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森和阿里研究院釋出《快遞最後100米服務趨勢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快遞代收成為消費者剛需,且未來將持續增長,多元化、共享代收是快遞最後100米配送的未來發展趨勢。
快遞行業高速增長,最後100米承壓
近年,快遞量年平均增速超50%,截至去年,快遞總量已達312.9億件,年人均使用22.6個快遞。到今年上半年,已接近達成一天1億件快遞量。馬雲爸爸前不久甚至預測,一天10億件包裹“估計在6、7年就能實現”。
但現有快遞模式是堆人的活,快遞員業務量繁重,人員增速難與龐大快遞數量增長相匹配;且當面簽收又會遇到如家裡沒人,放在樓道不安全等等問題,快遞最後100米麵臨巨大壓力。據百世快遞杭州下沙蕭山網點運營總監李田介紹,快遞員平均每天要派送150-200件左右包裹,在任務重的情況下,快遞員和消費者時間常有衝突,一件快遞多次上門是家常便飯。
對此,阿里研究院副院長楊健提出瞭解決最後100米問題的三大途徑:技術自動化、組織社會化、人性多元化。
首先,技術方面,我們能看到如倉儲揀貨機器人、快遞分揀機器人的應用,國外如亞馬遜早在2012年就走上智慧化倉儲物流的道路,近期京東全流程、綠色無人倉也亮相。而技術對末端配送的優化,各巨頭也都在探索。京東、亞馬遜等試圖用無人機送貨,還有配送機器人如幾天前剛面世的餓了麼“萬小餓”,及已在阿里園區應用的菜鳥小G等。近期,亞馬遜和沃爾瑪都在嘗試藉助智慧門鈴、智慧門鎖等智慧裝置,讓快遞員進入使用者家裡,實現送貨上門。
組織創新方面,末端組織方式社會化也是可行之策,主要是四大類:1、支線+配送模式。在美國,沃爾瑪與Uber合作擴大雜貨配送服務範圍,亞馬遜3年前就聯合移動叫車應用Flywheel合作,用計程車送快遞;2、路人甲送貨。如DHL的MAYWAYS徵召志願快遞員;3、兼職O2O,包括外賣送餐,兼職人員進行O2O配送,閃送、蜂鳥等是典型;4、眾包+共同配送。如雅瑪多、佐川急便、日本郵政在多摩地區共同配送的模式,配送員本地眾包。
過去快遞往往多是送貨上門,楊健指出末端基本佔整條鏈路成本50%以上,他提出未來快遞將朝多元服務格局轉變,除派送到家外,還包含如代收、預約上門等服務內容。
代收成為主要收件方式之一,共享、多元代收成未來趨勢
基於市場需求的變化,很多人選擇“代收”作為自己收貨方式的備選。《報告》指出,55%的使用者因為家裡沒人/不在家,不方便上門簽收,43%的使用者提到擔心上門簽收個人資訊不安全的問題,還有如家人不瞭解情況,不方便幫驗貨或交接、同時收到很多快遞,快遞上門次數太多……
消費者需求的存在催生了代收市場。目前我們知悉的有四類代收服務:店面代收、自提櫃代收、物業代收及其他私人代收。想必小夥伴們也都有體驗過,像物業代收往往受到取包裹的時間限制,私人代收又可能有不規範、亂收費等問題。
而各類代收模式中,成體系、規模的還是店面代收和自提櫃代收,前者如菜鳥驛站、媽媽驛站等,後者如豐巢、速遞易、雲櫃等,電商、快遞公司、第三方物流平臺都悉數入場。同時,自提櫃也朝著高科技賦能的路徑上走,近期螞蟻金服宣佈將人臉識別技術率先應用在速遞易自提櫃上,現在已在上海試點。
就消費者接受程度而言,報告資料顯示,70%社群消費者認可代收模式提高了快遞流轉效率,該模式的使用滲透達到7成以上,其中小區越高檔,選擇代收的消費者比例越高。
這與代收設施建設有關。目前使用者社群平均可選代收點有2個,高檔小區代收方式平均2.1種,小區代收點2.5個,高於平均社群對應數值。
《報告》預計,未來將有7成消費者願意使用代收服務,並且75%的消費者認為用了代收服務後整體收件體驗將更好。今後預計將有6成使用者更主動選擇代收服務,尤其高階小區人群使用意向更強。
消費者對快遞最後100米配送的核心訴求為安全、便捷、優質服務。安全包括物品及隱私方面的保護,優質服務主要體現在更人性化上,比如大件或指定物品送貨上門、持續取件提醒、環境整潔、有增值服務功能擴充等。
因此,落實到代收服務,尼爾森副總裁馬荷芳告訴36氪,未來將朝著專業化方向發展,包括服務和運營的專業性,一方面是需要建立統一的服務標準形成行業規範,另一方面則可以引入智慧化技術提升代收服務效率。同時,在代收服務內容豐富性上,個性化服務包括冷鏈生鮮、貴重物品代收,定時配送等是未來的需求方向。此外,利用代收點的便利位置,延展更多生活相關的增值服務也將成為潛在發展機會。
來自:36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