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2720598-3951-qjsj

作者:青溪Joanna

使用情境,或者說使用場景是什麼?它是指產品被使用的環境,包括使用者、任務、裝置(硬體/軟體/物品)、日常生活的社交環境。

為什麼“提升產品的可用性”需要深入理解使用情境呢?因為如果不理解使用情境,就無法做到:像你的使用者一樣看待事情;知道你的使用者所知道的事;想使用者之所想;像你的使用者一樣工作。

一、開始介紹情境調研前,需要知道的兩件事

1.如何找到使用者所想、所要的需求?

那就是——別直接問使用者他們想要什麼。

在焦點小組等方式中,詢問使用者想要什麼,其實一方面是讓使用者去預測他們未來的行為,但是使用者並不擅長這一點;另一方面,焦點小組等方式通常需要聚焦在意見/看法,這較為主觀,真正有價值的觀點通常是無法直接說出來的、甚至是隱藏的。

這並不是說焦點小組等方式無用,而是說將設計決策建立在使用者的意見/看法上是挺危險的事。

2、成功的使用者研究是怎樣的?

1)對使用者需求,給我們可行動、可測試的見解;

2)別問使用者他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

3)別讓他們預測將來可能做什麼;

4)最好的方式不是問,而是觀察他們怎麼做,問的方式可能無形中引導了使用者的想法;

5)使用者說的、沒有他做的有用。

二、情境調研的4大要素

1.Context 情境

去使用者的家裡或者工作環境,理解使用者行為的場景。獨自觀察、或者在使用情境之外做訪談,這些方式都是不足的。

2.Partnership 合作關係

採用一種師徒關係模式,把使用者看做專家。這樣可以阻止參與訪談的使用者把你看做專家或訪問者,也意味著你可以蒐集到更多真實的資訊。

3.Interpretation 解讀

和參與者討論你觀察到的資訊,以證實你的猜想和結論是正確的

4.Focus 關注點

在情境調研之前,與產品、開發團隊就調研的議題達成一致。帶著這些議題去觀察,可以避免走偏。

三、情境調研的實戰步驟

1.User 確定使用者以及人數

首要要確認,使用者指的是真正使用系統/產品的人。

那麼,調研需要訪談多少使用者呢?

1)如果已經知道主要的使用者型別,大約每種型別訪談5個

2)如果不知道主要的使用者型別,訪談大約10個人,並分析你的材料

3)設計一個典型的應用,大概要找來20個人訪談,大概要花1周的時間來從20個使用者當中蒐集材料

2. Focus 達成一致的關注點/議題

在開始調研之前,要對關注點達成一致,建議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讓團隊成員參與進來。

1)給專案組5分鐘的時間頭腦風暴他們想問使用者的問題( 請確保問題都是開放性的,別問一些要回答yes或no的問題)

2)每個問題都寫在便籤紙上

3)5分鐘之後,團隊一起對這些問題進行分組

4)要求大家對這些分組進行排序,看哪些是首要關注點

5)將這些分組 組成一個主題地圖

3.Recording 記錄

採用如下幾種方式記錄:

1)記錄會話

參與者的口述表達,是調研結束後用來分析的核心。可以採用錄音的方式,不過要獲得參與調研使用者的同意,要告訴他們這些內容將保密、並且僅使用者產品研究工作。

2)拍照

拍什麼?

遠景,拍下房子的外觀和整個辦公室;中景,拍下參與者周邊的人和物;近景,拍下參與者在他/她的環境中與特殊物品互動的場景。(如果不能拍照,可以畫草圖)

為什麼要拍照?因為拍照可以提供輔助的視角,別做羞於拍照的研究者。

拍照要注意什麼?

在訪問之前讓被訪者做好準備,給他們一個清單,看哪些是不被允許拍照的,問他們的意見,看看拍下哪些地方可以更好的理解他們的工作。

清單如下:

1462720599-1607-q14

4.Notetalking 做筆記

做筆記的小技巧:

1)筆記本的第一頁紙預留著,用來記錄你聽到的形容詞、行話,這樣可以快速的建立一個詞彙表

2)如果不知道記什麼,可以採用AEIOU的模式,記錄 行為、環境、互動、物件、使用者

3)做筆記自然重要,但是也別忘了用適當的眼神交流、或者其他方式來表達你與使用者參與在一起

結束一個參與者的調研之後,要花15分鐘來快速總結你所聽到的、觀察到的資訊。

在總結時,需要注意的是——最好的觀察,是你看到或聽到的事情,而不是經過你解釋的;觀察應該是一段直接的引用、一個使用者目標、一個使用者行為、一個痛點,或者讓你驚訝的任何事情。

