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學派

在我們眼中,谷歌和Facebook都是網路世界的巨無霸,他們似乎都將基業長青。然而,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完全有理由認為,這兩家企 業將在5至8年內徹底消失。但這裡的消失並非指破產,而是MySpace式的消失。這一觀點不僅有理論支撐,歷史同樣可以成為佐證。

當我15年前讀博士時,與唐·漢姆布里克(Don Hambrick)是同學。他是一位學者,最著名的貢獻就是研究管理層和董事會對組織戰略及業績的影響。這一學派的核心思想是,高管和董事對組織的命運影響極大。另外,他們的背景(包括教育和職業路徑)也對他們的世界觀、競爭觀以及選擇觀也有著巨大影響。

還有一個名為種群生態學或組織生態學的學派,其觀點恰恰相反:管理者根本不會產生太大影響。這種觀點源於一批社會學家,他們早在1970年代就開始研究組織。該學派認為,相較於CEO及其做出的選擇,組織的命運與整個“產業效應”的聯絡更為緊密。他們對組織種群的誕生率和死亡率,以及年齡、競爭及周圍的環境資源對此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組織生態學的多數學者都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作為一名研究生,我沒有太多時間研究這種生態學的思維方式。我相信,高管的個人能力足以克服外部環境的挑戰。我們總是將業績優異的CEO作為案例研究重點,但在社會學家看來,這無異於對彩票中獎者的智慧大肆褒獎。

三代同堂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目睹了科技和移動行業的種種進展,於是便不能自已地研究起這類生態學觀點。我逐漸發現,誕生時機對企業長期前景的影響越來越大。想想40後與60後,甚至80後之間的差異,便不難明白: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世界觀,這最終會影響他們的各種行為。

在科技行業,同樣有3代企業:

1. Web 1.0(1994至2001年創立的企業,包括網景、雅虎、AOL、谷歌、亞馬遜和eBay等);

2. Web 2.0或社交一代(創立於2002至2009年的企業,包括Facebook、LinkedIn和Groupon);

3. 移動一代(創立於2010年以後,包括Instagram)。

每誕生新一代科技企業,上一代企業似乎都難以適應最新變革。Web 1.0公司擅長聚合資料,並以門戶模式展示出來。谷歌的表現好於AltaVista、Excite、Lycos和其他所有搜尋引擎。亞馬遜的電子商務網站可以提供一站式體驗。

等到Web 2.0崛起時,社交關係的魅力大增。MySpace專注音樂,Facebook著眼高校,LinkedIn看重白領。Digg、Reddit和StumbleUpon則展示出網民的原創能力,同時增加了整個社群的價值。

然而,Web 1.0似乎永遠無法抓住社交網路的精髓,因而難以充分利用使用者的背景資訊。即使一切都明白無誤地展現出來,老公司依舊無法適應新趨勢。亞馬遜為何在社交領域難有建樹?谷歌又為何遲遲未有進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他們不惜一擲千金。但即便如此,他們當初賴以成功的模式仍然演變成了新思維的絆腳石。

2010年以後誕生的社交企業則有著截然不同的世界觀。這些企業將手機視為他們應用的主要平臺(有時甚至是獨家平臺),Instagram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們甚至從未想過推出網站。在他們看來,移動應用今後幾乎會徹底取代網站。

Web 3.0永遠不會誕生,因為Web已死。

理論支援

Web 1.0和Web 2.0企業似乎尚未找到適應這一新趨勢的方法。Facebook是社交領域的王者,幾周後就將上市,市值很有可能突破1,400億美元。然而,它在移動領域依舊虧損,與桌面體驗相比,iPhone和iPad應用顯得過於“寒酸”。它的主要目標仍是通過網站盈利,移動市場的創收之道依舊未有頭緒。

Web 1.0企業曾經努力適應社交網路,但卻未能成功。去年上線的Google+業已淪為“鬼城”。由此看來,Facebook要融入新趨勢,恐怕也並非易事。

組織生態學家提出了“退化責任”(liability of obsolescence)的理念:隨著時間的推移,組織賴以生存的產品戰略,將越來越難以適應他們所處的環境。這很可能成為我們解讀當今世界的一種有效理論。

