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偉靖
本文刊發於《新財富》雜誌2017年8月號
原標題:《2017最模式:消費×科技 生活方式革命下的模式升級》
彷彿一夜之間,各大城市的街頭增添了一道自行車彩虹,橙色、黃色、藍色、綠色……顏色迅速增多,又彷彿一瞬間,顏色開始逐漸縮減,並且開始流動在大街小巷。
在“消費升級”成為投資主旋律的今日,代表上個世紀國人出行方式的小小自行車,居然憑藉一次幾毛錢的客單價攪動了幾十億的資本大狂歡,加入其中的不乏騰訊、阿里、紅杉資本、淡馬錫等大咖。隨後,充電寶又在旁觀者的一片戲謔聲中加入共享經濟的資本熱潮,而這熱鬧的背後則是移動互聯基礎設施的成熟完善與消費者教育的完成。
大洋彼岸,一直“不碰科技股”的巴菲特自2016年5月開始直接在二級市場上買入蘋果公司股票,從最新持倉量來看,蘋果公司已經取代了可口可樂公司成為其第二大持倉標的,倉位僅次於富國銀行的290億美元。
對此,巴菲特也作了解釋:“當我陪曾孫女去DQ買冰激凌時,有時她會帶上朋友。他們幾乎人手一部iPhone,我問他們這部手機可以做什麼,以及如何做……他們的生活是否離不開它。可這些人都拿著蘋果,幾乎沒空和我說話,除非我請他們吃冰激凌。”股神最終的判斷:蘋果雖然涉及非常多的科技因素,但在很大程度上,它依舊是個消費品公司。
對於廣大的中國使用者來說,移動互聯也已成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滲透到日常工作生活消費娛樂的各個層面。通過對商業鏈條的各要素進行全方位重組,從最初的試探到顛覆再到連線人們日常生活的不斷升級,移動互聯帶來的全新商業模式已經完全成熟,與消費升級的力量相互促進,成為經濟增長的時代動力。
回顧並不遙遠的過去,從全球網際網路燒錢熱潮到2000年納斯達克科技股崩盤,PC互聯從發展使用者、尋找變現模式並最終完善,隨後又以更為迅猛的速度升級至移動互聯,成為貫穿人們衣食住行、工作娛樂的生活方式,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升級的商業模式是最大的推手。
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互聯,而今我們又站到人工智慧的起點。更為魔幻的是,人們一邊為阿爾法狗秒殺人類高手而不無憂慮地遙想人類的未來,而現實生活中擔憂的依然是醫療、養老、教育及住房等民生問題,且焦慮的程度隨著技術的進步不斷上升。
透過歷史看未來,可以確定的是一切都在加速,從探索到成熟再到被顛覆,而今已趨完善的商業模式正處於又一波因智慧技術帶來的升級中,而升級的趨勢則是更為貼近民生,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問題有望在商業模式升級的推動下破局。
千團大戰、O2O到共享風潮,最終均劍指“個人行為資料”
自2016年8月滴滴與優步中國合併之後,共享單車進入融資的超高速車道(表1)。進入2017年,在大量投機資金被嚴格調控、金融監管加強、去槓桿等一系列緊縮大背景下,摩拜與ofo兩家領頭羊均獲得超過10億美元的融資,並分別站隊騰訊和阿里兩大巨頭。而這背後的商業邏輯幾乎與同樣持共享概念的網約車如出一轍,只不過其在使用者及資本層面滲透的速度均更為迅猛。
滴滴叫車2012年9月上線,2014年就入選第六屆新財富最具潛力商業模式。在頒獎論壇上,公司負責人這樣闡述其商業模式:“嘀嘀叫車是一款手機叫車軟體,我們的模式就是通過產品平臺和技術服務將乘客和司機的需求資訊對稱,通過移動網際網路將我們的叫車出行變得更美好。”
