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世界天文學權威機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簡稱IAU)成立了一個全新工作組 ——“資料驅動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組,該工作組由國家天文臺崔辰州博士發起並擔任主席。IAU現有50多個工作組,這是唯一一個由中國天文學家擔任主席的工作組。

“資料驅動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組頁面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於1919年7月在比利時成立,來自95個國家和地區的11000 多名天文學家參與其中,中國天文學會於1935年加入。“資料驅動的天文科普教育”工作組創始成員有16人,包括來自全球各地的多位天文學巨匠。

中國天文學家崔辰州博士是如何成為這樣一支優秀隊伍的“領頭羊”呢?

談到創立工作組的初衷,崔博士認為:“天文學是名副其實的“大資料”科學,每天由天文觀測裝置捕捉到的海量天文資料,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必需品,也是寶貴的科學普及和教育資源。”

崔辰州博士

“過去由於技術限制,這些資料無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分享,而在網際網路+時代,雲端計算和大資料技術的成熟,加速了學科發展和大眾科普。”崔博士表示,“因此,天文科普教育工作必須由資料、由新技術來驅動,通過網際網路把國際、國內的專家以及廣大公眾連線起來。”

崔博士任職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可謂擁抱網際網路新技術的先驅。早在去年,國家天文臺就與國內領先的雲端計算服務商阿里雲達成了戰略合作,並於今年年初成立了天文大資料聯合研究中心,為天文學這門古老學科引入網際網路時代的最新血液。

2016雲棲大會杭州峰會 雙方宣佈達成戰略合作

國家天文臺-阿里雲“天文大資料聯合研究中心”揭牌儀式

目前,我國從事天文學研究的專業人員僅有2000左右,隊伍雖小但中國天文學界在過去十多年卻一直身體力行,致力於天文科普、提升公眾科學素養。

2002年中國天文界開始建設的中國虛擬天文臺(China-VO)是核心陣地之一,不管專業人員還是業餘愛好者,都可以通過這個“天文門戶”獲取觀測資料、查閱資訊、交流討論及公眾互動。

例如,中國虛擬天文臺發起的“公眾超新星搜尋”專案,是國內首個天文全民科學專案,已經通過公眾參與的力量,發現了6顆超新星和1顆新星。

“公眾超新星搜尋”專案

為了讓更多使用者能夠更加快捷、安全的訪問這個“天文門戶”,目前中國虛擬天文臺主節點已經遷移到阿里雲,包括此前已先期上雲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資料。

“15年前,我們只有一臺從中關村市場淘來的電腦,作為對外進行資訊溝通的裝備。如今中國虛擬天文臺已整合超過500TB的科學資料、1.5PB的儲存能力、700多Tflops計算能力和100多種軟體,搭乘雲端計算大資料等新技術,我國的天文科研和科普教育工作將加速起飛,奔向浩瀚宇宙。”崔博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