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上有篇很刺激的文章《華為賺外國人的錢給中國人; 阿里巴巴賺中國人的錢給外國人。任正非與馬雲的區別!》,其實,以BA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新貴們何嘗不是如此?只是馬雲太高調。相信身處當今開放的網際網路時代,沒有哪個企業家的眼光會只侷限於中國市場,BAT也都進行了國際化嘗試,那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和華為、聯想、海爾等“老三屆”製造企業相比,有什麼共性的教訓值得吸取,有什麼不同的經驗值得借鑑?

網際網路新貴(BAT)出海的豪情壯志和殘酷現實

馬雲從公司建立之初就確立了遠大的國際化戰略目標,“東方的智慧,西方的運作,面向全世界的大市場。”

李彥宏則激情澎湃:“我們這一代中國人,正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好機遇。我們不僅向全世界輸出最好的中國製造,也開始向全世界輸出最前沿的技術和創新。”

騰訊的國際化道路在網際網路新貴中最為奇特,似乎不太在意國際化,也好像沒有那般自信。直到微信做大後,馬化騰才表現了背水一戰的決心:“成或不成,(騰訊國際化)這輩子就這一個機會了。”,但又表示“一半一半機會,並不能說我很有信心。”

按理說BAT具有先天的國際化血統,國際化資本、國際化團隊、開放的全球化網際網路商業模式,應該能夠幫助企業快速實現海外擴充。經過十年的努力,BAT近年的海外業務成績單如下:

640

以國際化成熟度及海外業績四象限來衡量,BAT的海外業務只達到初級國際貿易階段的水平,這還沒有加入利潤權重。在這種量級的海外業務佔比下,只有騰訊的增長趨勢還算正常。說BAT現在只會“啃中”一點都不為過,究竟原因何在?讓我們從他們的國際化發展歷程中探個究竟。

阿里巴巴的海外業務發展、佈局和主要問題

阿里巴巴的海外業務發展,可以劃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犯了企業國際化乃至企業生存最基本的錯誤,“無內不穩、無外不強”。阿里巴巴把創業初期的第二年即2000年,定為擴充套件海外市場的關鍵年。此時,國內市場尚待開發,但為了適應國際化的要求,阿里巴巴把總部放在了香港,成立了美國研發中心,為了加快海外業務發展,還相繼建立了英國、韓國辦事處,積極籌備臺灣、日本、澳洲等海外網站。然而,網際網路泡沫隨即破滅,不到一年時間,阿里巴巴的國際化人才流失90%以上。現在回過頭來看,即使當年網際網路沒有破滅,沒有一個強大的市場“根據地”、沒有一定的使用者基礎和穩健的財務收入,單靠“貪婪”的熱錢,是不能塑造一個國際化大企業的。

第二階段:通過投資收購,整合海外優質資源,延展核心平臺的海外能力,阿里巴巴國際化二次啟航。經過多年的蟄伏,其核心業務B2B交易平臺阿里巴巴、淘寶網和支付寶等,在國內市場牢牢佔據電子商務第一把交椅,成為中國網際網路代表企業之一。以2008年與印度最大的B2B媒體infomedia合作為標誌,阿里巴巴透過在國際市場高頻度的投資收購動作,展開了新一輪的海外擴充。經過八年左右的佈局,阿里巴巴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全球業務體系:

6420

2014年1月,阿里巴巴對外宣佈其國際化戰略:一是外語站點全球速賣通,主要做出口零售;二是淘寶海外,面向能夠讀中文的國際消費者;三是天貓,為國內提供原裝進口商品。阿里巴巴將國內的核心商務平臺全面複製到國際市國際場,市場佈局也是從2B逐步向2C市場推進。特別是在美國市場,通過上線美國版的天貓11main,直接與亞馬遜和ebay展開競爭。

第三階段:戰略調整。2015年6月阿里出售了開業僅一年的美國子公司11Main,其國際化第一個大手筆自建業務以失敗告終。馬雲宣稱五年內即2020年前,要讓公司的境外收入佔比從目前的4%提高到50%的計劃遭遇到重大挫折。

