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寵物到牛:雲端計算技能價值的變化

雲端計算的價值正越來越得到認同

 

幾個月前,詹姆斯·韋瑟雷爾(James Weatherell)更新了自己在商務社交網站LinkedIn上的簡歷,新增了他在全新雲端計算軟體Open Stack專案上的工作經歷。自那以後,這位年僅27歲、任職於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的計算機工程師電話響個不停。“我每天都能接到獵頭公司打來的三到四個電話。”韋瑟雷爾說。

雲端計算的魅力

韋瑟雷爾的魅力反映出Open Stack這種全新開源軟體的風靡,越來越多的公司利用Open Stack軟體管理他們的私有云計算系統。去年12月,韋瑟雷爾在博德研究所利用Open Stack軟體和思科計算機伺服器,打造了一種驗證概念。

韋瑟雷爾介紹說,與亞馬遜提供的公共雲服務相比,這種全新的私有云服務系統價格更低,更加可靠,而且可以使該研究所更便捷地保護資料,更快速地增加容量,以滿足研究人員的大規模計算需求。“它執行得非常好,”韋瑟雷爾說,“所有人都認為它可以成功。”

這種所謂“超規模”或高效能運算由谷歌(微博)和Facebook率先發起,也就是一家公司管理著數千臺到數十萬臺計算機伺服器的模式,但現在大多數大型公司和機構也緊隨其後。面對資料爆炸性增長及其帶來的計算能力需求,谷歌和Facebook開始著力打造自己的硬體,但採用的是每臺1500美元的伺服器,而不是標準的5000美元伺服器。去年,微軟也表示該公司的資料中心部署了超過100萬臺伺服器。

這種轉型將會對技術形成和購買方式、軟體開發方式,以及未來的科技就業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谷歌知道如何利用廉價計算機解決大問題,”雲端計算公司Canonical創始人馬克·舒特爾沃斯( Mark Shuttleworth)說,“付費購買硬體的重要性已經不比以往。”

從寵物到牛

舒特爾沃斯和韋瑟雷爾這樣的工程師經常使用一個比喻。在過去的計算模式下,工程師稱公司將計算機當作寵物,他們花很多錢來購買伺服器,包括數千美元買來的低端裝置,以及數萬美元的私有UNIX伺服器,甚至數十萬美元的大型機。

每一臺伺服器都有自己的名字,而且考慮到它們價格高昂,企業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來維護和保養,另外還要組建一支大規模的系統管理員隊伍,每天夜以繼日地工作,確保網站正常執行。如果有一臺伺服器當機,企業就需要派出管理員來解決問題,並儘快使伺服器恢復執行。“在過去的舊世界,你要進入機房,開啟機蓋,對昂貴的記憶體進行檢測。”曾在IBM擔任系統管理員韋瑟雷爾說,“你必須是一位傑出的IT專家。”

但在超規模計算的新世界,工程師把伺服器當成牛,一頭牛倒下沒關係,只要放牧人活著就行。伺服器就像一次性工具,因為它們的價格比過去低得多,而且公司的軟體可以連線這些裝置,使工程師將一臺裝置上的任務自動轉移到另外一臺裝置,而且不會造成任何停頓。

“現在你把伺服器扔到戰場上,”前NASA技術架構師約書亞·麥肯蒂(Joshua McKenty)說,“犧牲了一批之後,你又派了另外一批上去。”麥肯蒂根據自己在NASA的工作,創辦了一個名為Piston Cloud Computing的雲端計算軟體公司。

軟體及技能價值提升

韋瑟雷爾表示,他的團隊“甚至不屑於支援硬體”。他研發的Open Stack系統最初只有大約80個核心,或者叫計算機伺服器,近期將增加到1000到2000臺伺服器。受益於這款全新的軟體,現在一名管理員就可以管理數千臺伺服器,而不是像過去一樣需要100多名工程師。

大規模計算機網路的興起正在降低計算硬體裝置的價值,同時提升軟體和裝置管理專業技能的價值。在雲端計算軟體的新形勢下,大量計算機管理員和軟體開發人員需要重新培訓自己,以免遭到淘汰。但這也給工程師們跨越到新時代提供了機遇。韋瑟雷爾表示,“早期進入雲時代的公司”都是獵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