商業模式是清晰的。但彼時共享概念尚未興起,線下移動支付尚未成為主流,滴滴的主要競爭對手為快的,兩家公司在騰訊和阿里的支援下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燒錢大戰”,2015年2月宣佈合併,後又火速吞併外來者優步中國。
而2013年同樣是移動支付起步的時間點,騰訊和阿里分別為其支援的叫車軟體接入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所有的補貼均通過移動支付平臺發放。通過這一巨大市場需求帶來的流量,兩巨頭由此成功地培養了中國使用者的移動支付習慣,進而瓜分了這一市場。
到共享單車興起之時,移動支付已經完全成熟,這成為其使用者能在短期內迅猛提升的基礎(圖1)。從其基本商業模式來看,也非常簡單,使用者掃碼開鎖,騎行結束後自動扣費,解決了城市最後一公里的交通剛需,理論上屬於最被看好的剛需高頻產品。
不過,單從這一模式來看,其更是傳統的供應鏈模式:共享單車公司向廠商採購自行車,以單次租用的方式向C端使用者提供租用服務,按次付費。這種模式下,盈利空間是可精確測算的,計算使用者使用頻率與單車成本及折舊破損率即可得出。對共享單車公司而言,最主要的是對單車投放量及地點的把握,以及通過促銷等模式培養使用者習慣,儘可能地提升單車使用效率。
單憑這一表層模式,恐怕無法吸引阿里與騰訊的站隊,事實上,與通過網約車繫結移動支付一樣,這也是兩大巨頭此次的醉翁之意。原本共享單車都開啟了交付使用押金的模式,而阿里入局之後,率先將其變革為以芝麻信用替代押金,徵信顯然是個大生意;摩拜則與騰訊的小程式繫結在一起作為場景化的應用,小程式連線、切入了實體經濟,可使騰訊擺脫太過依賴“純線上”的狀況。如此,各取所需。
另外一方面,共享單車的使用者都經過實名制認證,公司手握的使用者行為資料成為最具想象空間的財富。2017年5月,摩拜單車正式宣佈“摩拜+”開放平臺戰略,全面佈局“生活圈”、“大資料”和“物聯網”三大開放平臺。
單車之後,共享充電寶在一片“偽需求”的質疑聲中,成為資本的又一“風口”。據不完全統計,總計38家基金宣佈投資了22個共享充電領域的專案,總金額達到9億元以上。
資本對共享概念的追捧可比肩上一波的O2O及更早年的團購網熱潮。
儘管2011年興起於PC互聯時代的“千團大戰”已被證實在商業模式上具有根本缺陷,但最終活到移動互聯大爆發的幾家公司均尋找到“大樹”,站隊構建生活服務O2O市場,美團獲得阿里鉅額投資;糯米網獲得百度投資並更名為百度糯米;大眾點評以20%股權作價接受騰訊投資,成為O2O大戰的主要玩家。最終,美團與大眾點評於2015年合併。
傳統團購模式的核心理念為平臺商組織客戶,從商家處獲取優惠的嘗試性產品或服務。在這一過程中,客戶的訴求是免費或低價嚐鮮;商家的目標是吸引新消費者進店,然後部分客戶轉化為正價消費客戶;平臺從中抽取佣金獲取收入。
可以看出,傳統團購模式中,網際網路只充當了營銷的作用,平臺對於使用者和商家都沒有把握,只能在價格戰中打轉。再到O2O模式之時,線上線下閉環成為關鍵詞,營銷、支付、返點及線下體驗間實現對接和迴圈。其本質也成為“個體行為資料收集器”,平臺通過掌握人們的軌跡、位置、各種消費行為產生的資料,為商家提供各種創新的營銷解決方案。
從團購網到O2O再到如今最為火熱的共享概念,巨頭看上“小生意”的邏輯均劍指“個人行為資料”,而近幾年創新商業模式背後總少不了網際網路巨頭的身影,一方面其作為資本力量存在,另一方面則在於阿里、騰訊掌控著移動互聯的底層建築——移動支付。伴隨著底層建築的完善,移動互聯時代的商業模式已近成熟,主導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消費。