筆者認為其國際化的主要問題是:

需要清晰的國際化戰略和實現路徑:阿里巴巴的國際化戰略如果是發展跨國電商,利用阿里巴巴的平臺,讓中國6億網民能夠從世界任何角落購買到商品;那麼,這仍然是讓中國消費者花錢,讓外國企業賺錢的模式,不是真正的國際化,其海外業務收入目標也將無法實現。BDO英國會計事務所認為“對於阿里巴巴特意選擇上市的美國市場而言,退出美國無疑是一項重要的宣告。此舉促使人們開始懷疑,阿里巴巴僅僅依靠中國市場可以發展到多大的規模”。如果其國際化戰略是海外自建商城與“地頭蛇”正面碰撞,那麼,選擇美國是否合適?BAT同樣都是在模仿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基礎上,進行本地化應用創新,在國內政策保護下成長起來的,直接挑戰老師的主場,勝算有多少?目前,阿里巴巴國際化戰略看來是選擇了前者。其實,不同市場採取不同的策略,靈活運用這兩種方式,應該是更明智的選擇。

構建核心競爭力,使“攘外”無需“懼內”:由於國內移動網際網路競爭加劇,三大巨頭均重兵投入,跨域經營可能引發新一輪洗牌。因此,阿里巴巴不得不暫時收縮海外擴充步伐,重點投入移動網際網路,改善移動業務營收。儘管阿里在學習和實踐大資料運用、數字營銷、基於商業智慧(BI)的客戶行為分析和商機捕獲等方面,在國內首屈一指,但在海外面對全球巨頭,制勝的獨特核心能力是什麼?國內網際網路公司普遍對核心技術和核心能力構建的投入不足,移動網際網路等新業務模式的出現,常常會動搖其國內的市場根基,陷入國內市場和海外業務顧此失彼的狀態,無法通過國際化實現做大做強。

百度海外業務發展、佈局和主要問題

百度的海外業務發展,可以劃分為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犯了國際化的另一個大忌“拔獅子的鬍子”。2006 年百度開始了國際化之旅,並以日本為進駐首站。2007年3月,百度日本站開始測試;2008年1月,百度日本搜尋引擎正式上線。但2008年到2011年,百度在日本市場上累計損失6.8億元人民幣,在日本市場上沒有取得任何營收,baidu.jp在日本的流量僅排940名,2015年百度搜尋悄然退出日本市場。百度雖然首先選擇了最強的搜尋產品進攻海外,但日本不僅有世界巨頭Google,更有本土的國際巨頭Yahoo,哪來的底氣首先挑戰日本?任正非告誡手下“不要去拔獅子的鬍子”,市場選擇是中國企業國際化道路上的第一道坎。

第二階段:市場上“農村包圍城市”,技術上苦練內功。2011年開始,百度從新興國家入手,重新開啟國際化之旅。海外策略採取“大網撒、重點抓”的產品擴充方式,在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巴西等國家,利用hao123、貼吧、知道、防毒、瀏覽器等一系列工具類應用先行,為推出搜尋引擎建立基礎。百度海外佈局初具規模:

6430

李彥宏作為全球最早的搜尋引擎專家之一,深知核心技術在競爭中的地位。百度2012年7月新加坡實驗室成立,2014年5月美國研發中心成立,2014年7月宣佈在巴西建立世界級的技術研發中心。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百度共計投入超過70億元用於技術研發,研發佔營收比重逼近15%,這一比例不僅遠高於業內平均4%的投入水平,也高於矽谷領先科技企業平均7%的投入比例。2014年百度不僅在其傳統主業搜尋領域保持專利申請數量絕對第一,更在諸如雲端計算、人工智慧、大資料等網際網路前沿領域,亦斬獲頗豐。

