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大資料

資料化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而我們的目標在於改造世界。所以資料應用也許更值得關心。

正如資料自古就有一樣,資料應用也與文明的起源同步。只不過,直到工業時代的鼎盛時期,我們的資料應用仍是小資料。小資料即“同一個主體在同一個領域下被採集和處理的同一種結構的相對有限的資料”。而大資料的突破在於“多種主體的交叉領域的相同或不同結構的相對無限的資料”。

與資料的性質相關,資料的效用也有明顯的區別。小資料的效用是“針對特定主體、特定角度、特定週期,且模擬化的”。大資料的效用則是“針對任一主體的、任一角度的、任意時點的,且精準化的”。

毫無疑問,我們描述的大資料的價值屬於未來,讀者犯不著以今天的一鱗半爪的現實來質疑將來的完整圖景。何況美好和邪惡是伴生的,大資料也需要公治規則的新突破才能消彌它可能透發的新的人道災難。

讓我們回到正在起步的大資料應用的現實。

一、大資料的個人級應用:

個人應用是否仍由娛樂起步?這是很可能的,大資料和雲端計算既然發生在“衣食不愁”之後,那麼,追求新奇樂體驗這種和飢食渴飲一樣原生態的需求,也會像電子化技術在單機或網路遊戲中的應用一樣,成為第一波。問題是,大資料應用下的個人娛樂會是怎樣的?以下只是似乎合理的推斷。

網遊的社交化,從過去的虛擬關係影響到或建立出實體關係。同時,從實體化關係中反向建立遊戲中虛擬關係。有人稱此為“平行實境”。實質是:真實生活與虛擬遊戲相互滲透,人可以在不同維度和要素的調適中尋找個人體驗的最大化。是否聯想到了那部電影《七重夢境》?

更積極的意義在於,它可能在遊戲工作化的同時,讓工作遊戲化,過去人非得通過勞動創造價值,現在可以在任意的而且更愉悅的體驗中創造價值,更重要的是,所創造的價值無需通過交換,直接轉入了自我的消費。對此,留給政治家的問題比留給經濟學家的更多,至於哲學家,也許需要得越來越少了。

說得具體一點,你可以為自己如何吃飯、逛街、看病、就學、就業或者男士如何戒菸、女士如何應對經期等,找到比以往更省心省力也可能省錢的新方式。你可以和家人、同事、老師、醫生、或者免不了會出現的官員,一起換個方式做完已經厭煩的事務,甚至做得更好。也不是你自己去“尋找”或去 “設計”,大資料的應用服務商為你提供了找和用的機會,你要做的是:選擇。

個人對大資料的消費,還可以通過另一個角度的分析來理解。

現實的世界是,有小部分人過得很好,大部分人過得不夠好。過得好不好,以是否能佔有他人的服務來區別。比如祕書的服務,媬姆的服務,司機的服務,更高階的還有保鏢服務。這些以人為載體的服務,完成的工作項就是資料採集、分析、處理,而且通過服務者的技能,“處理”輸出為執行的結果。這些服務能否不經由人(服務者)而同樣能實現?說當然可以的人,是相信資料技術和智慧模擬的進步;說不可能的人,可能是糾結於人的悟性和情感這一人工智慧的最後一公里如何跨越。

我要說的是,即使我們的“人工伺服”哪怕只替代了“人員伺服”的一半,而且是作為公共服務提供的,或者價格是公眾通承受的,那也是一種人類文明的突破。這是對身份特權、財富特權和知識特權的突破,也是對人性的真正解放。何況,再保守的人也會同意,人工伺服不可能止步於“一半”。

二、大資料的企業級應用:

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服務物件。套用海爾的“人單合一”,我們可以說“企單合一”。《定位》倡導的思維是每家企業只能面向服務物件的某一部分需求,越明確越好;至於明確需求下的服務範圍的寬與窄,波特苦口婆心的論述今天還管用。

大資料給企業帶來什麼?營銷模式的變革與個人消費的變革緊密相關,在上一節中的敘述,換一個角度就成了企業營銷的模式創新。接下來我們關注企業的內部。大資料如何在企業內部應用?

