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less-charging

   導語:美國科技部落格Re/code週末刊文稱,2014年或許將是無線充電技術成為主流的一年,而磁共振無線充電技術的發展將解決此前第一代技術存在的多方面侷限。

  以下為文章全文:

  物聯網或許將成為自網際網路誕生以來,最具革命性的技術進展。分析師估計,到2018年,全球將有300億個裝置無線聯網。根據一份最新報告,美國家庭任何時刻平均有10臺裝置正連線電源,而隨著互聯裝置的發展,這一數字還將繼續增長。未來,使用者或許可以使用同一充電板給多個裝置,例如智慧手機、智慧手錶和平板電腦充電,從而擺脫多種多樣的有線充電器。

  通過無線充電技術,使用者可以同時充電多臺裝置,而不必使用任何線纜。儘管無線充電技術的發展已有一段時間,但從第一代電感技術向第二代磁共振技術的發展將推動無線充電成為主流。

  電感技術要求使用兩個線圈,分別用於發射和接收。交流電通過發射線圈併產生磁場,從而將能量傳送至接收線圈,而接收線圈可以給裝置或電池充電。電感技術的發展吸引了人們對無線充電的興趣,但這種技術存在限制。在使用這種技術時,一次只能給一臺裝置充電,而裝置必須以特定方式放置在充電板上。

  電感技術的侷限並非無線充電發展緩慢的唯一原因。近年來,多個不同組織提出了多種無線充電標準,令使用者更加迷惑。如果希望推廣無線充電,那麼這些不同標準必須能無縫地相容,或形成統一的標準。

  由於磁共振技術的發展,這一目標正逐漸成為現實。這一技術已獲得了A4WP和PMA兩大無線充電標準組織的支援,並基於“空間自由”的理念。與以往技術不同,磁共振技術利用了磁共振原理,帶來了多方面優勢。

  磁共振無線充電技術需要一個能同時支援多個接收器的簡單發射器,引入了基於藍芽智慧通訊的無線功率控制系統,並可以通過非金屬表面發射功率。藍芽智慧通訊在功率接收器和充電介面之間提供了一種可靠的通訊通道。這意味著,即使是很小的裝置,例如頭戴裝置和可穿戴計算裝置,也可以智慧地與充電介面通訊。這一技術簡單易用,而“空間自由”的理念意味著多臺裝置可通過同一發射器同時充電,且不必以特定位置擺放。

  這些優勢將推動多個組織合作,制定統一標準。這一過程很可能將從今年底開始。而一旦整合開始,市場上將出現更多無線充電解決方案。由於可以方便地一次充電多臺裝置,這種無線充電技術將非常適合物聯網裝置,例如運動追蹤裝置、可穿戴裝置和健康追蹤裝置。

  可以想象,對工業界、零售行業、服務提供商和消費者來說,這一技術意味著什麼。無線充電站很可能將異軍突起,咖啡館、機場、餐廳和電影院等場所都將提供這樣的無線充電站。使用者可以在幾乎任何場所給自己的裝置充電。零售商和服務提供商甚至可以使用無線充電系統來提供增值服務,從而個性化移動使用者的體驗。

  不過,如果希望實現這一目標,那麼OEM廠商必須在各種裝置中整合端到端的磁共振無線充電技術。此外,這也需要向下相容基於電感技術的無線充電系統,同時避免出現干擾。

  很明顯,對所有使用者來說,無線充電都是一項很酷的功能。在物聯網世界裡,這種技術也非常必要。統一標準的制定、端到端技術的開發將使無線充電成為主流,並使物聯網世界充分發揮潛力。

via:新浪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