百度的國際化戰略越來越像華為,核心技術是否能突破和領先極具風險,這條道路將異常艱辛。百度海外長期處於虧損狀態,2012、2013、2014年分別虧損5.72億、16.3億和33.1億,百度產品與華為產品存在巨大差異,是否可以找到更符合自己的國際化道路?2015年2月百度對公司組織架構進行調整:成立移動服務事業群組、新興業務事業群組、搜尋業務群組。整體戰略重點強調鞏固國內市場的移動業務和開拓O2O,國際化事業部與新業務群組、使用者消費業務群組合併為新興業務事業群組,國際化事業部仍然需要用事實來證明自己。夯實國內市場,突破搜尋基礎技術(包括影像/視訊搜尋、人工智慧等),打造最強的移動搜尋和移動網際網路業務,作為國際化突圍的利器,對百度來說未嘗不是好事。

騰訊的海外業務發展、佈局和主要問題

騰訊的海外業務發展,大致也可以分為二個階段:

第一階段:淺嘗即止。騰訊的國際化起步其實也較早,2005年就成立了國際化事業部,在美國、印度、越南、義大利佈下據點,2009年以3億美元注資俄羅斯網際網路公司DST,但收效甚微,QQ佔領PC端之後,騰訊並沒有將其推向國際市場。或許騰訊清楚QQ是在拷貝+微創新+運氣的基礎上,紮根中國才成功的,還不夠資格闖蕩海外;或許騰訊知道相對於百度的人機互動和阿里的人物互動,QQ的人人互動涉及更多的文化、國情、法律和管制問題,全球化將遇到更多障礙。

第二階段:國際化戰略和步驟走向清晰化—以核心產品為武器,從中文人群較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逐步實現國際化。2011年4月,微信以英文名稱Wechat進入國際市場,第二階段國際化正式開啟。在整體國際化戰略上,騰訊希望在技術、產品、包括公司架構、底層資料庫、佈局等按照國際化標準實現。在產品選擇上,騰訊選擇了兩個全球第一的產品作為國際化突圍的武器,一個是微信:其將通訊、社交、平臺化三者最快融為一體,並引入了朋友圈、公共賬號的平臺化模式,是全球首創,活躍使用者達5億;另一個是遊戲:其業務收入達75億美元,全球第一;而且二者進行組合銷售,微信作為騰訊遊戲的分發和支付渠道,增加遊戲的社互動動性,而通過遊戲促進微信的國際化。在市場選擇上,從港澳臺、東南亞開始,向印度、美國、西班牙等區域推進。2013年成立微信美國辦公室,負責美國微信使用者的發展及研究、公司客戶關係的建立及擴充合作,這被視作騰訊國際化戰略的“特種部隊”。在海外市場推廣上,先後和Facebook、谷歌等巨頭聯手,選擇國際明星作為產品代言人,開始表現的積極進取。

然而面對來自WhatsApp、Line和FacebookMessenger等產品的強力競爭,微信的全球市場格局有待改善:

發達市場:主要英語國家和法國不熱衷於虛擬網路世界,本身需求不強烈,可選工具又多,市場不集中,即使使用者覆蓋最高的WhatsApp,也不超過50%;歐洲則由Whatsapp一統天下。儘管騰訊的目標是國際化而非亞洲化,但在亞洲市場尚未形成優勢前,過早把主要宣傳集中在美國市場,未必是明智之舉。據Onavo等研究機構的市場資料表明,騰訊在美國的使用者覆蓋率僅1%,基本還是侷限在海外華人圈內。

發展中市場是騰訊當前的主要目標市場:但拉美由Whatsapp一統天下,超過90%;騰訊當前主要優勢市場在港臺地區和東南亞,其市場格局如下:

6440

即時通訊的使用者粘性較大,具有鮮明的本地文化特點,在不同地區採用不同的適應當地市場的差異化解決方案,是獲得競爭優勢的不二法門,而這需要耗費很多資源投入。雖然騰訊短短4年時間,在很多亞洲地區已經取得前4的位置,比華為的國際化程式快了許多。但從發展的眼光看,直到2015年新興市場對微信的搜尋量明顯少於whatsapp,且呈現下降趨勢(如下圖):