競價排名、電商VS人工智慧、雲端計算,模式升級成就科技巨頭
在這場由網際網路技術推動的商業變革中,能否順勢完成模式升級轉型,決定著企業競爭力的保持,只有最適合時代的商業模式才能與技術進步同行。
從最新收入結構來看,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早已不是一家單純的零售企業,而升級為雲端計算公司。2017年一季度,亞馬遜總營收為10億美元,其中雲端計算服務AWS營收就接近9億美元,公司利潤幾乎全部來自雲端計算服務。從網上書店、網上電商,再到kindle的推出、Prime會員服務、流媒體、智慧硬體等,亞馬遜的商業模式一直在升級。
此岸與彼岸同步。2016年,阿里雲端計算收入達到55.6億元,第一次超過了公司電子商務收入,成為國內這一行業的老大。早在2008年,阿里巴巴就宣佈投入50億元啟動“大淘寶”戰略,“做電子商務的基礎服務商”。2011年6月,“大淘寶”戰略升級至“大阿里”戰略,“大阿里將和所有電子商務的參與者充分分享阿里集團的所有資源——包括所服務的消費者群體、商戶、製造產業鏈,整合資訊流、物流、支付、無線以及提供資料分享為中心的雲端計算服務等”。
2016年,中國網際網路格局從多年的BAT三足鼎立走向AT兩極世界,無論從收入還是市值來講,百度均處於明顯滑落趨勢,這家一度市值最高的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已遠遠落後於騰訊、阿里兩巨頭,原因仍在於最初為其帶來輝煌的商業模式——競價排名。
2001年,百度在國內首創了競價排名模式,即根據支付費用的多少來決定廣告主在網站中的展示資訊排名位置,這一模式讓其搜尋技術的進步能夠直接轉化為客觀的商業回報。同年,百度正式推出獨立搜尋引擎baidu.com,直接服務C端使用者,業務重心從“面向企業”轉向為“面向使用者”。百度的盈利收入來源也從此前的主要面向網站售賣技術服務獲取收入,變成了主要面向廣告主售賣廣告而獲取收入。
那一年,阿里和騰訊都還沒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在生死邊緣掙扎。騰訊憑藉5000萬註冊使用者獲得南非媒體集團納斯貝(Naspers)的投資,又與同期多數網際網路企業一道,通過電信增值服務賺得了第一桶金。
通過電信增值服務模式,網際網路企業避開了自己向使用者收費的難題,轉為嫁接在運營商成熟的商業模式土壤上,通過運營商向使用者收錢然後分成。網際網路企業的商業模式第一次有了一個從產品到流量到收費的完整閉環,但很明顯,這一模式高度依賴外部利益相關者,流量結算、計費、支付等關鍵環節都掌握在中國移動一家手中,註定只是短期過渡,不可能成為造就行業的主流商業模式。
而騰訊對虛擬商品付費及Freemium的極致運營,成就了今日遊戲文娛帝國的核心商業邏輯,精確地區分1%客戶和99%客戶在需求上的差異,“在不傷害大眾使用者體驗的基礎上,增強對付費使用者的吸引力”,通過會員等級等保持付費使用者的黏性,逐步擴大付費使用者的數量。儘管在移動端抓住了微信這一所向披靡的入口,但騰訊在其商業化上仍然保持著絕對的剋制,以不傷害大眾使用者體驗為基本要求。在這一原則下,反而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功,除了強勢的遊戲業務外,騰訊的廣告收入也在繼續擴大,且增長潛力仍未完全釋放,2016財年達到269億元,同比增長54%,而這原本是百度的主場。
