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定期打掃房子一樣,微信使用者也會定期、不定期地整理自己在朋友圈釋出過的純圖片、純文字、文字+圖片形式的內容。微信使用者回過頭瀏覽自己的這些心路歷程時,哪些內容有幸保留,哪些內容會被刪除呢?

調查發現,14.49%的微信使用者顧不上回頭檢視自己釋出過的內容,數量太多、無暇顧及。如果給這些使用者貼上“懶”的標籤,筆者並不認同。相反,筆者認為他們的情感表達更為直接、真實。

近五成被調查者會定期刪除自己釋出過的內容,不同之處在於25.80%的微信使用者會以“是否有意義”作為刪除與否的判斷標準,這種判斷不是一成不變的,正如曾經發布時都有意義的內容也會被貼上“刪除”的標籤。使用者對同一個網際網路應用的情感會隨著時間發生變化。當然,也有感情一如既往的使用者,14.80%的被調查者會一直保留自己在乎的好友給出贊或評論的內容。

近三成被調查者把朋友圈當作回憶錄,微信上沒人聊天的時候,會看看個人歷史資訊,但不會進行刪除。如果能通過一鍵匯出將這些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回憶錄,收藏功能突破僅能儲存圖片、不能儲存評論的侷限,或許也是種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