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哈工大“社會網路與資料探勘”聯合實驗室、國內資料探勘公司“巨集博知微”組成的研發團隊,於 6 月底建成基於社交媒體資料的抑鬱傾向識別模型。相關人士表示,這項研究結果或成為抑鬱情緒臨床識別之外的新興識別方法。

據公開資料,自殺人群中有 63.5% 患有抑鬱症,但僅 9% 在自殺前曾到精神科或心理諮詢機構就診。抑鬱識別模型研發者認為,利用大資料來識別個體抑鬱傾向及自殺傾向,或能及時挽救更多抑鬱傾向人群的生命。該模型是通過採集新浪微博全平臺億級的資料,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時間序列、機器學習等演算法,對微博使用者進行抑鬱傾向識別,截止日前已從識別出的抑鬱傾向使用者中,多人在微博中稱準備自殺。

存在抑鬱傾向的微博使用者與普通使用者發博時間有明顯差異,這部分人群發博高峰在 23 點,其夜間活躍度比普通使用者平均約高出 30%(圖二)。該群體微博關鍵詞為:死、抑鬱症、生命、痛苦、自殺(見圖一)。有 60% 為女性,40% 為男性,女性比例比男性略高,也與之前兩位女性微博使用者 “走飯” 、“sienna賽娜” 因抑鬱症而自殺的報導相符。

利用大資料干預抑鬱情緒識別及治療是否可行,微博使用者對此看法不一。持反對態度的網友“sen 哥 -” 認為:“一想到萬一我死了微博也會被素不相識的人翻出來,公開地 at,一條條統計資料,一個個點蠟燭,好幾百轉發,就覺得連死這件事都他媽的毫無尊嚴。出發點是好的又如何,方式如此無禮粗暴,我完全不覺得 po 主有試圖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憂鬱的痛苦。”持支援態度的網友“La_Prairie 認為”:“ 多一些關愛,就少一些遺憾。”也有中立網友認為:“大資料用於商業,同樣也要用於非盈利功德無量的人文關懷。比如向這樣的博主傳送激勵、正能量的內容,進行實時正向干擾。”

對於以上爭議,研究團隊表示:團隊從 2011 年起就從事新浪微博使用者特徵的挖掘刻畫研究,包括行業刻畫、疾病刻畫、情緒刻畫等。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基於不斷的完善情感模型,增加情景模型和一些人物畫像模型,對抑鬱傾向人群(乃至其他邊緣化人格及變態心理學中一些在微博中可以體現的特徵)做出更準確的判斷,為精神類疾病、危害社會行為的提前干預做資料支援。

我國抑鬱症發病率約為 3%~5%,目前已有超過 2600 萬人患抑鬱症。在過去 50 年裡,我國自殺率上升了 60%,平均每年有 28.7 萬人死於自殺,200 萬人自殺未遂,自殺人群中約有 95% 患有精神障礙。全國地市級以上醫院對抑鬱症的識別率不到 20%。

“我有抑鬱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沒什麼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離開。拜拜啦。”——走飯(2012 年 3 月 18 日 10:54)
“抱歉很多事情沒來得及處理和交待就離開。抑鬱症太痛苦,世界變得黑暗扭曲,再努力也感受不到任何美好,想什麼都想到死。姥姥在叫我,應該就要精神分裂,實在熬不住了。再見,大家。 ”——sienna 賽娜(2013 年 2 月 16 日 23:57)

在微博上跟這個世界告別後,兩位姑娘在去年和今年的春天分別離開了塵世。她們同被“抑鬱症”折磨,同樣選擇了自殺。值得尋味的是,微博上的幾億使用者,就沒有人關注到她們進而干預勸導嗎?微博大平臺中,還有多少個“走飯”、“賽娜”?有沒有辦法在他們做出自殺行動前就對其進行特別關注?

【如有願意為這部分人群提供幫助的專業機構(或社會各界愛心人士),請聯絡 社會網路與資料探勘 共同研究微博抑鬱傾向使用者自殺干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