640S6QRPNZQ

這應該給騰訊敲響了警鐘,反應出主要目標市場對微信的認知度還很低,騰訊需要鞏固並發展好已有市場,才能圖謀更大的發展,戰略步伐需要走得更穩一點。

如何跨越障礙

在特殊的保護政策和經濟環境內成長起來的網際網路新貴,在家門口並沒有與國際巨頭進行過拼死廝殺,其核心能力構建、國際化戰略和關鍵措施的制定水平、內在管理能力和外在競爭技能都有待提高。過快暴富和高的利潤水平,掩蓋了很多組織內鬥、開發浪費、運作效率低、國際化駕馭能力不足等問題,而養成的很多壞毛病(如搜尋排名和商家排名腐敗、放任微文侵權等行為),使BAT走向海外的道路註定不會平坦。為此,需要通過一些措施和手段,快速彌補關鍵短板。

1、揚長避短,打造核心競爭力

BAT的產品大多是在山寨美國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市場特點進行的應用創新和模式創新,如支付寶的第三方信用擔保模式、微信紅包等,而缺乏基礎的或原創的核心技術或能力。

發揮海外上市公司的優勢,充分利用國際資本,提前對市場、核心技術和產業鏈進行全球佈局;BAT都在在網際網路發源地美國建立了研發和投資中心,利用最先進的技術、人才和資本,為公司全球化提供利器。百度和騰訊在海外的投資類似,每筆金額都不大,不進入董事會,更多扮演顧問和夥伴的角色。一方面跟蹤最新技術尋找未來發展機會,另一方面一起探討和摸索如何在海外開展業務。百度更注重底層核心技術的獲取,以及投資與自研的平衡;而騰訊在海外的投資佔比2013年達到70%,2014年也達到49.4%,投資的公司幾乎無一例外地跟社交相關;阿里巴巴最為進取,圍繞核心業務的海外投資併購很少低於千萬級美元,大多佔有10%以上的股份。在確保戰略一致性的前提下,待時機成熟後,可採取類似聯想通過投資加快國際化程式的方式,控股或全資收購相關企業,海外收入將會實現跳躍性增長。

充分發揮中國人力資源的優勢,通過低成本、高效率的研發“人海”戰術,“開放合作”聯合本土力量,滿足不同區域的市場需求;由於BAT的產品都是基於對本土、對文化、對人性深刻理解基礎上的服務產品,有別於製造業的標準化硬體產品,在其他地區難以規模複製,產品的開發效率和週期受到影響。但所有全球網際網路企業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對中國公司而言,反而可以發揮中國“人海戰術”的優勢。以東南亞市場為例,WhatsApp原來佔絕對優勢,但其在美國不足100人的開發團隊,不願也不能為當地進行定製化改良,使在東南亞多個國家和地區很快被LINE超越。要做到這一點,前提是必須建立高效的一線與總部的協同機制,一線具備敏銳的市場觸角,深刻理解當地文化特點和市場需求,總部則要具備統籌規劃的快速響應能力。

另外,可以將海外版產品的部分功能開放出來,和本土企業進行業務合作,形成優勢互補。特別是針對一些小語種區域,可以減少對研發、市場和服務人力資源的消耗。這對產品的架構設計、開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騰訊遊戲《NBA2K Online》採用的聯合開發模式,首先把國外IP引入中國,研發Online版本建立使用者基礎,然後與合作伙伴一起將“產品+運營”輸出國外市場,進行規模化複製,在國際市場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通過自研產品、兼併收購與聯合開發,打造核心競爭力,在全球佈局的過程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國際化道路。

2、制定合理、清晰的國際化戰略,實現路徑和市場選擇是網際網路企業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BAT都愛“拔獅子的鬍子”,直接攻擊全球市場的制高點,效果都不好。

合理的海外擴充步驟應該是:

第一步:從華人較多的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入手,佔據相當的市場份額,培養海外使用者圈子,提升海外產品競爭力,提高國際化管理水平。

