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立信在2015年首季“思想+”媒體沙龍上釋出2015年ICT產業發展趨勢,從萬物互聯的發展方向、網路社會的資料流、可程式設計網路、以活資料為中心的價值運營、走向5G這五個方面展開對ICT產業發展趨勢的預測,以下為報告全文: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4年全球經濟的發展依然低迷。發達經濟體在“量化寬鬆”政策的扶持下步履蹣跚,發展中國家則逐漸步入中速增長的狀態。“有人漏夜趕科場,有人辭官歸故里”——舊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新的增長方式尚在醞釀。在世界經濟的迷茫暗夜裡,ICT產業得益於LTE在全球的迅速普及和使用者的快速增長(見下圖),而成為難得的北辰之星。在它的照耀之下,網路社會的大潮正洶湧而來,加速推動人與人、人與物和物與物之間的普遍連線,促進不同型別產業之間的深度融合,新的技術革命正在醞釀,新的產業型別呼之欲出。這一切都仰賴網路社會,以及網路社會所解放的人類創新能力。
2014年,全球的LTE使用者規模同比增長了45%,達到4億左右,而中國的LTE使用者已經突破8千萬,月均使用者增長率超過50%。預計2020年,全球的LTE使用者將達到35億,佔整個移動寬頻使用者的42%左右。
站在未來看現在,對網路社會的諸多預測都會顯得保守。儘管如此,愛立信認為從2015年開始,ICT產業的發展將呈現以下顯著趨勢:
1.萬物互聯的兩個發展方向:面向個人生活的連線日趨豐富和複雜,連線無處不在;面向生產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開始萌芽
在以LTE網路為代表的寬頻網路和雲端計算的推動下,終端的互聯從個人基本需求開始,逐漸擴充套件至個人生活外延的方方面面。智慧手機日益成為處理個人生活的資訊中心。互聯終端的範疇也從智慧手機和裝載通訊模組的PC、平板電腦,發展到融合感測功能的可穿戴裝置。繼續向外,應運而生的智慧家電、智慧汽車、智慧住宅等紛紛標榜其互聯互通的能力,並日益呈現規模化發展。可以被連線的都將被連線,與此對應的各種型別的應用亦將呈現井噴式的發展。
寬頻連線提供了方式,智慧裝置提供了介面,與之伴隨的是人們行為方式的改變。我們正在從一群人共同消費內容轉變為更加個人化的體驗(例如,電視已經從客廳轉移到了第二螢幕);我們讓系統跟蹤、監測並與事物進行互動,實現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擴充套件生活資源的定義,並以更加明智的方式使用資源。網路社會正在深刻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展望未來,愛立信認為,最先出現的改變有望存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智慧家居:網路社會使得我們的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互聯互通,但住房的智慧性尚明顯落後於連線的普及性。這一形勢必將很快發生變化。愛立信的調查顯示,消費者希望住房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的得力助手:廚房是否漏水,冰箱工作是否正常,孩子是否已經回家……愛立信消費者研究室的最新調查顯示,消費者對以下的智慧家居興趣濃厚:
分享經濟:網際網路實現了資訊的高效分享,網路社會中蘊藏著分享經濟的巨大潛力。它能夠讓消費者不必擁有、卻可享受擁有的好處。在愛立信消費者研究室的全球調查中發現,超過50%的智慧手機使用者對租用他人的休閒裝置、房間和家用電器持開放態度。允許他人使用我們的某些閒置物品能夠節省資源,但對消費者來說,更大的推動因素是不必擁有這些物品所獲得的自由。看起來,通過分享節省資金最終要比藉助分享實現盈利更加重要。
