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一項最新研究顯示,胎兒發育到一定程度後,大腦已能識別外界聲音,並且出生後仍能記住在母親子宮中經常聽到的言語。

    來自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人員對胎兒的聲音識別能力展開了試驗,相關報告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據介紹,他們招募了33位懷孕女性志願者,在懷孕29周後到生育前,讓她們中的一半重複聆聽一個無實際意義但又近似芬蘭語發音的擬聲詞“嗒嗒嗒”近2.5萬次,並故意在發音時,讓這個擬聲詞中的音節稍有變化。

    胎兒出生後,研究人員再掃描新生兒的腦電波。結果顯示,出生前聽過錄音的嬰兒,他們的大腦能對上述擬聲詞產生比較強烈的反應,而對照組的嬰兒就沒有這麼明顯的腦部活動。同時,產前錄音聽得越頻繁,相關反應就越強。

    此前就有研究表明,新生兒對父母母語的聲音會很熟悉,不過這都是基於胎兒出生後的行為來判定。研究人員說,這項新研究結果顯示,在懷孕中期,胎兒或許就能聽到聲音,並在懷孕後期開始學習所聽到的資訊。

    但研究者也說,這一試驗還不能證明非正常的聲音刺激對胎兒長遠發育有好處,過多噪音還可能會干擾胎兒的聽覺系統或打亂其睡眠週期。