反觀百度,2016年其網路營銷收入佔比儘管略有下降,但仍然在總營收的90%以上,再倒推至2015年,這一比例持續在96%以上。曾於2005年表示“競價排名是一個非常合理非常優秀的模式”的李彥宏近期提出:“重新審視公司所有產品的商業模式,是否因變現而影響使用者體驗,對於不尊重使用者體驗的行為要徹底整改。”而其轉型方向直指人工智慧。
作為百度全球對標公司的谷歌,同樣以廣告業務為主要收入來源,廣告收入位居全球首位。但其在展現權重上更多地考慮使用者端感受,將廣告和實際頁面中展示的內容進行了較為顯著的區分,並非一味採用出價最高就能得到最高展示和點選的邏輯,因此並沒有遭受百度面臨的社會道德及法律層面的質疑,且仍能保持增長態勢。即便如此,谷歌仍一直在擴充雲端計算、消費硬體和數字助理等新的業務增長點。
2016年穀歌母公司Alphabet的財報會議上,公司CEO 桑達爾·皮查伊表示,將啟動一輪轉型任務,成為以技術驅動的雲端計算供應商,並計劃在2020年使其雲端計算業務營收超過廣告業務。
從巨頭的成長史可以看出,好的商業模式必須能伴隨技術與市場環境的變化不斷升級,傳統產業利用新興技術重塑商業鏈、工具型產品轉型為整體解決方案、研發企業憑藉技術優勢對接實體商業場景……行業競爭格局和市場主導者在變,新龍頭正在贏得更多市場。
主打生鮮農產品的連鎖超市永輝超市,通過資料技術在供應鏈端實現全球直採、品牌定製、品質定製,在使用者端實現送貨上門,進而擔當會員的生活管家甚至金融管家,打造了新零售的典範案例。
主營金融POS機的新國都,則在產業鏈上下游積極尋找適合的標的公司進行擴充,打造以電子支付為核心的生態閉環,並積極探索生物識別技術與移動端、POS機等支付終端的結合,切入了生物識別業務領域;同時積極參與徵信、相互保險及區塊鏈等領域。
站在人工智慧時代的門口,無論哪個領域,商業模式都變得與資料息息相關。正如矽谷精神教父、科技商業預言家凱文·凱利2014年所預言的,“不管你現在做什麼行業,你做的生意都是資料生意”。
科技在消費升級中的作用凸現
從巨集觀角度來看,中國經濟增長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消費取代投資成為了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2016年,中國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4.6%,創下歷史新高,接近已開發國家70%的平均水平。消費升級已不僅僅是個概念,而是影響巨集觀經濟走向的重要因素。而在這一波消費升級中,科技起到了絕對的主導作用。
科技引領者蘋果因更具消費品公司特徵成為巴菲特的新寵,而巴菲特最被人津津樂道的投資案例可口可樂公司也向因時代而變,科技因素越來越強。公司研發的售賣機器人已經進入試用期,未來可口可樂公司的售賣機器人不僅能夠逗人們開心,“人們可以通過手機軟體來購買可樂,機器人可以在會場中穿梭並尋找下一個顧客”。
年輕一代引領的消費升級浪潮中,表現出明顯的個性化、智慧化、社群化、娛樂化特徵。首先,科技產品變身為人們的日常消費,消費者更加註重技術革新所帶來的生活智慧化,繼智慧手機普及之後,3C產品(計算機、通訊和消費類電子產品三者結合,亦稱“資訊家電”)像快消品一樣迅速普及到人們生活中。智慧電視終端滲透率已達80%以上。智慧硬體裝置市場規模迅猛提升(圖2),2017年掃地機器人、智慧馬桶蓋等家用智慧產品崛起。
新一代消費者更傾向於跟隨技術升級的腳步更新裝置,據2016年一項調查資料,大部分國人兩年內至少更換一次手機,更有超過1/3的人一年就會更換一次(圖3)。而年輕的90後更換頻率更高,40%半年內就會更換手機。
科技產品本身成為消費升級的主要目標之外,移動互聯技術同時主導著人們的消費選擇與習慣。網路購物之後的新零售業態,越來越注重人們的消費體驗、效率以及口碑傳播。社交媒體的興起,營銷在某種程度上迴歸到口耳相傳的階段,消費者更深度地參與到產品營銷之中,社群化營銷成為主流。