面向個人的連線沒有盡頭。滿足了衣食住行、文化娛樂等各個層級的個人需求之後,網路社會的變革還將湧現更深的層次:諸多跡象表明,網路社會正在把工業製造和網際網路進行深度融合,你可以把它叫做“工業網際網路”,也可以把它叫做“資訊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無論採用什麼樣的名字,一個明確的趨勢,網路社會正在把寬頻連線和基於雲端計算的智慧引入到工業化生產領域,不斷推動工業技術的創新升級和各個垂直行業發生轉型和融合。
網路社會催生 “工業網際網路”,將使得涉及工業生產各個流程的諸多關鍵部件彼此之間實現通訊連線。而基於雲的智慧計算使得這些冰冷的工業部件有了“智慧”,各個部件之間也因此具備了互相適應和自動糾錯的能力。使得這些鋼鐵能夠更加高效和靈活而充滿智慧的應對工業生產的諸多環節,為個性化生產和製造奠定了技術基礎。
工業物聯網對於網路和連線的需求是剛性的。工業網際網路的對於網路連線的需求不僅僅體現在連線的有無層次。更重要的是體現在不同場景下的不同型別的連線需求,而其中最為普遍的就是機器通訊(MTC)的連線型別(見下圖)。工業物聯網絕不僅僅是一個標準統一天下的場景。因而對於運營商而言,這不僅意味著巨大的商機,同時也面臨著多樣化、個性化、複雜通訊場景需求對自身網路帶來的嚴峻挑戰。
2.網路社會的血液:資料流
如同石油是工業社會的血液一樣,資料流隨著其承載的資訊越來越豐富,正在日益成為網路社會重要的基礎性資源。資料流如同網路社會的血液一樣,不斷催生新的應用,不斷推動創新發展,不斷促進行業融合。而隨著應用的井噴,又反過來生成了新的流量,不斷為網路社會注入新的血液。這種迴圈發展的結果,是資料流量以幾何級數的增長。愛立信預計,2014年至2020年,移動資料流量有望以40%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到2020年,移動資料流量將較2014年增長8倍。
就像石油是工業黃金一樣,網路社會中承載複雜資訊的資料流,同樣具有戰略資源的經濟意義。對於資料流的變現是網路社會下ICT成員的核心商業模式。如何有效地開發資料流的價值?如何使其在流動的同時不斷增值,並最終成為ICT產業成員的利潤?這些問題隨著網路社會的深入變得越來越重要。流量資源需要賦以良性迴圈的商業模式,才能真正成為促進網路社會健康發展的血液。
愛立信認為流量貨幣化將是網路社會流量資源重要的商業模式。將流量直接作為網路社會虛擬資源的貨幣有以下幾方面的好處:
有助於真實界定網際網路虛擬資源的真實價值。所有的虛擬產品,在網路社會的大潮中,由於使用功能的不同,以及使用範圍的侷限性,其真實的使用價值不能被真實地衡量。資料流量則具有天然衡量這些虛擬資源價值的優勢。使用者在某一類應用/資源上所耗費的流量就是這種應用/資源的真實價值
基於流量的定價方式,有助於促進不同型別的虛擬資源之間自由交換。網際網路虛擬資源與實體經濟中的商品類似,種類繁多而功用不同,只有採用統一等價物才能確定其真實價值,才能為自由流通和互相交換創造貨幣基礎
以流量作為虛擬資源的定價貨幣,有助於促進ICT產業的融合發展。網路社會實現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彼此連線。基於此將誕生數量龐大的新型產業。與實體產業不同的是,這些產業的商業環境將是虛擬環境。因此,採用流量作為其虛擬資源/虛擬產品的統一定價依據,有助於促進這些不同型別的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協調發展
基於以上背景,“流量銀行”與“流量交易平臺”的概念應運而生,並將隨著網路社會的深入發展而逐漸成為促進網際網路虛擬資源自由流動、以及整合網際網路虛擬資源的重要手段。流量將成為網路社會衡量網際網路虛擬資源的天然貨幣。愛立信認為,在網路社會中,運營商的網路平臺具備“流量銀行”和“流量交易結算平臺”的基礎功能。依託於這兩個功能平臺,運營商將能夠真正將流量變成利潤和價值,從而真正實現“流量”效益,並在未來不斷擴充套件的ICT價值鏈中佔據價值的制高點。
