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中清晰地描述了政策扶持和保障的重要性:“建設製造強國,必須發揮制度優勢,動員各方面力量,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靈活高效的實施機制,營造良好環境;必須培育創新文化和中國特色製造文化,推動製造業由大變強。”

  為此,《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八項政策保障措施。即: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政策支援力度、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進一步擴大製造業對外開放、健全組織實施機制。

  其中,在第八項“健全組織實施機制”中,主要包含三方面內容。

  首先是,成立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由國務院領導同志擔任組長,成員由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單位負責同志擔任。領導小組主要職責是:統籌協調製造強國建設全域性性工作,審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專項、重大問題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強戰略謀劃,指導部門、地方開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工業和資訊化部,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

W020150608584332684201

  其次是,設立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研究製造業發展的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對製造業重大決策提供諮詢評估。支援包括社會智庫、企業智庫在內的多層次、多領域、多形態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為製造強國建設提供強大智力支援。

W020150608584332736243

  最後,建立《中國製造2025》任務落實情況督促檢查和第三方評價機制,完善統計監測、績效評估、動態調整和監督考核機制。建立《中國製造2025》中期評估機制,適時對目標任務進行必要調整。

W020150608584332762094

  這也充分反應了PDCA管理理念在國家戰略中的運用。只有在戰略規劃實施過程中,不斷地進行階段性評估,適時調整目標和任務,才能進一步優化戰略規劃,保持科學可持續的決策迴圈。

上海自貿區從2013年成立以來,一方面,圍繞製造業轉型升級目標和需求,調整優化製成品進出口結構,加大先進技術裝置和緊缺原材料進口;另一方面,在製造業領域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推動重點領域擴大對內對外開放,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

  201471日,上海市政府舉行上海自貿區2014版負面清單情況說明會,介紹了上海自貿試驗區進一步擴大開放相關措施。據報導,在去年服務業擴大開放23項措施的基礎上,自貿試驗區進一步提出擴大開放的31條措施。31條進一步擴大開放措施中,製造業領域14條,成為自貿區開放的重頭戲。與以往依靠勞動力優勢為主的境外製造業企業引進策略不同的是,上海自貿區新的製造業開放政策中,在製造環節上,更注重於產品的研發、設計;在製造分類上,更側重通用裝置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等。可以說,上海自貿區的製造業開放舉措開創了先河,也為未來製造業帶來更大的開放思維。

  《中國製造2025》提出了八項政策保障措施。其中,第七項就是“進一步擴大製造業對外開放”,主要包含引進來和走出去兩個角度的扶持內容。

  在引進來方面,首先是,深化外商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機制,落實備案為主、核准為輔的管理模式,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W020150609640306623370

  第二,全面深化外匯管理、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管理改革,提高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

  W020150609640306676779

  第三,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修訂鋼鐵、化工、船舶等產業政策,支援製造業企業通過委託開發、專利授權、眾包眾創等方式引進先進技術和高階人才,推動利用外資由重點引進技術、資金、裝置向合資合作開發、對外併購及引進領軍人才轉變。W020150609640306691870

  在走出去方面,首先是,加強對外投資立法,強化製造業企業走出去法律保障,規範企業境外經營行為,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第二,探索利用產業基金、國有資本收益等渠道支援高鐵、電力裝備、汽車、工程施工等裝備和優勢產能走出去,實施海外投資併購。第三,加快製造業走出去支撐服務機構建設和水平提升,建立製造業對外投資公共服務平臺和出口產品技術性貿易服務平臺,完善應對貿易摩擦和境外投資重大事項預警協調機制。

  無論是“引進來”,還是“走出去”,W020150609640306713144其實質都是製造業企業在價值鏈上的“網路協同”合作。因為,企業的發展已經不再是侷限於本身獨立的經營運作,一個產品也不再是一個企業單獨完成的。網路協同使得製造業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全球各地的研發機構、生產製造基地和市場營銷網路,開展資源和價值鏈整合,增強國際化經營能力。

