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是個好東西,它可以反映使用者過去的行為軌跡,也可以預測使用者將來的行為傾向。隨著資料分析工具與資料探勘渠道的日益豐富與多樣化,資料存量越來越大,資料對企業也越來越重要。這直接催生了大資料的概念火熱與流行,但對很多實體企業與傳統行業而言,大資料仍顯得陌生,甚至不知道大資料怎麼用。

我也一直思考,實體企業與傳統行業該如何迎接並立足於大資料時代。在接觸一些企業主、金融分析師包括資料管理方面的專業人士之後,我認為:當前階段,與其意淫大資料,不如紮紮實實地完成企業自身業務的資料化(這就像電子商務,核心還是商務電子化一樣)。

首先,企業最終想要的是使用者,而不是大資料。大資料只是為企業更好地粘住使用者、開拓市場提供了一種決策支撐。

其次,海量資料本身並沒有太大價值,它更是一種對使用者既有行為的量化與累積。我們拿過去某一時段的資料,來預估一個新時段的使用者行為,本身就有待推敲(當然,也不能說他完全沒有價值,這就像經驗重要,但經驗往往不可靠)。

第三,比已經存在的大資料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這些資料是通過什麼方式產生的,從哪些領域產生的,會對經營行為產生哪些影響,進而倒推出資料化與企業經營(員工管理)、使用者行為的內在邏輯。

第四,資料化不會一蹴而就。它既涉及到對現在業務指標的量化處理,也有對企業員工的量化考核,它一定是細節而具體的,而且用資料說話,用資料決策,也是一種需要培養的決策思維。

第五,短期內,大資料還不能覆蓋到所有行業與企業,雲端計算等概念對大多數企業而言還很遙遠,還是要把重點聚焦在企業自身的業務模式上。

那麼,企業該如何著手資料化呢?我主要想到以下幾點。

第一、經營業績資料化。

這一點是最好理解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隨著國內企業的財務報表制度的愈加完善,如何讓非財務人員(尤其是中層以上管理者)對企業的整體經營業績保持一個資料敏感度,並能根據不同時期經營業績的變化來調整策略,成為新的要求。

據我瞭解,目前國內的不少數企業的財務報表仍然流於形式,經營管理多依賴於決策者自身的經驗,這必然會增加企業經營的風險。所以我建議,企業負責人首先要重視對整體經營業績的資料化。分部門、分階段(比如慣例上的季報,能不能變成內部的月報)、分重點對企業整體經營情況進行資料公開,供決策者參考,並培養決策者的資料意識。並通過更加合理與便捷的渠道讓企業管理者實時瞭解企業的經營業績等等。

尤其隨著國際化的進一步加深,企業的經營業績將受到更多外部因素的影響,如何建立有效的外部資料觀測模型,將成為企業降低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

第二、業務模式資料化。

目前很多企業不是不想利用大資料,而是自身業務模式難以產生有效資料,這就對企業自身業務模式的資料化提出了要求。

拿傳統零售業來說,儘管也有一些會員管理,但是由於能夠收集的資訊很有限。比如顧客在這個門店什麼時候來過一次,什麼時候瀏覽過哪個產品,瀏覽時是什麼感覺,甚至包括表情等等,這些資料很難通過傳統的線下方式進行收集,也很難與他每次光臨門店的資訊進行對比,很難快速地在他下次光顧的時候找到一個合適的東西推薦給他。現在有很多的零售行業,他們有很多好一些的方法。那麼店鋪裡面大家知道這個攝像的裝置是很普通的,利用這些設想的裝置,利用採集的圖象的識別和分析,臉部的表情,瀏覽過哪些商品的記錄和分析,這些資訊的採集,就能夠很好地幫助店裡面的人員來分析顧客整個構成的情況,我發現很多實體店在這個方面有很多的想法,希望有這樣的IT公司來幫他實現這樣的IT支撐解決方案。

同時,現在的實體零售業正在經歷一場轉型——實體店和線上互動——實體店只是變成一個展示、宣傳的平臺,它的實際銷售行為很多是發生在網上的,也就不再需要那麼多的實體店,進而可以把實體店開在一些更方便顧客到達的地方。顧客在實體店裡面看的東西,想買的時候可以到網上買,還能送貨上門。

目前來看,類似零售業這種有著海量使用者的業務模式,都將不可避免完成向資料化。

第三、使用者行為資料化。

我想這一點是大家最為看重的,也是當前時期應用最為廣泛的。正如前文所言,企業最終想要的是使用者。那麼科學分析使用者行為,自然是瞭解使用者、貼近使用者最為有效的方式。不過,相對於電子商務等線上企業而言,傳統行業與實體企業的使用者行為資料化並不樂觀,操作性也相對較差。很多企業的使用者行為分析流於形式,並不能為市場營銷與產品改進提供真正幫助。我舉一個旅遊公司的例子。

很多人都知道中坤集團(黃怒波的企業),做旅遊地產的,其中一個是北京的門頭溝專案,中坤跟門頭溝區政府合作,把整個門頭溝的景點資料化,有很多地方都裝上攝象頭。因為是旅遊景點,大家比較關注每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歷史,甚至是哪一個小山包在歷史上曾經有過一些什麼故事。以前的做法是通過培訓一批導遊,然後給遊客介紹,讓遊客在這個過程中來了解一些的東西,引起一些思考。

後來他發現這種模式比較老套,很多遊客現在希望自助遊,就是我自己在山上面找,這樣一來這些故事就沒有一個合適的方式來提供給遊客。所以他就把所有的景點、把所有的壁畫之類的文物景觀都數字化,歷史典故可以通過無線的方式——在遊客的智慧手機上安裝一個簡單的軟體,遊客走到哪裡,可以選擇性地檢視當時這個地方有什麼事情,同時遊客開著車子在這個旅遊景點轉一圈,在不同的地方都可以通過攝像頭給遊客拍一些照片。這樣遊客離開景點的時候,可以獲贈一個相簿——在這個景點裡面各個地方我給你拍的照片,以及旅遊的路線,選擇聽過的一些故事等等。

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得遊客和景點的黏性更強了,關係拉得更近了。遊客去給其他朋友介紹這些景點的時候,也就有很多故事可以講,慢慢發現這種方式,對遊客來說,是一種近似病毒式的傳播,比一般的營銷的效果更好,這是旅遊行業轉型的一個例子。

第四、員工管理資料化。

任何一個公司的員工管理,都集中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如何促進員工成長,也可以說是更加理解公司的業務模式,進而提升業績。二是如何對員工的成長進行評價,也就是考核。我想這兩方面,都可以通過一個包含各種考核與激勵要素的資料庫的建立,來更好的實現。在此只是拋磚引玉,相信我們的人力資源管理高手,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需要,完成資料化。

當然,資料化的另一大關鍵,就是如何與(移動)網際網路與物聯網有效融合。因為目前為止,移動網際網路為我們提供了最好的,與使用者粘在一起並充分挖掘使用者資料的機會。無論是移動、社交還是本地化,都釋放出了海量的資料,也就有著重大的挖掘空間。

同時,我還要強調一點,大資料在更多程度上是對既有行為的判定,對已知經驗的固化,在預測方面,應用大資料還應十分謹慎。

以上是今天我想闡述的核心觀點,三到五年內,對於實體企業與傳統行業而言,資料化比大資料更靠譜,也更緊迫。文中所舉事例不一定恰當,僅供參考,也歡迎大家多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