資料是網路社會的血液,不斷流動的實時流量資料更是其中的精華,如何利用大資料技術實時有效地挖掘和運營這些資料,直接影響著使用者的業務體驗,而這是隱藏在背後影響ICT成員商業模式的最根本的因素。
3.可程式設計網路
網路社會所開創的終端型別、應用以及使用者需求的複雜性對目前的網路架構而言是巨大的挑戰,更不用說即將到來的工業網際網路所帶來的迥然不同的網路用例。每一種應用都有不同的網路KPI要求,每個使用者、應用和行業對連線的需求都不盡相同,“盡力而為”(Best Effort)並非總是恰到好處。未來的網路架構應該首先能夠識別這些來自不同需求的應用型別,進一步能夠為這些不同型別的應用自動選擇最優的業務鏈(Service Chain)。
例如,聯網的自動駕駛汽車與坐在汽車後座玩遊戲,二者的網路需求有巨大的差別(見下圖)。
移動寬頻正在從標準化、無限量供應的自助餐模式,發展成基於流量的儲存容器時代(流量銀行),未來則發展成為可以提供個性化、更具針對性的服務。可程式設計網路是未來應對這一個性化、複雜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事實上,如今的網路已經出現了許多可程式設計的特點,比如在策略制定和業務識別環節,愛立信提出的智慧管道解決方案已經使目前的網路初步具備了智慧化和可程式設計的特點。
愛立信認為,軟體定義網路(SDN)及網路功能虛擬化(NFV)等新興技術的成熟應用將在增加網路可程式設計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可程式設計網路可以實現主要網路功能和節點的虛擬化,並在網路上為各個應用建立虛擬的邏輯網路切片。邏輯網路切片將一個物理網路分成多個虛擬網路,從而實現多種業務在共享一套寬頻網路基礎設施的同時保持業務實現的相對獨立。可程式設計性並不是要真實地構建多個不同的網路來支援不同的應用場景,而是要建立具有眾多功能的虛擬網路,以滿足從個人應用到垂直行業以至於工業物聯網等各種應用型別的端到端完美實現。
愛立信認為,未來的可程式設計網路的實現將主要依賴以下各方面的發展和演進:
網路功能虛擬化:與傳統網路結構中將網路功能固化到各個節點不同的是,未來的可程式設計網路將實現網路資源虛擬化和網路功能抽象化。這兩個變化使得網路控制功能和業務功能的分離成為可能,進而實現對這些功能的靈活調配和組合。這兩者是SDN的技術基礎。同時,通過利用網路中既有的硬體,使得運營商可以顯著降低其網路側的資本性支出
SDN技術:通過SDN技術,可程式設計網路可以為預製在網路中的諸多黑盒子進行功能命名,並根據應用預製在策略域中的要求,及時排程相應的虛擬網路資源,形成邏輯網路,實現端到端的應用實現過程
跨域協調和配置管理域:應用端到端實現的每個環節會涉及到網路中各個功能域。如何使得這些離散於整體網路中處於不同狀態的資源對一個應用所需求的網路效能得到正確的理解,並能步調一致地保證該應用端到端的符合要求的呈現?這是這一管理域的主要使命和功能(見下圖)
開放架構:可程式設計網路實際上改變了運營商在整個價值鏈中的位置。運營商的網路不僅僅是一個業務實現的管道,而實際上成為了業務實現的工具箱。這將使運營商和業務提供商一起成為應用價值設計和實現的成員。從使用者的使用體驗出發,一個應用的應有效能已經被預先定義,如何實現這些預製的效能,則仰賴運營商提供的網路工具箱。因此,可程式設計網路必須開放部分的網路資源介面和能力介面,以方便第三方業務提供商使用這些“資源”和“能力”工具,靈活自動地建立其應用實現流程,從而保證應用的真實效能。
可程式設計網路架構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其最終的目標是實現高度的自動化和高度的個性化業務提供能力。全面實現這一架構,既需要跨域協調機制的不斷成熟和演進,也依賴目前網路的各個功能域自身的不斷演進和升級。“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目前的智慧管道技術已經在網路可程式設計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隨著相關技術的不斷演進,可程式設計網路終將服務於網路社會中面向真實使用者體驗的個性化連線。
