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往往把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混為一談,皆稱為“移動”。這是一種誤導。問一下開網際網路公司的人,他們會告訴你,相對於智慧手機的使用者行為而言,平板電腦上的使用者行為要與桌面 / 筆記本上的相似得多。雖然如此,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上的軟體卻很類似,其發現機制和貨幣化技術也是如此。

—微軟做了一個廣告,裡面調侃了 iPad 是臺“消費”裝置。以下是賈伯斯在 2010 年對 iPad 的創作能力(“生產力”)的說法

我們只不過抓住了 iPad 應用的一點皮毛……我認為很多內容都可以在 iPad 上創作。如果我打算寫 35 頁的分析報告,我會拿出我的藍芽鍵盤。這是當時的 1%。軟體會變得更加強大。我認為你們的想象力會相當的不足,認為編輯視訊、平面藝術以及生產力等這些事情不能在這種裝置上做。你可以想象所有這些事都可以在這類東西上面做。時間會擺平一切的。

如果你回顧一下生產力應用的歷史就會發現,每一次重大的使用者介面轉變都會導致新型的生產力應用的誕生。回到 1970、1980 年代,那時候的計算機都是文字介面,發明出來的是像 Wordperfect 這樣的文書處理器以及 Lotus 1-2-3 這樣的電子表格。到了 1980、1990 年代,圖形介面開始流行後,Powerpoint 這樣的演示應用以及 Photoshop 這樣的圖片編輯被發明瞭出來。如果這一歷史模式重演的話,“原生”於平板電腦上的生產力應用也會被發明出來。

應用商店有幾個重要效應

1)它們要提取 30% 的收入,這嚇跑了大多數的大公司及初創企業 /VC。收入被砍掉 30% 後仍能活下來的企業並沒有多少。

2)他們讓消費者對軟體的期望價格點降到非常低的位置。30 美元已經很難想象,更不必說數百美元的軟體了(儘管有些熱銷的遊戲通過應用內銷售能接近這種水平)。這就是為什麼大型軟體供應商感到害怕的原因。

3)發現機制(如下載排行榜)往往會產生富者更富的效應,所以做利基市場的軟體很難成長。正如電影工業正朝著製造吸引每一個人的大片的趨勢發展一樣。不過新的應用發現機制也許能緩和一下這個問題。

—最好的創業者理解這些變化動態,已經在探索“附加”商業模式,即跳出應用商店來收費,比方說線下產品 / 服務(如 Square、Uber),線上服務(如 Spotify、Dropbox),有時候甚至還包括硬體。大多數在移動取得成功(即有真正的收入 / 利潤)的公司要麼是桌面霸主(eBay、Amazon、Facebook),要麼就都有自己的附加商業模式。

—蘋果和 Google 的粉絲最近為哪一家公司贏得了移動勝利而起爭執。蘋果利潤更高,但 Android 使用者更多。但是開發者是否願意轉到 Android 優先甚至只做 Android 的開發模式,何時才願意轉才是最重要的。就目前而言,iOS 使用者的貨幣化效果要比 Android 使用者的好得多,實現了以更小使用者群創造了更大的收入。Android 優先的轉變尚未發生,不過至少根據我跟創業者的交談情況來看,未來 1、2 年內有可能會發生。

移動對B2B軟體有很大的影響。大家希望在工作時使用自己的 iOS/Android 裝置,而且現在許多人都擁有此前未曾有過的可隨身攜帶的計算機了。這為以下公司製造了商機:

1)移動友好型的傳統 B2B 軟體,

2)針對企業提供移動裝置支援的公司(如移動安全、合規性等),

3)為此前靠紙和筆完成各種企業任務的使用者實現全新型別的軟體。

文章來自: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