輕人的參與度。

總之,演出全體同仁要以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演出市場體系為目標,積極引導演出市場從低階產業形態走向高階產業形態,促使北京演出市場的不斷成熟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