4.從大資料到活資料:以活資料為中心的價值運營
大資料的概念從誕生到現在,已經成為每個行業所熟悉和熱衷的話題。實際上,社會中的每一個元素都是資料的集合,只不過在技術條件不發達之前,人們並不能獲取或者衡量這些資料。隨著技術條件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資料不斷被發現、記錄和儲存。2014 年,全球產生的資料量預計達到驚人的7ZB,到 2020年,每部智慧手機每月將產生3.5GB 的資料。資料量越來越大,資料的型別越來越複雜,非結構化的資料越來越多。
目前,人們對大資料的瞭解或多或少都是站在處理技術的角度:更好地儲存(容量 Volume)、快速的處理能力(速度 Velocity),以及能夠處理各種資料來源,包括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資料(多樣性 Variety)。這種以資料處理能力為核心的大資料處理技術正在日益豐富,而資料分析和處理的工具與大資料本身則逐漸呈現“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迴圈悖論中。
對於電信運營來說,是否所有的資料都是有意義的?我們記錄和分析資料的初衷在哪裡?顯然,資料必須要有價值才值得去記錄、挖掘和分析。換言之,我們需要的是能帶來商業利益的“活”資料,能及時真實反映使用者行為的“活”資料,而不是佈滿塵埃、埋葬在時光中的資料屍體。
愛立信認為,資料必須要“活”起來才對電信運營有意義,資料必須要考慮時間維度才能真實刻劃使用者的行為。相比傳統的大資料,考慮了實時性的活資料能更好地描述使用者或者事件的行為和屬性。活資料能使得運營策略的建立更加符合客觀現實和具有預見性,是價值運營建立的基礎。
愛立信認為,活資料必須形成帶有預見性的洞察才能真正影響客戶的體驗。而客戶體驗是價值運營的核心。在網路社會高歌猛進的時代,尤其是隨著可程式設計網路的引入,運營商與其說是網路提供商,不如說是業務提供商。在此背景之下,使用者對於業務的體驗是運營商運營的核心價值。與傳統的大資料技術強調的3個V相比,愛立信認為,活資料必須要增加以下幾個方面才能為價值運營提供支援:
資料的充分性:電信運營的資料來源於端到端業務生成過程的各個環節,涉及電信網路中諸多不同的域。傳統意義上的大資料分析側重於將這些域和環節割裂開來,分別提取和進行分析,並將分析的結果用於比較單一的目標。基於活資料的價值運營,則需要以整體的概念和更加橫向的角度對產生於不同環節、不同子域的資料進行儘可能多的關聯分析,並將其置於統一的平臺,服務於不同的目標
資料的準確性:業務流程中各個環節的資料對於描繪客戶的體驗並不都是準確的。因此,從海量資料中進行準確的挖掘,並輔以實時的觀測和反饋,才能獲取真正影響客戶體驗的因素,進而形成具備洞察力的策略。資料的準確性是活資料的中心,也是價值運營的生命所在
資料的可執行性:這些資料洞察的結果要最後形成最佳的客戶體驗,需要企業的組織、系統和流程能夠敏捷響應,例如快速把產品創意實現並上架銷售,在雲上快速部署應用來應對容量的彈性變化,“即買即用即服務”從而快速實現價值等。資料只有最終被執行,價值才能最終變現
從資料洞察到策略生成,從策略生成到部署實施,從策略部署到改善使用者的業務體驗,良好使用者體驗生成的活資料又反過來影響策略的形成。依次迴圈往復,以活資料為核心的價值運營閉環體系得以良性運轉。
愛立信認為,運營商在為使用者服務交付過程中,要關注7個觸點(見下圖),而在7個觸點的互動過程中,對什麼使用者提供什麼級別的服務,提供何種接入優先順序等,將決定最後使用者體驗的好壞。這需要制定各種策略,部署到網路中、OSS/BSS系統,甚至客服人員上。不同策略有不同的經營目的,根據目的可以分為網路、業務和使用者策略,也分別對應著活資料洞察的三類資料應用。
5.走向5G