2016年,網際網路佔據了中國使用者55%的媒體時間,移動網際網路的使用時長已經超過傳統的強勢媒體電視(圖4),進一步說明網際網路成為引導大眾輿論和消費的主要媒介。即便一向“高大上”的奢侈品牌,也開始探索新媒體下的全新營銷模式。根據數字研究機構L2的一份調研資料,在目前已進入中國市場的107個奢侈品牌中,92%的品牌已運營微信公眾號。而2014年末,開設微信公眾號的品牌僅佔到當時已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奢侈品牌的5%。
社群化、智慧化之外,娛樂化更成為本波消費升級的主要特徵,以遊戲和電影為代表的文娛產業規模提升迅猛(圖5)。不過,橫向對比來看,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中國居民娛樂消費支出佔比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圖6),遊戲、電影仍處於產業發展期,相對落後的體育產業更在前爆發期。
資本力量之下,互娛產業迅速聚集,由“小而美”進入“大而美”的時代,產業巨頭的優勢明顯,騰訊、網易佔據大半江山。2014年手遊爆發之初,A股市場曾掀起一股遊戲公司併購狂潮,經過兩三年的產業沉澱之後,不少資本遊戲留下一地雞毛,但其中也頗有轉型成功的企業,精細打磨其模式優勢,有望站穩文娛產業的第二梯隊。
以2016年營收為衡量標準,三七互娛正成為騰訊、網易之後的中國第三大遊戲公司。這家頁游龍頭企業在手遊時代,通過精細運營、精耕產品,利用頁遊平臺洗牌的時機,把握住其頭部地位;在向手遊進軍時,也充分運用其在頁遊時代積累的大量使用者資料以及對使用者付費留存的經驗,以及在廣告、流量方面的獨到眼光,強調從產品曝光到使用者獲取、使用者註冊、使用者留存、使用者付費整個前端到後端的流量經營,而非簡單的廣告投放,同時實現在頁遊市場的穩健營收以及手遊市場的持續爆發。
凱撒文化則是憑藉《玄界之門》、《從前有座靈劍山》、《銀之守墓人》、《妖精種植手冊》等多個重磅級的IP資源儲備,打造泛娛樂商業生態,在遊戲、影視、動漫等多方面都有強勢產品產出,並以合作共贏的心態與包括騰訊、小米等國內外優質夥伴進行合作,促成雙方優勢資源的合理利用,形成優質多元的泛娛樂產品佈局。
直播、網紅、內容創業、IP等這些熱門概念已不僅僅是文娛專用,而是在網際網路渠道及基礎建設已經完善之後引導消費升級趨勢的重要力量,代表著商業模式從工業化一統化向更接近資料化個性化的轉折。
網際網路原住民、小鎮青年成消費主力
1999年夏天,一個名曰“72小時網路生存測試”的活動同時在上海、北京、廣州三地進行,挑戰者們被安置在酒店房間裡,房間裡沒有食物、電話及電視機,參加實驗的挑戰者們必須通過網路購物解決食品、飲用水及日用品等問題。彼時的電商仍處於萌芽,實時下單都是問題,更不用談網上支付、快遞送貨等服務。這場超時代的試驗最終算是“成功”完成了,除了一位因為不會撥號上網退出以外,其他測試者都堅持了72天,但這場實驗多少成為一場秀,贊助商網上超市8848為這次挑戰選手提供了普通使用者無法獲取的特別服務。
而今,當年出生的孩子都已成年,成長於互聯時代的他們恐怕無法理解這樣的挑戰,對他們來說,足不出戶隨時購買生活日用品已是常態,網路還能為他們提供溝通娛樂所需。作為網際網路的原住民,90後已經長大成人,他們佔到中國總人口的17%。他們出生成長於社會經濟發展最為迅猛的時代,與網際網路共同成長,正成為消費市場的主導力量。對於他們來說,使用網際網路不是選擇,而是理所當然的存在(圖7)。