谷歌、亞馬遜和雅虎是否已經過時?他們仍在成長,使用者群依舊龐大,管理者也非常出眾。

但每當新趨勢誕生時(首先是社交,現在是移動,今後還會有其他趨勢),老一輩企業便會越發邊緣化,距離衰落也將更近一步。而且,科技行業的發展似乎還在加速。蘋果CEO蒂姆·庫克(Tim Cook)上週曾在電話會議上做出了一段有趣的表述:

“截至上季度末,距離第一代iPad出貨剛剛兩年,但累計銷量已經達到6,700萬臺。Mac實現這一目標用了24年,iPod用了5年,iPhone也用了3年多。但我們當時對這些產品的表現都極其滿意。所以我認為,iPad是一款意義深遠的產品。”

過往案例

與2000年相比,雅虎幾乎已是空殼一具。而一旦使用者在移動領域找到新的資訊獲取方式,谷歌的桌面搜尋業務也將不復當年。亞馬遜是否也難逃厄運?暫時似乎沒有這種跡象,即使挺進移動世界,人們仍然要購物,但新的移動平臺或許將帶來一些連亞馬遜都預想不到的新機會。

移動趨勢的發展可能也將令Facebook舉步維艱。正如觀察人士哈密什·麥肯茲(Hamish McKenzie)所言:“我懷疑Facebook將把功能分拆成獨立的應用或HTML5網站,以此應對移動趨勢的發展:一個發資訊,一個看News Feed,一個分享照片,或許還有一個專門儲存地址簿。但核心產品的分化很可能會傷及元氣。”

回顧歷史便不難發現,Facebook之於移動,正好比谷歌之於社交。收購Instagram能否改變現狀?我認為不會。這表明 Facebook對移動行業的新興企業憂心忡忡,深怕被其取代。然而,僅僅是在Web 2.0平臺上增加了一款移動應用,就足以改變本質嗎?我很懷疑。

這種分類法是否也適用於蘋果?

蘋果的本質是一家硬體企業,所以很難將其歸入其中。昔日的Ping社交應用頗具Web 1.0的屬性,然而,它卻通過軟硬體結合的方式,成功打造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應用生態系統。從某種意義上講,只要iOS平臺取得成功,Web 1.0、Web 2.0和移動公司之間的興亡成敗都與它無關。這或許正是許多非移動企業希望效仿蘋果的原因。谷歌通過收購摩托羅拉移動進軍了硬體領域,Facebook和百度也傳言將推出自己的移動作業系統。

未來趨勢

歸根結底,今後5至8年將成為無比動盪的年代。谷歌和Facebook很可能也將淪為空殼,甚至徹底消失。

他們肯定會不遺餘力地適應移動行業的崛起,但歷史表明,這種嘗試只是徒勞。我經常聽到谷歌Android的優異資料。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也曾放言:藉助增值服務,Android使用者有朝一日每人每月將為谷歌帶來10美元的利潤。然而,Web 1.0在社交領域成功的先例何在?我相信,社交企業終將在移動領域遭遇同等厄運。

Windows使用者已經停止升級,Siri也很容易取代搜尋,而谷歌76%的市場份額和Facebook的9億使用者,都只是浮雲而已,隨時都會消失。

難不成,有人認為今後5年的創新速度會放緩?創業企業會減少?“少花錢多辦事”的理念會終結?真正可能的趨勢是:全新的資訊獲取方式將會誕生,新穎的移動廣告模式也將出現。

未來的谷歌們和未來的Facebook們或許尚未誕生,但屆時,當今的Web 1.0和Web 2.0企業或許將完全淡出我們的視野。財富將由勇於創新的企業創造。想要擁有未來,就必須創造未來。這並非遙不可及,畢竟,網路世界的壟斷已經不再像傳統行業那樣難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