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7版)
1. 銀行準備金
個人持有的貨幣量 = 通貨(錢包中的鈔票和硬幣) + 活期存款
銀行得到且沒貸出去的存款稱為準備金(reserves),銀行如果所有存款都用於準備金,則不影響貨幣供給。
部分準備金銀行(fractional-reserve banking)制度,需按照規定保持一定的準備金持有比例,即準備金率(reserve ratio)。
- 銀行發放貸款,貨幣供給增加,相當於創造了貨幣;
- 當銀行創造貨幣的同時,也創造了相應的借貸人的負債;
- 經濟更具有流通性,但經濟並沒有比以前更富;
銀行 1 元準備金所產生的貨幣量稱為貨幣乘數(money multiplier),貨幣乘數為準備金率的倒數。
- 銀行體系如果總計有 100 元的準備金,則只有 1000 元存款;
- 銀行的準備金率越高,貨幣乘數越小;
2.銀行資本
現實銀行不僅接受存款,還從發行股票和債券中得到金融資源,銀行從其他所有者得到的資源稱為銀行資本(bank captial)。
資源獲得:存款 + 發行的股票 + 債券;
資源利用:發放貸款 + 準備金 + 金融債券等;
槓桿率(leverage ratio):銀行總資產 / 銀行資本,經濟中許多經營活動依靠槓桿,即將借到的貨幣追加到用於投資的現有資金上
-
如槓桿率為 20 的情況下, 1000/50,50 元的錢做 1000 元的事,其中 950 元是由借款籌資的
-
銀行所有者每 1 元資本都可以使得銀行產生 20 元的資本,而其中 19 元是透過吸收存款或發行債務得到的;
銀行管制者要求銀行持有一定量的資本,規定這種資本需求量(capital requirement)的目的是為了確保銀行償還儲戶的存款。根據銀行持有的資產型別,規定需求的資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