您可以採用下圖的表格方式進行總結,主要記錄如下內容:

1)描述參與者和環境,參與者的目標和優先關注的事項

2)列出這個訪談中三個主要的事項或學到的事情

3)列出這個參與者與其他參與者之間相似點

4)列出這個參與者與其他參與者的不同點

1462720598-4323-q22

5. Affinity Diagramming 親和圖表

親和圖表是解釋情境調研結果的輸出方式, 我們需要將大量的定性資料和資訊,進行組織和歸類。

最終可以採用的描述方式包括使用者體驗地圖、使用者故事地圖、使用者行為地圖、同理心地圖、故事版、使用者畫像、使用者需求/使用者關鍵行為。

如何輸出親和圖表呢?我們可以採用如下的步驟:

1)熟悉調研材料,閱讀記的筆記、看拍的照片,讓自己就像回到當時調研的場景

2)找出有意義的重要的觀察點,然後問“為什麼”

3)解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4)通過親和圖表的方式,找出你調研中的觀點,並予以歸類

5)對這些結果進行描述,總結這些調研材料,讓設計團隊能基於此採取行動

1462720598-3761-q33描述方式1:使用者行為地圖 user journey map(重點介紹)

它主要展示了使用者在完成目標時操作步驟的順序,目的是讓團隊能夠直觀的瞭解實際場景中使用者的行為。

1462720599-5345-q43

有時候除了表示使用者在完成目標時操作步驟,還可以增加一系列的表情,來表達使用者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情緒。

1462720598-9593-q53

建立使用者行為地圖的詳細步驟:

1)用便籤紙記錄在現場調研中的觀察點,每張紙上寫一點

1462720600-7124-q62

2)如果是與同一個任務相關的觀察點,將他們歸類在一起

1462720600-1622-q71

3)給每個任務寫一個簡短的名字

1462720600-7272-q81

4)採用縱向的列,將這些任務按照發生的時間,從早到晚排列

1462720600-9357-q92

5) 根據大的維度再做二次分組,比如:發現、調查、準備、申請、使用(可選)

1462720601-5744-q10

描述方式2:同理心地圖 emapthy maps

同理心地圖的目的,讓設計團隊可以嘗試走進使用者的心裡。思考他們感知的體驗、在他們達到目標時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痛點是什麼、希望獲得什麼。這種方式比較依賴調研的筆記和資料。

1462720601-5650-q111

描述方式3:故事板 storyboards

故事版的作用,一是幫助你解釋使用者是怎樣在他們的使用場景中來達到目標的;二是讓你聚焦在使用者的流程,阻止你去想UI的控制元件等介面上的細節。

1462720601-4279-q121

 

四、 不能做情境調研怎麼辦

如果實在無法開展情境調研,我們至少應該做點別的調研,比如:

1、學習日記

給使用者一個日記或部落格,用來圍繞某個話題記錄他們的想法、體驗、反應,鼓勵他們發表一些他們真實使用場景的照片

2、遠端桌面

讓使用者共享他的桌面給你,然後給你介紹他是如何工作的

3、不固定位置的訪談

找一個使用者贊成的地方,比如 咖啡館、圖書館,近距離的與使用者交談,請他參與一個簡短的評估

4、線上論壇潛水

聽潛在使用者分享的資訊,與他們討論,問他們一些問題

5、通過客服熱線傾聽

記錄問題和顧客的反饋

6、像間諜一樣

假裝做著別的事來觀察使用者

 

五、 使用者調研的三個誤區

誤區1:通過焦點小組等方式,我們可以發現使用者的需求

錯,因為使用者說的和做的是不同的,我們需要聚焦在行為上。

誤區2:作為使用者研究員的工作,就是要了解使用者

錯,是幫助團隊瞭解使用者。

誤區3:情境調研可以用可用性測試來替代

錯,情境調研——聚焦在大的範疇,使用者當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多方面的工作流程、行為、需求、目標、痛點;可用性測試——聚焦在使用者怎樣完成特定的任務、在用某個系統時體驗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