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79022236-2827-4k24bn0ztsw

該報告以記分的方式衡量了人們對主要人際關係的滿足程度,調查衡量的主要人際關係包括伴侶關係、子女關係、父母關係、親戚關係和朋友關係。在中國,調查重點在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大一線城市展開。此外,報告還提供了可以採取哪些措施來改善人際關係的建議。

報告中,中國的人際關係得分為54分(最理想人際關係=滿分100分)。這意味著,中國受訪者的主要人際關係相較於其理想的人際關係水平還有較大差距。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所調查的十個市場中排名末位。

調查顯示,中國一線城市受訪者對伴侶關係的滿意度最高,得分為49分(滿分100分)。在衡量理想的伴侶關係時,中國受訪者最重視“親密的情感聯絡”(64%的人希望伴侶做到這點)。中國的受訪者還十分重視伴侶“是否願意維護他們”(61%),“尊重他們的個性”(59%),“容易相處”(58%),以及“對自己忠誠”(57%)。

中國受訪者也十分重視與父母和朋友保持密切的聯絡,兩種關係都得到了38分的評分(滿分100分)。親子關係的平均得分為36分,親戚關係的平均得分為28分。儘管77%的受訪者表示工作中的同事是他們的好友,但與同事的關係平均評分僅為26分。

信誠人壽總經理助理、董事會祕書邱文光認為,《2016人際關係親密指數報告》較為真實地反映了目前中國人際關係的現狀,不但探索了人際交往中帶來幸福的關鍵因素,也提出了在關係維護中需要人們關注的地方。

“保險的核心理念圍繞著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展開。我們清楚地知道,客戶通過購買我們的產品來保護自己最關心和關愛的人。我們也清楚,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對我們自己的幸福和健康至關重要。我們衷心希望,《2016人際關係親密指數報告》可以幫助大家更好地瞭解和學會經營自己身邊的人際關係,並從中獲得更多回報。”邱文光說道。

信誠人壽總經理助理、北京分公司總經理陳忠德補充道:“調查結果既值得慶祝,也令人擔憂。值得慶祝的是中國的受訪者在評估人際關係時,著眼於夥伴、陪伴、尊重和坦誠等要素。然而,人們現有的實際人際關係與理想人際關係之間仍存在差距,家庭需要、財務不確定性和科技干擾等因素,都會讓人際關係變得緊張和壓力大增。”

中國受訪者的人際關係滿足感低於亞洲其他市場

在被調查的幾個亞洲市場中,中國受訪者儘管相對更為富足,但人際關係的滿足度卻低於許多地區。報告顯示,中國受訪者在多個方面人際關係緊張。引起夫妻爭吵的幾大主要原因分別是“(對伴侶)漫不經心”(36%)、“花費在電話或電腦上的時間太長”(33%)、“子女問題”(32%)以及“金錢問題”(31%)。

儘管夫妻間會存在爭吵,但只有19%的人會每星期認真地考慮離開伴侶,是亞洲被調查市場中最低的。這項內容在亞洲受調市場的平均比例為22%。

夠親密才幸福

信誠人壽釋出的《2016年人際關係親密指數報告》還進一步揭示了改善人際關係的關鍵。比如,每星期至少花一小時與伴侶聊天的受訪者關係評分為47分,比彼此交談較少的受訪者(35分)高出12分。可見改善人際關係的關鍵點在於加強溝通。

中國受訪者尤其重視伴侶是否會照顧他們。50%的人表示,理想伴侶會時常關心他們。這一比例高於其他任何受訪地區。38%的人表示,理想伴侶應擁有與自己相似的背景;而34%的人則表示,伴侶應該擁有與自己相當的受教育程度,這一比例亦高於其他任何受訪地區。

提高滿足感的另一要素是分擔家務。70%的中國女性和74%的中國男性表示,家務大部分是伴侶承擔的或者是雙方均攤的。中國受訪者也是亞洲地區中最懂得感恩的,61%的人認為伴侶做家務並不是他的義務,而是在幫助自己分擔。

共掌財權

中國的夫妻通常都會共同進行理財規劃。81%的夫妻表示,他們一起進行理財規劃。84%的人則表示,他們會和伴侶談論未來計劃。55%的人擁有聯名銀行賬戶,其中19%的人更是將他們的所有資產放入聯名賬戶,不留任何個人賬戶。擁有聯名賬戶的受訪者與伴侶的關係評分為55分,明顯高於沒有聯名賬戶者(37分)。

子女孝順

中國的父母覺得他們的子女更孝順。在亞洲地區,中國父母責罵子女的比例最少,每星期責備子女的人只佔21%。只有五分之一(20%)的人每星期與子女爭吵。

中國的父母普遍看重子女的教育問題。將近三分之二的父母(65%)至少每星期在學習上為子女提供一次幫助。為子女教育而儲蓄的父母(78%)多於為自己退休而儲蓄的父母(46%)。中國父母更傾向於為子女安排額外的課餘活動。84%的父母為12歲以下的子女安排課外活動。該比例在亞洲地區位列第三,僅次於香港以及泰國。

數字化帶來隔閡

數字化無疑正在擾亂中國受訪者的人際關係。44%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伴侶有時喜歡手機多過與他們親近。40%的人承認,他們有時喜歡智慧手機多過與人親近。科技同樣成為夫妻爭吵的重大誘因。分別有36%和33%的受訪者會因對方的漫不經心和沉迷於手機或電腦與其爭吵。

“技術進步和智慧裝置已經無孔不入地侵佔了我們的私人空間。我們時常受到手機和電腦的干擾,甚至到了忽視家人和朋友的程度。現在是時候放下手機,把時間花在真正需要我們關注的人身上了。”陳忠德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