與其他年代人相比,他們的消費意願更強(圖8)。無論是資本還是各大品牌運營商,均追尋著這群年輕人,他們的消費習慣及喜好成為引領商業模式升級重要指標。他們願意接受新鮮事物,也更願為視訊、音樂、文學、知識等內容付費,是成就中國線上娛樂及新興消費的主要力量。
而這其中,三四線年輕人的消費崛起更為明顯。在三四線城市,網際網路越來越普及,15-45歲的三四線人群每天使用網際網路的比例與一線僅相差9個百分點。近四成消費者使用網路收看線上視訊,平均每天收看線上視訊70分鐘以上,每週會選擇2個不同的視訊網站來觀看。
與PC網際網路從一線城市逐步向二三線城市滲透的過程相比,移動互聯在不同級別的城市之間的落地幾乎沒有時滯,就網購使用的裝置而言,三四線城市用手機端網購的消費者與一二線城市持平,在PC端則低很多(圖9)。
渠道下沉,擴充三四線城市甚至農村廣大市場,造就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成功商業模式。 2017年3月,中國生活分享平臺快手完成新一輪由騰訊領投的3.5億美元D輪融資。《華爾街日報》稱快手“把握了中國大城市以外人們生活”,最新的公開資料顯示,快手使用者總數已達到5億,日活躍使用者數則達到6500萬,公司用3年時間撬動了廣大農村、三四線城市年輕人群,成為排名微信、微博和QQ之後的中國第四大社交應用,在短視訊平臺的競爭中遙遙領先(圖10)。
這家最初被貼上“農村”與“落後粗鄙”標誌的視訊社交應用,商業模式是用資料智慧實現人文關懷。快手致力於“讓老百姓在平臺上展示自己的生活”,因此在使用上追求簡單易用,對新功能的開發極為剋制;同時並沒有使用明星或網路紅人、意見領袖去吸引流量,而是僅使用演算法去推薦視訊,由使用者來決定什麼內容是優質的。憑藉龐大的使用者基數,以及高效的純演算法推薦策略,任何使用者發的視訊都有可能被數十萬觀眾看到。
快手設計的演算法能理解視訊內容、使用者特徵,以及使用者行為,包括內容瀏覽和互動歷史。基於對以上資訊的理解,模型就可以將內容和使用者匹配在一起。使用者的積累越多,資料就越多,推薦就越精確。事實上,從短視訊平臺使用者的結構來看,快手僅僅是一線城市使用者佔比明顯較少,三四線及農村使用者佔比與行業持平(圖11)。
在移動互聯的使用上,小鎮青年與一線城市的年輕人站在同一起跑線,但憑藉其人數量級成為新一輪商業升級的主要角色。
從人口紅利到中產消費,中國領先移動互聯商業化
移動互聯是在網際網路電商、遊戲、廣告三大主要盈利模式建立起來之後,伴隨著智慧手機價格與渠道的下沉而迅速普及的。與PC時代絕大部分創新模式均是C2C(Copy to China)不同,在移動互聯模式上,中國已經實現了多方面領先,並且開始了向海外輸出的程式。
“免費”是網際網路時代打造的最為深入人心的商業模式,常規打法就是在傳統企業用來賺錢的領域免費,從而徹底把傳統企業的客戶群帶走,繼而轉化成流量,然後再利用延伸價值鏈或增值服務實現流量變現。
移動互聯早期不少顛覆性企業依然憑藉這一模式起家,2014年獲評第六屆新財富最佳商業模式的小米科技,憑藉“低價硬體+軟體+網際網路服務”成為推進移動互聯商業化程式的一支重要力量。在這一過程中,人口紅利成就了模式的迅速增長,至2016年,中國移動互聯使用者仍在不斷突破中(圖12)。
憑藉巨大基數的人口紅利,中國已在多方面領先移動互聯時代,2016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遊戲市場,根據遊戲產業調查機構NewZoo的排行,騰訊自2014年起已連續三年位居全球收入最高的遊戲公司;阿里巴巴每年處理的交易量比eBay和亞馬遜之和還要多;以共享出行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更是全面領先(圖13)。