歷經數十年迭代,移動技術已從單一的行動電話轉變成為一整套覆蓋全球的網際網路絡。到2020年,這些網路將為90多億使用者及500億互聯終端裝置提供語音、視訊和多種多樣的通訊服務。與此同時,下一代5G通訊技術的效能水平、系統裝置和終端裝置將達到商用標準。5G旨在滿足更高階更復雜的效能需求。而更為關鍵的是,5G代表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包含創新的網路設計用於部署機器類通訊(MTC),以滿足即將到來的工業網際網路類的諸多應用。簡言之,5G技術是網路社會的關鍵推動因素。
5G是演進而不是革命,使通訊、媒體、機器類通訊等遍佈全球。5G網路的目標是更高效、更快速,並且能夠支援更多使用者、更多終端裝置、更多服務和新應用場景。
愛立信認為,未來5G的演進主要包含以下技術要點:
頻譜:移動技術代代發展,每一代都提高了使用者體驗,使他們能夠使用更多頻段(通常是更高的頻段)和更寬的傳輸頻寬,這些使網路容量和可達到的資料速率得以不斷提高。5G亦不例外,滿足未來的服務需求仍然需要更多的頻譜,提高6GHz以下頻譜的利用率雖有所幫助,但只有利用更高的頻段(10GHz及以上),才能開發更多的頻譜資源
虛擬技術:現代虛擬化技術(如網路功能虛擬化,NFV),加上現有的儲存和計算工具,可以實現網路關鍵資源集的虛擬化和抽象化。SDN、NFV等技術的總體目標就是將功能、網路及基礎設施轉變為服務,而非垂直整合系統的僵化功能。通過一切即服務(XaaS)解決方案,運營商能夠降低業務提供成本和快速響應使用者需求
多樣化通訊方式:5G通訊不再採取一刀切的模式,而是要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合適的模式。基於感測器資料的應用可以在需要時獲得恰當的資料,這樣就可以使裝置的睡眠週期最大化,並優化頻寬的利用。應用可以在多種模式下執行,例如節電模式與資料節省模式、按需資料模式與低延時模式等。使用者可以按照成本節省模式、節電模式或即時資料模式,支付應用的費用
自組織網路:目前,自組織網路(SON)的理念主要是可以讓基站自動進行自我配置,這一理念將會在5G系統中得到進一步發展。Advanced SON技術不僅會應用於物理網路單元,也可以使運營商在多種無線接入技術的環境下均衡網路負載,並支援流量定向及頻譜分配動態。
毛細網路:毛細網路採用短程無線技術,為功能或用途相同的裝置組提供本地連線,並通過毛細閘道器連線全球通訊基礎設施。例如,毛細網路可以連線一組建築感測器,為物業管理提供相關資訊,毛細網路還可以將運送途中的貨物連線到監控應用上以便隨時檢視。網路社會是由500億數量級別的裝置構成的,這麼多裝置直接連線無線網路,肯定行不通——僅配置就要佔據大量時間和計算能力,網路管理開銷巨大。毛細網路可以有效地將功能相同、地理位置一致的一組感測器單獨連線,實現分流。
2014年10月,愛立信聯合瑞典查爾摩斯工學院在141.5-148GHz頻段上實現了高達40Gbps的無線資料傳輸速率,創造了無線通訊領域的世界紀錄,為未來5G在未授權頻譜上的部署做出了積極而有意義的探索。愛立信相信,5G將構建靈活的網路,為未來眾多業務型別提供連線。但顯然,愛立信無法憑一己之力來構建這一未來平臺,所有ICT參與者都需對完整的網路生態系統達成共識,並向此目標共同努力。
身處技術發展的長河,我們能意識到人類的科技呈現加速發展的趨勢。從工業革命到資訊科技革命,再到網路社會,時間的間隔越來越短,其中孕育的創新和發明更是不可同日而語。這是一個由網路社會驅動的創新爆炸時代:每一個人、每一臺機器、每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一個創新的中心;而隱藏在背後的是靈活、高效、高速、安全、可程式設計的網路,承載著創新基因的活資料流動其中,為每一個創新提供個性化的虛擬資源,甚至可以為機器帶來智慧。對於這個鏈條上的每一個ICT成員來說,迫切需要掌握如何運營這些活資料的能力,使其成為實現商業價值的核心,更快更好地共建一個萬物互聯的網路社會。愛立信相信,網路社會正在催生變革,促進創新,激發個人、商業和社會的潛力,最終服務於人類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