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品資訊獲取上充分做到自給自足。
要買電腦的人在店裡掏出手機查資訊對比型號,要買洗髮水的人在超市裡刷一下商品條碼跟網上商城比價,準備買書前先搜一下豆瓣評分……現在除了“XX 東西擺在哪裡”這個問題,消費者不打算問店員其他問題了,因為自己都可以搞定。
一份來自 CEA(美國消費電子協會)的報告說,現在的消費者都可喜歡自己分析資料做決定了。
相比問店裡的僱員“這這這是什麼,這是咋回事兒”,消費者更喜歡自己找答案。CEA 的研究發現,58% 的消費者在買東西的時候喜歡自己在移動裝置上查詢相關資訊,這趨勢在 25 到 44 歲的男性消費者中尤其明顯。
CEA 的研究說,60% 的移動消費者去店裡購買電子裝置時使用移動裝置。55% 的消費者在購買日常用品時用手機查詢商品更多細節資訊,閱讀消費者評價,或者比較價格。
自己查詢資訊門檻低且速度快,消費者也根本無視那些店裡的宣傳資料,因為那些東西網上都有。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在移動裝置上搜集的資訊比店裡提供的商品展示和銷售資料等更有用。
IBM 在 2012 年做過一個類似的研究,調查了 2060 個人,當時有 62% 的受訪者表示,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使他們得以更輕鬆地制定旅行決策。
IBM 的消費者分析專家 Vivian Braun 說:“IBM 的調查報告表明,新一代的消費者尤其熱衷於同時開啟多家網站和論壇,以獲取更多人的意見和對不同的資訊進行參照比較,他們會對很多不同方面的資訊進行調查,包括他們最近所下載的音樂以及他們的下一份工作。”
……而現在發展到了人們在店裡買東西之前也都要拿出手機刷刷刷。
但這並不算壞事,德勤給出過一個資料,2013 年美國店內購物之前或期間使用移動裝置轉化成近 6000 億美元零售銷售額,佔店內銷售額的 19%。
總之就是,消費者刷得多,買得多。唯一的差別是,以後可能可以少僱幾個店員了。
好奇心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