第二步:深入人口眾多、大語系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非洲法語系、中東北非的阿拉伯語系國家等;特別是金磚國家,發展潛力巨大,且網際網路產品與製造業產品不同,幾乎不存在關稅壁壘,因此可以考慮重點突破;從非洲、中東、亞州等新興市場看,其固定網路遠沒有行動網路普及,移動網際網路將是重要市場機會。

第三步:選擇沒有本土強勢競爭對手的已開發國家。完成以上三步後,美國市場才能水到渠成。

在擴充策略上:

“借船出海”方式:在華為、中興、聯想等ICT廠商已經建立了品牌的地區,與本地運營商進行合作,如百度在埃及與Orange合作,快速上線業務。還可以與眾多走向海外的手機廠商合作,預裝相關業務,降低海外擴充門檻。

“以夷制夷”方式:借鑑國外企業通過投資突破國內管制政策,利用代理人佔領國內市場獲得鉅額收入的方式,投資或兼併目標市場的本土企業,快速佔領市場。但企業融合與跨文化管理,是BAT必須補上的一課。

3、制定資訊保安戰略,提升隱私保護能力,加快智慧財產權積累:這是中國企業國際化不得不面對的難題,而通訊和網際網路行業通常被視為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之一。即使華為這種“做(通訊)管道的鐵皮”公司,每當進入一個新市場,都會受到當地新聞、國會、軍方、業界的“特殊”關照,特別是受地緣政治影響較大的美國、澳大利亞、印度、臺灣等地區。網際網路企業將遭到更大的阻擊,但仍然有一些方法值得借鑑:

(1)華為在這方面被動或主動地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對突破歐洲發達市場效果顯著。其做法包括開放原始碼,交由中立的權威機構進行安全驗證;成立英國安全認證中心,開放給全球的有關部門等;

(2)BAT作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外資背景可以抵消部分“中國”色彩的影響。加大技術投資、加強當地研發中心等機構的建設,通過聯合開發等多種方式,增加本地就業,提高產品透明度,進一步規避對資訊保安和智慧財產權的質疑;

(3)減少運營模式引發的安全顧慮

從技術上講,為了更好地提供全球服務,BAT在全球都部署或租用了資料中心,並採用雲端計算、大資料探勘、商業智慧等技術,提高運管水平。而包含客戶資訊在內的數字資產,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區域組織的高度關注,特別是美國和歐盟地區,德國電信客戶資訊洩露事件,曾在歐盟引起軒然大波。基於資訊保安、隱私保護的考慮,除了利用更強的安全技術外,歐盟要求數字資產必須儲存在歐盟內部,個別國家甚至要求本國的數字資產物理上必須在本國境內,並已經開始立法。但包括小米在內,國內網際網路企業的客戶資訊等核心資料、運營主體幾乎全部都在中國,這引起了很多國家的顧慮。因此,BAT要擴充海外市場,其雲端計算的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資訊保安策略與隱私保護技術必須更適應全球化的要求。產品的國際版本和國內版本需要區別開來,資料中心進行物理和地理位置的隔離。如微信的國際版與微信中國版有所區別,與國內版使用的不是一個伺服器,維護團隊也有所區別。

從非技術的層面看,BAT配合管制政策進行的內容過濾、輿情監控、客戶監測等,勢必會引起外界質疑,影響其全球形象和市場擴充。Google在中國的管制表現受到美國國會的聽證,成為Google放棄中國市場的原因之一。BAT除了遵守當地法律,品牌和高層政商關係的建立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國際化”對於網際網路企業乃至整個高階服務業來說,夢幻與沉重總是相伴隨行。飛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技術和開放的商業模式,正在瓦解傳統的疆界,“運營全球化”、“平臺開放化”、“產品差異化”和“服務本土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2015年註定是不平常的一年,騰訊股價下跌、百度股價大跌、阿里巴巴股價更跌破發行價,網際網路新貴的國際化任重道遠!

作者:蘭濤,走出去服務港特約顧問。

來源:走出去服務港(微訊號:SH_GO_Glob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