而最為耀眼的則是中國移動支付的增長,根據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的資料,2016年,國內商業銀行共處理移動支付金額157.55萬億元,非銀行支付機構共處理移動支付金額51.0萬億元,總額約209萬億元,超過了美國2016年的GDP總額(18.6萬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28萬億元)。
被譽為“網際網路女皇”的瑪麗·米克爾在2017《網際網路趨勢報告》中專闢一章談中國網際網路的發展,她認為,移動支付是中國成為網際網路領導者的巨大推動力,中國網際網路也產生了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平臺。
緊隨模式領先的是產品和模式的出海。支付寶、微信支付的海外擴充已頗見成效:到2017年5月,微信已經對19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合規化接入評估,現在已正式落地15個國家,支援超過12種外幣直接結算。截至2017年4月,支付寶已經登陸歐美、日韓、東南亞等26個國家和地區,支援18種境外貨幣結算;摩拜單車則正式登陸新加坡和歐美,拉開中國共享單車國際化時代大幕。
內容產品的出海已更早形成趨勢,據遊戲工委《2016年中國遊戲產業報告》,2016年中國自研網路遊戲海外市場實際銷售收入為72.3億美元,同比增長36.2%。三七互娛於2012年開始佈局海外,擴充臺港澳等地的繁體中文市場,是早期將頁遊發往境外的廠商之一;2013年首次涉足東南亞市場,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2015年進入歐美地區,延伸到英語、法語和土耳其語地區,並推出了全球發行平臺。2016年達成了海外月流水破億的業績。
消費升級的浪潮接力了人口紅利,移動互聯下的商業模式正在從下載量增長階段嚮應用使用量和收入增長階段過渡,2016年使用者每日線上時長合計超過25億小時,同比增長30%,增速遠超同期網民數量。對內容直接付費的模式已成趨勢,直接誕生了果殼、分答等全新產品模式。
移動互聯的商業模式已經越來越向資料靠攏,人工智慧時代已經來到。儘管谷歌阿法狗與人類高手對弈圍棋更像是普及人工智慧的一場秀,其背後規模千億級的產業市場已漸開啟。
從目前來看,人工智慧專案整體仍處於技術創業的階段,被巨頭收購是主要的退出模式,但其中不乏已經在行業應用及商業落地領先一步的佼佼者。科大訊飛就是典型,其從技術創業開始,在語音識別技術上的優勢獲得市場認可後,率先切入教育與醫療應用。
中國中產崛起與階層焦慮帶動了教育產業的商業爆發,科大訊飛自2015年開始以“應用免費推廣+增值運營服務”的模式進行教育市場佔位,2016年末,其產品智學網已在全國1萬所學校使用,並有上千所學校實現常態化應用,已逐漸進入商業收穫期。
醫療是另外一個尚未被移動互聯成功改造的領域,科大訊飛已與協和共建國內頂級醫學AI研究中心,雖短期不會為公司帶來直接收益,但有助於公司用領先的AI技術和醫學知識打造中國自主的智慧醫療,並進一步擴充產品應用和市場。
人口和完整的產業結構為中國提供了創造海量資料和應用場景,幾大巨頭企業在移動互聯時代積累的使用者與資料優勢,將有助於其向智慧時代的升級,在巨頭搭建的基礎設施之下,會有更多企業加入人工智慧技術創業,打造出更為貼近民生的創新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