  網路協同是國際化與“網際網路+”時代大背景的產物。“借勢借力、整合資源”是製造業朝向網路協同製造發展的趨勢。網路協同的大趨勢下,迫切需要在一般製造業開發的基礎上,構建制造業開放發展的新機制。《中國製造2025》提出“進一步擴大製造業對外開放”這一扶持政策,將有序推進製造業開放,重塑我國製造業全球產業分工體系。

  從國際經驗看,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因其在本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而得到許多國家的普遍重視。德國推出“工業4.0”其實也是基於本國的產業結構。德國是一個以機械行業為支柱的製造業大國,而且德國90%為員工不到500人的中小企業。只有中小企業不斷的技術創新,才能保障德國製造業的整體發展。

  從國內來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小微企業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國製造2025》充分認識到中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其中的第六項扶持政策和保障是“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從專項資金、發展基金、融資體系、徵信體系、建設創業基地、科研資源共享和綜合服務體系等七個方面對中小微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扶持。

W020150610663913793748

  · 落實和完善支援小微企業發展的財稅優惠政策,優化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重點和方式。

  · 發揮財政資金槓桿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加快設立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

  · 支援符合條件的民營資本依法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鼓勵商業銀行加大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建設力度,建立完善小微企業融資擔保體系,創新產品和服務。

  · 加快構建中小微企業徵信體系,積極發展面向小微企業的融資租賃、智慧財產權質押貸款、信用保險保單質押貸款等。

  · 建設完善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引導各類創業投資基金投資小微企業。

  · 鼓勵大學、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等對中小企業開放共享各種實(試)驗設施。

  · 加強中小微企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完善中小微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路,建立資訊互聯互通機制,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創業、創新、融資、諮詢、培訓、人才等專業化服務。

  可以說,《中國製造2025》中明確提出“完善中小微企業政策”,主要用意就是,採取措施激發中小微企業活力,將中小微企業在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進一步加以釋放。

  在德國“工業4.0”戰略中,也體現出了對本國中小企業進行了保護和扶持。作為高福利國家,德國由於納稅和社會保險較高,人工成本也相對較高。再加上,中小企業相對於西門子那樣的大企業來說缺乏資訊化建設能力,也缺乏資金,難以投入實現“工業4.0”所需的鉅額軟體開發經費。所以,由德國政府牽頭,製造業的主要社會團體共同推進“工業4.0”的標準化,讓缺乏自主開發軟體能力的中小企業就也能享受技術上的保障,伴隨“工業4.0”以及“工業4.0”標準的推廣,使它們能夠很容易地隨之實現資訊化、自動化和智慧化。這或許也應該視為德國“工業4.0”為本國中小企業提供的服務支援。

 “人才為本”是《中國製造2025》的五項方針之一,其總體思路是: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製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製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所以,《中國製造2025》的第五項扶持政策和保障是“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在人才培養方面主要有以下五項內容。

  (一)加強制造業人才發展統籌規劃和分類指導,組織實施製造業人才培養計劃,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養力度,完善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

W020150611619814035297

  (二)以提高現代經營管理水平和企業競爭力為核心,實施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素質提升工程和國家中小企業銀河培訓工程,培養造就一批優秀企業家和高水平經營管理人才。

W020150611619814596961

  (三)以高層次、急需緊缺專業技術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為重點,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和先進製造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在高等學校建設一批工程創新訓練中心,打造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W020150611619814617189

  (四)強化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嚮應用技術類高等學校轉型,建立一批實訓基地,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示範,形成一支門類齊全、技藝精湛的技術技能人才隊伍。

W020150611619814636026

  (五)鼓勵企業與學校合作,培養製造業急需的科研人員、技術技能人才與複合型人才,深化相關領域工程博士、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和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

W020150611619814658939

  除了人才的培養之外,還制定了人才管理方面的具體政策。例如:加強產業人才需求預測,完善各類人才資訊庫,構建產業人才水平評價制度和資訊釋出平臺。建立人才激勵機制,加大對優秀人才的表彰和獎勵力度。建立完善製造業人才服務機構,健全人才流動和使用的體制機制。採取多種形式選拔各類優秀人才重點是專業技術人才到國外學習培訓,探索建立國際培訓基地。加大製造業引智力度,引進領軍人才和緊缺人才。

W020150611619814676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