企業一直以來都在追求質量、效率、成本的均衡優勢,大資料將首先應用於此。所以全面質量管理、全員裝置維護、全面預算管理等,這些過去推而難行的大行動,今後會變成輕應用。

企業的未來追求會超越質量、效率和成本,鎖定更具意義的新目標:開放性、同一性和再生性。至此,大資料的應用將是必有之選。

開放性:企業是資源聚合體,資源需要突破內外屏障。人在哪裡?知識在哪裡?資本在哪裡?物料在哪裡?注意:這些目標資源是基於特定企業的目標和能力而異的。換句話說,不同的資源在不同的企業中是可以重用的。這需要演算法,需要資料抓取機制和分享模式。大資料應用商們,準備好了嗎?

同一性:同一性解決既有的全部資源面向目標的適配性。由於適配是動態的,因而既有資源的同一化是個持續過程。為了資金、物料的適配,最核心的是人員的同一化。企業內人的同一化有不少悖論:是對所有者同一,還是對經營者同一?是對內(既定方針)同一,還是對外(市場變化)同一?馬雲在阿里上市前堅持“合夥人”而不是大股東來控制公司,任正非要求制訂的《華為基本法》在管住華為戰略十幾年後終於宣佈終止。這種兩難解決的前景是:讓投資者、員工和客戶這分屬三種不同身份的人成為共同兼有股東、經營者和客戶三身角色的人,再建立基於大資料的企業自洽的再生規則來決策和執行。大資料如果更用心一點,會讓企業文化的“塑造”成為可能。

再生性:企業與企業的本質區別,不再是產品服務,更不會是規模和價格,而是企業自身的再生規則。這是企業的DNA,就像區別億萬人類個體的基因譜。這是企業自擁的演算法,外部的大資料來源和雲端計算能力通過它而發揮作用。我們能否像繪製人類基因圖譜那樣繪製出企業的DNA序列?難點是它作為次生態(社會生態)的變異性遠遠超出原生態(人類自身)。本文出自36大資料(36dsj.com)

今天的企業雲,仍是以工業化時代的企業價值三角區(質量、成本、效率)而應用的,但未來需要向新的價值三角區(開放性、同一性、再生性)轉向。

三、大資料的公共級應用:

公共服務的主體是政府。政府組織模式決定了大資料的應用方式和程度。現在的政府基本上是功能-職能型的,每個部門管轄一個領域。與此相應,大資料應用的開端,也將是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許多智慧城市的建設,都止步於不同部門的資料共享。比如:交通、民政、工商、稅務、城建或衛生,很難設想沒有資料共享如何“智慧”得起來,打著資訊化旗號的重複建設和形象工程比實體工程更普遍。本文出自36大資料(36dsj.com)

但我們還是要承認,即便是一個所轄領域內部,資料化的集中採集和處理同樣提升決策和管理效能。所以各種“###決策支援系統”或“###服務響應系統”仍有其價值,雖然不久之後,這些孤島式的系統需要拆除重建。

政府公共管理的趨勢是走向“一體化”的目標-保障型政府,它與“功能-職能”型政府的區別在於:前者以公民價值為導向,後者以設定的工作職責為導向。比如公民的健康訴求,靠衛生系統抓醫治保健解決不了,它與食品、環保甚至教育、市政等也緊密相關。比如公民的就業需求,人力資源與勞動部門再盡責又能怎能?解決它更是一個系統工程。既然任何一項公民的關切都要與跨領域的要素相關,那各司其職的政府部門越有作為,能耗越大,離價值越遠。我們會看到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時候,各部門會在最高首長的主持下聯合辦公,問題是,面向公眾的每一項基本需求,都是大事。聯席會議這樣輔助性的工作機制,是否要成為常態?專職專能的部門化工作是否轉為輔助性方式?習慣了專權的官員很難接受,但趨勢就是趨勢,也許公共領域的大資料服務商們可以從其背後揣上一腳,以技術的力量,讓政府改革得以實現。

今天,在中國幾乎每個省和一二線城市的政府都立項了以大資料和雲端計算為技術背景的智慧化專案。關心這些鉅額投資的,未必是納稅人,首先是應用服務商。本文出自36大資料(36dsj.com)

它們是誰,您的企業還有機會嗎?

by:卜安洵

自:36大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