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網際網路技術迅猛發展,環境資訊化企業近年來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而大資料時代的到來,更讓環境資訊化企業成為創新環境管理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生態環境大資料建設的當下,環境資訊化企業能貢獻哪些力量?
為此,本報專訪了業內專家——中科宇圖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劉銳。
環境資訊化企業面臨哪些利好?
環境資訊化企業可以參與到資料標準制定、資料採集、資料整合、資料探勘各環節
記者:3月初,環境保護部印發《生態環境大資料建設總體方案》(下文簡稱《方案》),《方案》為環境資訊化企業創造了哪些條件?
劉銳:按照陳吉寧部長的要求與部署,大資料、“網際網路”等資訊科技已成為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要加強生態環境大資料綜合應用和整合分析,為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方案》的出臺及時系統地介紹了生態環境大資料應用的整體方向和發展建議,為環境資訊化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和契機。
首先,從理念來說,《方案》要求實現生態環境資料互連互通和開放共享,鼓勵業務創新、管理創新和模式創新,這就為第三方企業創新提供了理論和支撐依據。企業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業務優勢和市場優勢,運用大資料進行創新,並提供第三方服務。比如支撐生態環境資訊公開、網上一體化辦公和綜合資訊服務,建立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發揮生態環境資料資源對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和經濟社會活動的服務作用。
其次,從參與度來說,《方案》提出建立生態環境大資料管理工作機制,要求健全大資料標準規範體系,保障資料準確性、一致性和真實性,這為環境資訊化企業在資料標準化服務、模型建立、資料探勘等方面,創造了機遇。環境資訊化企業可以參與到資料標準制定、資料採集、資料整合、資料探勘整個環節中。
再次,從技術角度而言,《方案》強調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和調查統計等技術的綜合應用,提升生態天地一體化監測能力。環境資訊化企業在新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上已經有多年的積累和發展,可以積極參與生態資料的整合分析,推動加強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自然保護區的監測評估、預測預警、監察執法,支撐生態保護區域聯防聯控。
記者:結合環境資訊化產業的實踐,您認為《方案》中哪方面還需要加強?
劉銳:從事環境資訊化建設多年的經驗來看,空間資訊和衛星遙感在環境管理和環境服務領域起到關鍵的作用,因為環保系統每一個部門的工作都會涉及到空間資訊,比如環境監測、環境監察、環境服務、環境應急等,若沒有空間資訊,就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大資料。如果將地圖大資料和環境大資料相結合,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環境大資料管理平臺。
我們希望通過建設基於地圖大資料的環境大資料平臺,來推動環境保護管理能力的建設。當然,我們也會繼續積極推動空間地理資訊和衛星遙感融入生態環境大資料。
生態環境大資料建設該怎麼走?
大資料建設可以分為三步,一是建設時空大資料平臺,二是建設環境大資料中心,三是應用分析資料。
記者:根據《方案》,基於企業實踐,您認為生態環境大資料建設應分為幾步走?
劉銳:我認為生態環境大資料建設應分3個步驟:
一是建設天地空一體化的資料獲取系統,建立時空大資料的平臺。以大氣為例,在城市設點建立大氣相關的感測系統。
目前,北京有36個空氣質量監測站,天津有20多個監測站,但這遠遠不能滿足大資料分析的需要。建立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非常有必要,包括利用衛星遙感、智慧感測系統,無人機搭載感測系統對區域的監測。除了國家設定的監測點以外,還可以有廉價、普通的手機式感測系統,對重點區域、交通樞紐進行重點監測,獲得大量航空、地面、空間的資料,這3部分資料融合就形成一個三維立體的監測系統,資料的處理也比單一的地面監測更加科學化。天地空一體化的大資料環境監測體系是生態環境大資料建設開展的前提。
二是建立基於時空大資料的環境資料中心,也就是把時空大資料和環境大資料結合起來,在監測、監察、應急、生態保護等各方面都要與時空大資料相結合,形成完整的生態環境大資料。
三是經過融合整理,與環保系統各部門業務相結合和共享,對資料進行分析,為環境管理提供決策依據。比如建立環境預測預報模型、環境與健康評估模型、城市生態系統安全模型等,這些都將在大資料的基礎上為環境管理提供依據。
目前, 環境保護部相關部門已經開始探索環境大資料的應用,先後與IBM、微軟進行合作,開發了城市局地大氣主要汙染物時空分佈的大資料模型,這些都是非常好的嘗試。中科宇圖目前也為多個地市提供了空氣質量預測預報72小時的視覺化決策模型。
企業如何發揮自身優勢?
環境資訊化企業需要從軟硬兩方面入手,提供平臺、技術和科研成果。
記者:根據大資料發展的三步走戰略,環境資訊化企業應該從哪些方面支撐生態環境大資料建設?
劉銳:結合生態大資料發展的三步走戰略,環境資訊化企業要從軟硬兩方面著手建設。
從硬體建設上來講,我認為環境資訊化企業需要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第一,環境資訊化企業可以提供行業地圖大資料服務。由於環保行業涉及的領域和範圍越來越廣,所以生態環境大資料建設不僅需要提供環保部門的大地圖,還要打通電力、通訊、公安等行業的地圖,這就需要綜合實力比較強的環境資訊化服務商。
第二,我國自主研發的衛星目前有20多顆,環境資訊化企業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在國內外的業務優勢,提供衛星遙感動態資料等免費的國外資料資源。中科宇圖目前就可以提供國外免費下載的衛星資料,並且已經建立了大氣的反演系統,根據衛星提供的資料可以提供實時的大資料服務。
第三,在時空大資料平臺建設的基礎上,與環保部門建設資料中心類似,環境資訊化企業也要建立基礎的大資料服務中心,進行資料積累,這是提供業務化應用和服務的基礎。例如,雖然環境監察是實地考察大氣、水等方面的汙染狀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強大的資料系統作支援,通過大資料分析歷史、剖析現狀、預測未來,為未來的環境管理提供決策分析和依據。環境資訊化企業可以在衛星遙感、無人機、物聯網和調查統計等綜合整合技術和應用方面,提供第三方優質服務,提升生態環境天地一體化監測能力。
這方面,中科宇圖結合自身在地理資訊方面的優勢,聯合相關科研單位,建立了基於空間資訊的環境大資料中心,共同研究多種資料融合的物理模型、學習模型、專家模型。
第四,《方案》提出率先在執法領域取得突破,環境資訊化企業可以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在環境監察移動執法上大有所為。可以開發移動執法終端,打通資料中心,隨時調取關於企業的排放、監測、監察甚至違法行為等方面的資訊,實現隨時隨地執法。
從軟體層面上來講,需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要加強自身的科研能力,做好生態環境大資料基礎理論和研究工作。中科宇圖即將出版的《網際網路時代的環境大資料》一書可能是全國第一本系統地描述環境大資料的圖書,系統地闡述了環境大資料概念、建設方法、案例等,可以對環保行業發揮一定的指導作用,也為高校和大專院校提供環境大資料應用與服務的參考和借鑑。
第二,要加強與國內外高校、研究所、企業等的合作,吸引國內外更多的科學家參與環境大資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